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藏,含有“蕴蓄”、“储存” 的意思。佛藏,也叫释藏,就是说蕴蓄着、储存着大量的佛教经典,因而又名大藏经或一切经。道藏,就是说蕴蓄着、储存着大量的道教经典。这里所说的佛藏、道藏,是指佛教经典的大汇刻和道教经典的大汇刻。  相似文献   

2.
《道藏》是道教经典、论著和文献的大总集,不但收有各种历史文献,还辑入了多种圣经天书,可与佛教的《三藏》(即一切佛经总汇)相媲美。《道藏》的“藏”字,原是佛教用语(梵文藏字Pitaka 是储藏所的意思),后指佛学(相当于法藏),最后演变为指佛教经书。虽然“藏”字在意思上有这么一连串的演变,但道教使用这个  相似文献   

3.
道教经籍的总集称为《道藏》。“藏”字作为动词读“仓”的阳平音(Cáng),作为名词读“葬”(zāng)。藏(动词)的处所则为藏(名词),如储藏五谷精华之处为人体之五藏(演化为脏),收藏经书之处则有《道藏》、《佛藏》、《敦煌宝藏》等等。对于经书来说,藏(名词)也就是总集,与之相近的词是“库”,所谓某某文库。但这不是小部分的集,而是全集、全书,包罗一切经。当然,《道藏》不可能作到绝对的全,只能是相对的全,尽可能的全。全也是可分的,《道藏》就曾分过全藏和别藏。别藏对于所收的一类道经来说,也是全集,当然也是相对的全,《道藏》正是这样,它基本上反映了明以前道经的全貌,为其它任何道经集所不可比拟,所以,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6,(4)
正在佛教经典中,以牛作喻者甚多,如《法华经》中有"露地白牛"~[1],《佛说放牛经》中有比丘十一事,《景德传灯录》中有马祖与石巩慧藏以牧牛喻心行离垢之问答……这些著述之意境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据图作偈作颂,从而成为图文并  相似文献   

5.
拙缁 《法音》2006,(9):43-45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或望而却步;就是那些已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要读哪些经典,又到哪里能请到一些必读的经典,也往往无从措手。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编一部类似基督教《圣经》那样的书,供一般在家信佛、学佛的人学习、读诵。这个问题一直有人在探索,并且也有不少成果,像《在家学佛要典》、《佛教圣经》等书的问世,都在这方面做了很有益的工作。但所有这些工作都还只是一种尝试而已,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具有较强适…  相似文献   

6.
日本古代的汉译大藏经[日]浦晋在佛灭以后经过数次结集而成的佛教经典,包括宣说佛的教法的“经费”,宣说教戒的“律藏”,论释教法的“论藏”,并称为“三藏”,是佛教的根本经典。发源于印度的佛教逐渐向国外传播,也传到中国,2世纪后半叶在中国正式开始译经。印度...  相似文献   

7.
张淼  李福 《中国道教》2018,(1):39-43
在道教经典中,有一类以“血湖”命名或包含有“血湖”信仰的经典,涉及道经、忏悔、符咒、图篆等内容,诸如《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正统道藏》第2册)、《太一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道藏》第9册)、(《上清灵宝大法》(《道藏》第31册)和(《血湖六幕集》(《藏外道书》第14册)等等,这些血湖类经典共同构成了道教思想、信仰和仪式实践的重要经典文献,对后世道教乃至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太乙金华宗旨》一书,乃吕祖师所著。为道教之重要丹书,被收入道教经典宝库——《道藏辑要》,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太乙门修炼之主要丹书之一。 《宗旨》曰:“道本无隐”。所以,《宗旨》对内丹大道直示不晦,将修道秘旨直泄不遗。正如柳守元《太乙金华宗旨》题词所说:天仙之诀,“徹上徹下,徹始徹终,会而通之,直而示之。”“从落地,说到天上。将历历相传之心法,原原本本,真真实实,洞然于心目间,而复以之训迪后人”。本书在道教丹经中,占有非常重要之地位。《宗旨》弁言称此宗旨“为万法归宗、至尊法旨。任尔为仙佛、为人天、为山河、为六  相似文献   

