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抱朴子·诘鲍篇>出自<抱朴子>外篇,是晋代道教学者葛洪的学术著作.抱朴子是葛洪的自称,并以此名书.而鲍敬言其人不详,根据他与葛洪的辩论来推测,应与葛洪是同时代的人,也就是两晋时期的思想家.他的生平、著作均不可考,曾著有<无君论>,而今仅见于<抱朴子·诘鲍>中.所以<诘鲍篇>就成为了解鲍敬言思想的重要资料.那么,鲍敬言的无君思想具体内容如何,他和葛洪的辩论是怎样展开,二者之间的分歧主要是在何处,从中如何窥见二人的学术旨趣,以及二人辩论的历史意义何在?这些都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汉书>日:"广川人也","有王佐之才,虽伊吕亡以加","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苏舆著<春秋繁露义证>,作<董子年表>,定其生卒年为汉文帝前元元年和汉武帝太初元年.据此,董仲舒是河北枣强县广川镇人,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他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董仲舒,汉继孔子第一人,他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春秋繁露>卷一,第13页<玉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下引只注篇名)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典,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尤其是阴阳家的思想,创立自己的学说,形成儒家思想的新阶段.小文拟就其部分哲学思想及其积极侧面略作述说,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易>易论(戊辰九月十八日)<易>本易也,而人难之.居今日而讲<易>,人必以为玄僻烦琐,而远于实用.夫<易>非果玄僻烦琐也,说<易>者玄之僻之烦之琐之耳.苟明乎<易>之所以为<易>,而善征于事以明之,将见<易>为人人所知,而其非玄僻烦琐明矣.  相似文献   

4.
李光地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名臣和易学名臣,其学术思想十分丰富,他对<周易参同契>的研究很有见地,主张"契"合人身,同时他以儒解"契",以易参"契",提出了对<参同契>独到的看法.他认为<参同契>讲的道理就是人身的道理,<参同契>只说一身,其实一身即天地;他还详细论述了<参同契>中的"魂魄论";他以儒家的立场分析<参同契>,认为儒、道、佛三教的根源不同,修行工夫却是一样的.这是对明儒的一种反驳.他认为<参同契>和<易>所言许多道理都是一致的,同时他还对<参同契>和<易>的具体关系做过一些考察.这些结论在清初是难能可贵的,对我们今天研究<周易参同契>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麦金太尔是和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罗尔斯等齐名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是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派的中心人物,也是我国学术界熟知的学者.麦金太尔在20世纪的重要影响是从1981年出版名著<追寻美德>开始的.自此至1990年,他又连续发表了<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和<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形成了他对现代西方伦理困境反思的三部曲.1999年,他在70岁高龄又推出了重要新作<依赖性的理性动物--人为什么需要美德>(Dependent Rational Animals--Why Human Beings Need Virtue).在这本书中,他从人类生物学形而上学意义上将美德立足于人天生的脆弱性与依赖性存在状态,并赋予美德以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周汝昌先生是著名的红学家,他不但对<红楼梦>有很深的研究,而对<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很有见地.尤其是他已是九十岁高龄的学者,头脑却异常敏捷,他随意拈来皆成珠玑.令人赞叹.但是他认为<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天"字是指"天子'而言,笔者认为欠妥.他又进一步阐释0K水浒传>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为此笔者愿以此文与周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7.
单正齐 《宗教学研究》2004,1(2):179-185
<起信论>与唯识宗本属不同的思想体系,太虚则用唯识宗的思想来解释<起信论>,认为二者可以会通.他对<起信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作了唯识化的解释,并依此简别法藏等华严宗人对<起信论>的理解,批驳唯识宗学者对<起信论>的非难.他其实是以唯识思想来统摄<起信论>,确立了<起信论>在法相唯识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王芸 《中国道教》2009,(1):52-55
<韩湘子全传>,又名<韩湘子十二度韩昌黎全传>、<韩昌黎全传>、<韩湘子得道>、<韩湘子>等,是由明代杨尔曾编写的一部通俗小说.杨尔曾,字圣鲁,号雉衡山人,又号夷白主人,又号钱塘卧游道人;生活于明万历天启年间.除<韩湘子全传>之外,他还编撰了<东西晋演义>等通俗小说,另有<仙嫒纪事>九卷、<海内奇观>十卷、<图绘宗彝>八卷等.他热心于书籍的编撰出版,与其从事书坊业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韩愈<进学解>里"<易>奇而法"这句断语为切入点,结合其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界定他所谓的<易>"奇"有什么具体含义,再看看他是如何取"法"于<易>的,从而深入探讨他对<周易>的独特解读与接受.  相似文献   

10.
陈乾初(1604~1677),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浙江海宁人,邑诸生,刘宗周弟子.陈乾初生前,著作并未得以刊行,其思想传播也不很广,只是<论葬>、<大学辨>、<性解>诸篇在朋友间流传.他去世以后,著作长期被埋没,直到一百多年后才得到整理.对于陈乾初著作的搜集整理,两个人贡献最大:一是乾、嘉时期著名藏书家、拜经楼主吴骞(1733~1813),世称吴兔床先生;一是陈确族玄孙陈敬璋(1759~1813).吴骞为陈确作<陈乾初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年谱>),陈敬璋对陈确著作加以整理、作注,并编有<乾初先生年表>(以下简称<年表>).  相似文献   

