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中多次述及惠施的言论行事。惠施是庄子的诤友,喜辩且善辩,他曾多次与庄子发生争辩,如《逍遥游》中与庄子围绕瓠瓜、大樗展开的"有用"与"无用"之辩,《德充符》篇末与庄子关于人"有情"还是"无情"之辩,  相似文献   

2.
庄惠之交是了解庄子的一个视角,历来为学者所注意。《庄子》内七篇均与惠施有一定渊源:从《齐物论》《逍遥游》看,惠施于"齐物"有所得,庄子有所取鉴,但惠施所论不醇,"齐物"而不能"逍遥",遂与庄子之学分道扬镳;《人间世》论士人进退存身"形就心和"之道,思想背景与惠施一类纵横策士有关;《养生主》论"无用"之"保身",亦发端于《逍遥游》庄惠辩"无用";《德充符》论"不与物迁、命物之化"之"德",与惠施"弱于德""逐万物而不反"形成鲜明对比;《大宗师》论生死哲学甚精,是庄惠围绕"鼓盆而歌"论生死的延展与深化;《应帝王》走向对政治的完全厌弃,汲汲于政治的惠施是一个主要参照点。但庄子创作七篇非因惠施,惠施亦只是庄子笔下众多"质"中之一员。  相似文献   

3.
庄学家们或将《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理解为庄子笔下象征最高精神境界的逍遥者形象,或将其理解为系列有待者中的一个阶梯,这些分歧的解决端赖于《逍遥游》各环节结构关系的理解和鲲鹏寓言在《逍遥游》中地位的界定。本文即由此争议出发,分析了种种分歧背后的根源,讨论了这种种理解的误区所在。文章进而提出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文献理解方式,将鲲鹏寓言重新定位为《逍遥游》的引言,其意义在于兴发出"小大之辨"。在具体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条阅读《庄子》内七篇的义法:在注重获得庄子整体理解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各个不同语义层次文献的相对独立性。每一语义系统的意义应该首先在其系统内部推敲、寻求;任何来自此系统之外的意义要想安放到此系统的理解中,都必须和系统的语义无矛盾;一旦发生矛盾,首先应该作出调整的是来自系统外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庄学家们或将《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理解为庄子笔下象征最高精神境界的逍遥者形象,或将其理解为系列有待者中的一个阶梯,这些分歧的解决端赖于《逍遥游》各环节结构关系的理解和鲲鹏寓言在《逍遥游》中地位的界定。本文即由此争议出发,分析了种种分歧背后的根源,讨论了这种种理解的误区所在。文章进而提出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文献理解方式,将鲲鹏寓言重新定位为《逍遥游》的引言,其意义在于兴发出"小大之辨"。在具体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条阅读《庄子》内七篇的义法:在注重获得庄子整体理解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各个不同语义层次文献的相对独立性。每一语义系统的意义应该首先在其系统内部推敲、寻求;任何来自此系统之外的意义要想安放到此系统的理解中,都必须和系统的语义无矛盾;一旦发生矛盾,首先应该作出调整的是来自系统外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作为近代《庄子》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钟泰对于《庄子》的诠释,可谓颇具特色。尤其是在其后期作品《庄子发微》中,钟泰直接把庄子哲学的内核落实在"内圣外王"之上,由"内圣外王"来建构整个庄子哲学的系统。并且,在这种建构中,《周易》成了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按照钟泰的说法,《庄子》是"揭《周易》之奥旨"。钟泰从文字训诂角度出发,将"逍遥游"三字训读为"消摇游",认为"消"谓消其习心,"摇"谓动其真机,"游"即浮游意,先有与汩偕出之"浮"的不沉溺,而后有意为与齐俱入之"游"的自由。而在《逍遥游》篇具体内涵的讨论上,钟泰在"消摇"处,以鲲鹏为主,通过"象"将《周易》的结构和时空观融入庄学,从而确定庄子之道在鲲鹏;在"游"处,钟泰以无己为主,通过"意"将《周易》之德与庄子之道合一,将儒家"德"之有与庄学"道"之无合于鲲鹏之大。因而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最终境界的揭示上,钟泰对于《庄子》诠释的儒家化倾向是极其明显和特别的。  相似文献   

6.
庄子哲学的主题是放歌生命。位居《庄子》首篇的《逍遥游》是庄子哲学之总纲。对于庄子来说,“逍遥游”既不是“鲲”在水中的游,也不是“鹏”在空中的游,而是“心”在世间的游,是精神的苦旅:神游!只有神游是游于“无穷”的逍遥游。“游”即化“形”归“虚”,是“心”对“形”的抗争。  相似文献   

7.
杨柳 《中国道教》2006,(4):16-18
《庄子·逍遥游》篇,旧是难处.关于“逍遥游”的含义问题,大鹏和小鸟谁自由、谁不自由的问题,圣人有待与无待的问题,无名、无功、无己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等,学界众说纷纭,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导致了对于《逍遥游》主旨的不同把握.本文通过对学界争论最多的三个方面进行辨析:逍遥"、"游"释义;文章结构;无为思想的理解,认为《逍遥游》的主旨是表现理想的人生境界及达致这种境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名篇,然而本文有许多艰涩难懂之处,远在魏晋时期,人们就认为“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①。比如庄子为什么要连讲两遍大鹏故事,篇末几个故事与前文是否有联系,“宋人资章甫”一段的错位等问题,就是准确理解《逍遥游》需要加以辨析的问题。辨析这几个问题,需要从《逍遥游》整篇的结构谈起。《逍遥游》从大鹏与小鸟(蜩、学鸠)的差别写起,再用汤与棘的谈话进一步说明大鹏与小鸟的真实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这些都是比喻。文章紧接着进入比喻的本体,阐述圣人与一般世俗官员的差别:圣人好像大鹏,世俗官员好像小鸟,小鸟不相信大鹏的存在,就好像世俗官员不相信圣人的存在一样。  相似文献   