9.
舍利的安奉     
一、舍利的由来舍利,为梵语Saarira的音译,又译“设利罗”,意为“身骨”,指死者火葬后的残余骨烬。舍利有两种,一为法身舍利,即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教经典。《妙法莲花经》卷四《法师品》云:“经卷所在处,皆应起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大唐西域记》卷九《摩揭陀国下》也说:“印度之法,香木为泥,作  相似文献   

10.
印度故总统拉达克里什南教授在他的《印度哲学》(第1册,页464)引巴利藏《中部经》说:“佛陀的体系不是一种‘见’或哲学,而是一种乘或车乘,一种导致解脱的实际方法”。尽管后期的大乘论师为应付复兴中的婆罗门教的挑战,高谈本体,崇尚玄学,佛陀当时对本体的问题只报以缄默,对玄学的思辨也认为无济于事,如有人中毒箭,不听医者救拔,必欲先知彼弓为柘为桑,弓弦为筋为丝,作箭镞者为是何人;不死何待!佛以“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水忏》卷上)为教,实事求是。“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则佛不说;“不可说者则不说,可说者则说;当如是持,当如是学,佛说如是”(《中阿含经》卷60,《箭喻经》;《大智度论》卷15)。大乘佛教所称的“梵行”即菩萨行,也即是“兼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1,(4)
上海佛协倡导“文明敬香”,以开佛教界移风易俗的风气之先,实为当务之急。佛教在印度,主张“香花供养”佛菩萨,佛教传入我国以后,香花供养之风亦随之传入,并相沿至今。至于焚化纸箔,乃由我国“焚楮帛”的传统风俗演化而来,并非佛教所有。《优婆塞戒经》说:“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律福资其亡者。”同经卷五又说:“若欲祀者,应用香花乳酪酥药。为追亡(荐)福,则有三时:春时二月,夏时五月,秋时九月。”这说明追亡荐福,应有时有节。愿广大教友,谨遵我佛慈训,使佛教寺院和佛教仪式,以清净庄严的面目,接引当代的有缘人。  相似文献   

12.
1931年,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奉教育部指令试图保存崂山太清宫藏明《正统道藏》,因学校改组未能办成。但在此过程中,国立青岛大学两位学者翻阅过崂山《道藏》,并撰写出两种最早的《道藏》研究作品:其一为丁伯弢,撰短文《道藏考略》及《道藏续考》;其二为曲继皋,他与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共赴崂山读藏,撰长篇论文《道藏考略》,为现代《道藏》研究开先之作。  相似文献   

13.
《金刚经》是中国佛教流行最广,普教于佛教领域以及在中国社会各界影响最大的一部佛家经典,古往今来,下至一般平民百姓,上至帝王将相,乃至当世伟人毛泽东都曾屡屡拜读。此经能产生如此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最根本的是取决于该经所表述的佛法威力,若论此经功德之大,非我辈凡夫所能概论,正如经中所说:“我著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因此,释边牟尼佛对此经功德也未一一具说,但他终究告诉我们:“一切请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说:“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  相似文献   

14.
佛教画藏     
君冈 《佛教文化》1995,(2):49-49
《佛陀十大弟子》是《佛教画藏》中的一函。一函十册,每册说一个弟子的故事。 一般读者对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比较熟悉,对十大弟子了解的人恐怕要少得多。 佛在世时弟子极多,有名又有成就的是十位。他们各自都有突出的本领,概括起来四句话是:“舍智连通说富那,须空旃论迦头陀,那律天眼波离成,阿难多闻密行罗。”  相似文献   