11.
任何宗教语言的特征是它的指使性.本文依据约翰神学的文献,即<约翰福音>、<约翰壹书>、<约翰贰书>、<约翰叁书>、<启示录>指出:约翰神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宗教语言的指使性特征:"我是"的宣告、耶稣的对话性言说、吁请的祈祷;而它在时间观上的长时段的末世论的涵义意味着:作者约翰强调时间中的永恒与现在的关系,换言之,他认为永恒中内含现在、而现在中却内含着永恒.这种语言观、时间观,和约翰神学的以人与上帝的公义关系为基础的神义论的正义论相关,和它把基督信仰看成是上帝之言成为肉身的历史事件与耶稣的肉身成为上帝之言的神学事件的信仰相关.  相似文献   

12.
杜琪峰是香港的一位多产导演,从武侠到喜剧再到黑帮枪战片,都有涉猎.在武侠电影这一类型中,他在1992年与梅艳芳、杨紫琼和张曼玉合作了<东方三侠>.同年,他还和周星驰合作拍摄类型喜剧<审死官>等.但能体现他成熟电影风格的是黑帮枪战片(包括他监制的).这类电影有<一个字头的诞生>(1997)、<暗花>(-997)、<暗战>11999)、<枪火>(1999)、<非常突然>(1995)等10部电影.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的易学哲学思想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表现在董仲舒赋予<易传>中的"元"以逻辑在先和价值根源之意义,表明"元"是一个价值本体范畴;他把<易传>的"继善成性"论改造为"天止人继"说,反映了人类在宇宙万物中之地位与意义的一种自觉精神;又把<易传>"人文化成"的思想观念发展为一种"人文宇宙观",从宇宙观高度审视人类文化,又从人类文化角度看待宇宙,观与文化观合二为一,表明了宇宙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本源和基础,而人类文化是宇宙的发展和完善.这就从宇宙观的高度肯定、突出了人文价值的崇高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书稿>笔记本Ⅱ、Ⅲ时已经读过李嘉图和穆勒的著作并且极有可能做了摘要,他在<穆勒摘要>中试图阐明私有财产外化为货币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异化.<穆勒摘要>和笔记本Ⅰ在主题上具有连续性,而且它的水平高于笔记本Ⅰ,可以依据<穆勒摘要>推测笔记本Ⅱ中"遗失"的内容,并且把<穆勒摘要>看做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陶磊 《周易研究》2004,(4):66-70
孔子老而好易,思想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子思受孔子晚年之教,他的思想中也有受易学影响的痕迹.郭店楚基竹简中的儒家著作,学界一般认为是子思学派的著作,这批竹简中也有深受易学影响的痕迹.从这些事实来看,<史记>所载孔子与<易>关系的事迹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6.
一.泄露隐情的宝石 狄德罗(1713-1784),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一生主要以编纂并撰写<百科全书>闻名.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其身后出版,到今天依然享有盛誉.如<达朗贝的梦>,两部哲理小说<拉摩的侄儿>、<定名论者雅克>.但有一部作品,既给他带来了国际性的影响,也使他的一生沾染恶名,这就是他的已很少为今人关注的小说处女作<泄露隐情的宝石>.  相似文献   

17.
魏峨 《美与时代》2005,(1):80-82
<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专集,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誉为"文化巨擘"、"万世师表".他有个著名的美学与文学命题是"文质彬彬"[1]."文"即文采、文饰;"质"即实质、本质;"彬彬"即适均、和谐,"文"与"质"的关系即外表文饰与内在实质的关系.这表明,孔子既重事物的内容,也重事物的形式.所以,对于文学语言,他很注意修饰,说:"辞达而已矣."[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3]在<礼记·表记>中他又说:"情欲信,言欲巧."他的弟子曾参也说:"出辞气,斯远鄙倍矣."[4]可见,孔子及其弟子都顿讲究语言的精美.<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而又不乏情趣,原因正在于此.下面针对<论语>的辞格略作例释,以窥其语言的隽永.  相似文献   

18.
罗洪先是江右王门中的重要一员.洪先(1504~1564年),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他尝自称与聂豹(双江)"如一手足"(<念庵集>卷十七,<祭双江公归窆文>),并表示自己与双江的思想"不谋而诺"(同上,<祭聂双江公入殓文>),故而后人将罗、聂二氏相提并论,以为同属于王门"归寂派".  相似文献   

19.
牟宗三先生后期易学研究和他早年对<周易>的研究有所不同,他强调了<易传>是孔门义理,并发掘了<周易>的辨证思维模式.乾坤两卦是牟宗三先生后期易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两卦的研究他提出了"乾坤并建"原则.乾坤并建包括创生原则和终成原则,乾元代表了创生原则,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全都藏在乾卦;坤元代表了终成原则,包含了儒家的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易简原则也是乾坤并建的重要部分,易简原则就指出了道德修养的方法,确立了道德实践的第一义.超越内在则概括了<周易>的总体特征和儒家的智慧,是儒家道德形上学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圣凯 《宗教学研究》2008,50(1):80-90
摄论学派对<华严经>的研究,是以昙迁为中心人物而展开.智俨的师承:杜顺、达法师、法常、灵辨、静琳、智正,后四位皆曾受教于昙迁,都具有融合<摄论>与<华严经>的学风.昙迁<亡是非论>阐明"亡是非"、"无心"与"性起"观念中的"离相"、"不起"等观念相合,所以能够"顺性起".智俨是针对<瑜伽论>、<成唯识论>为三乘始教,而强调<摄论>为三乘终教;但是,他又将<摄论>置于"从始入终"的位置,唯识学经过<摄论>的中介作用,最后进入<地论>、<起信论>的终教.法藏通过接受摄论学派的"三无性同一无性",而提出"三性一际",最后归入<起信论>的如来藏缘起,建立了"法界缘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