15.
1984年第一期《西藏研究》刊登了中国佛教协会理事、著名藏族学者才旦夏茸教授撰写的《藏传佛教各宗派名称辨析》一文。文章就汉语中有关藏传佛教宗派名称的习惯叫法作了辨析。关于不能同意称藏蒙传佛教为“喇嘛教”之见作者指出:“正如汉族地区自古盛行的佛教即称佛教才合乎本意而无争端一样,藏传佛教,汉语也应称佛教;或冠以地名,称西藏佛教;蒙传佛教则称蒙古佛教。我认为这样命名根本无错。”作者还指出:由于喇嘛教这一错误的名词,使现在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藏族喇嘛们对佛法进行了许多改革和掺混,把藏蒙传佛教看成不同于佛教的“喇嘛教”,“是佛教的异类”。作者说:“这是绝不能同意的。”关于不同意称佛教宁玛派为“红教”之见文章说,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称呼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开始的。那时班智达牟迪及大译师仁钦桑  相似文献   

16.
禅意三题     
开悟——生命的觉醒什么叫做“开悟”呢?“开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心见性”。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此一大事因缘,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入佛知见。我们学佛也是要为此一大事因缘,即根据佛所开示的佛之知见而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是我们学佛的根本宗旨和根本出发点。因此,说“明心见性”,说“开悟”,并不是禅宗独有的,而是整个佛教的立足点。整个佛教都围绕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展开。“开悟”一般  相似文献   

17.
方东树晚年写作《向果微言》,延续了《汉学商兑》中对理学的反思,其立场也从辟佛转向了援佛入儒,通过重新整合与建构儒释的道统谱系,结合先秦以来儒家心性学说与《大乘起信论》《法华经》《坛经》等大乘佛教与中国化佛教经典义理,围绕“身心性命说”“知至可几”“言性异同”等论题和理学家辟佛观点,就“道”“法”“天”“心”“性”“理”等概念展开诠释与会通。方氏会通的有效性在于儒释虽各为独立的思想系统,在面向实践的伦理观念上也有不同价值取向,但两种思想体系融构、创新与并存的基础建立在彼此深厚的共生性之上。  相似文献   

18.
传统报应说与佛教因果报应理论比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说:"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观无量寿经》)因果报应理论是佛教的基础.因果历然,能深信明了因果之理者,始可谈离生死,超轮回.故佛又说:"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大方广十轮经》)不信因果者,其处世行事必然是逞其妄想贪欲之心,无有顾忌,为所欲为的.故而他不能向善向上,永远沉溺在生死业海中.对报应问题,凡对人生现象能有切实的  相似文献   

19.
洪燕妮 《法音》2020,(1):15-19
紫柏真可法师对《四书》“中”“诚”“求放心”等思想精神,朱熹“心统性情”说均进行佛教化诠释,以儒家理念充实、丰富佛教义学;同时,真可站在佛教立场上,对孟子“性善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等儒学思想进行批判性诠释,以佛教义理统摄儒家理念,突显佛教义学的内涵及意义。分析真可著述中对儒家义理的诠释与论析,既可从一个侧面揭示真可佛学的理念和精神,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明末佛教普遍以儒学经典诠释佛典、佛理的趋向,突显明末儒佛的交融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大乘佛教经典中有一类专讲佛释迹牟尼“前世”功德的经书,其数量很大,收载于各种版本大藏经中的有几十种,如《长寿王经》、《金色王经》、《佛说妙色正因缘经》、《佛说月光菩萨经》、《佛说师子素驮罢工断肉经》、《太子慕魄经》、《银色女经})、《九色鹿经》、《佛说膀子经》及《六度集经》等。这类经书通过不同的故事,借褒扬佛“前世”的功德,阐述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基本思想,以此规劝信众修持大乘菩萨行,广行善事,多积功德,以慈悲喜舍之心,度一切众生。这些经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经书中没有如同《般若》、《华严》、《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