9.
论《庄子·逍遥游》的主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逍遥游》篇,旧是难处。关于“逍遥游”的含义问题,大鹏和小鸟谁自由、谁不自由的问题,圣人有待与无待的问题,无名、无功、无己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等,学界众说纷纭,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导致了对于《逍遥游》主旨的不同把握。本文通过对学界争论最多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庄子哲学的主题是放歌生命.位居<庄子>首篇的<逍遥游>是庄子哲学之总纲.对于庄子来说,"逍遥游"既不是"鲲"在水中的游,也不是"鹏"在空中的游,而是"心"在世间的游,是精神的苦旅:神游! 只有神游是游于"无穷"的逍遥游."游"即化"形"归"虚",是"心"对"形"的抗争.  相似文献   

11.
傅山曾尝试着运用佛教的思想去诠释《庄子》,希望能以此把握《庄子》的本意。他非常欣赏《逍遥游》中的大鹏,认为《齐物论》中的"吾丧我"说的是神识摆脱形体躯壳的束缚而获得解脱;他将《大宗师》中真人等同于禅宗的明心见性之人;他指出《养生主》中的薪火之喻有多方面的含义;他为"在己无居,形物自著"的道家观念与以《金刚经》为代表的佛教核心思想建立了一致性。他反对理学家的排斥佛老,欣赏佛老的"成己"之功。因此说,包括《庄子》在内的佛老二氏之学,成就了傅山不仕清廷、为明之遗民的志向和人格。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其庄子定位论的重要内容,船山对庄子与其后学的分疏是通过对《庄子》各篇进行文本辨伪和思想澄清来完成的。在他看来,《庄子》全书只有内篇和杂篇之《寓言》《天下》为庄子所作,内七篇意皆连属、别为一宗,是庄子思想的系统表达,《寓言》《天下》二篇则为其书之"序例";除此九篇,其余皆为他人作品。为廓清庄子与后学的差异,船山以"浑天"为终极视域,参照内篇的思想要旨和文本特点,逐一疏解了纯驳相间的外篇和博引泛记的杂篇,并从中剥离出了为老子作训诂者、黄老、形名、乐死、养生等非庄子思想。他对庄子思想的重构,正是以内篇为基础,通过批评外杂篇中那些偏离庄子之旨的作品,同时表彰那些发明庄子真义的作品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庄子·至乐》髑髅寓言旧注的检讨,重新抉示了该寓言所蕴含的幽微意趣,并就此对所谓"至乐无乐"之要旨及其与庄子寄托于"齐物论"、"逍遥游"中之所"乐"的关联作了相应探究。《至乐》作者借梦中髑髅之口称道"死之说(悦)",与其说意在以死避生,不如说是在以死劝生。这对世人作向死而生的规诫,与《庄子》内篇取不同话题讽喻劝世之风致并无不侔。生死影从,《至乐》由死的"无所待"警诫"有所待"的生,其初衷在于使生人更大程度地进于"无所待"的"天乐"之境,而较小程度地为"有所待"的际遇所牵蔽。  相似文献   

14.
<正>《庄子·天下》篇提出了庄子后学黄老派积极人世、开拓进取的"内圣外王"概念,但在《庄子》书中仅此一见,且表述简单,内含模糊,故被淹没在《庄子》悲观出世、闲适旷达的整体风格之中,未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后积极有为的秦汉大一统帝国时期,"内圣外王"与《庄子》书一起沉寂了数百年之久,直到东汉末年,帝国崩溃,儒学式微,玄学兴起,《庄子》作为"三玄"之一受到士人的追捧,在此背景下,"内圣外王"一语才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郭象注《庄》,以"内圣外王"标举庄子思想,并对其做了玄学化  相似文献   

15.
《庄子·天下篇》是中国学术批评史上的开山之作,其主要内容是对先秦诸子及其人物的评论和评价。但就其反映的理想人格的类型来判断,《天下篇》并非庄子本人所作,而是其弟子或后学的作品。庄子本人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见于《庄子》内七篇。庄子本人批评的道家人物,除了《天下篇》中论及的老聃(老子)、宋钘(宋荣子)和庄子本人之外,还有列子(列御寇)、接舆、南郭子綦(南伯子綦)、阳子居(杨朱)等。庄子所批评的"儒、墨",实际只有儒家的孔子及其弟子。由于"儒"及孔子的"师儒"身份,包括庄学在内的诸子学派的渊源皆可追溯至孔子,故庄子本人不可能对儒家及孔子有激烈批评。《庄子》书中对"儒墨""杨墨"或"儒、墨、杨、秉"及惠施的批评,实际上只涉及名家和名辩作风,反映了先秦逻辑学由形式逻辑向辩证逻辑发展的重要线索。庄子弟子或后学对先秦诸子的批评与庄子本人的先秦诸子批评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庄子·至乐》中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是关于庄子婚姻的唯一记载,但可由此契入,窥探庄子的婚姻世界。妻始死时庄子"概然",与《礼记·檀弓》"慨然"的用法比较,非如一些注家所说是"同于众人而哀",人哭亦哭的哀背后更多的是有所感叹,处于"有情与无情"之间。而先秦"歌""哭"对言语境下"鼓盆而歌"是乐歌;"逍遥游"的独立自由与"人间世"的入世随顺决定了有独身气质的庄子选择婚姻"寄""寓"于世,但这只是"不得已"的无心之举,"鼓盆而歌"是两种思想交织的题中之义;庄子对儒家"五伦"进行消解,虽特重"朋友",与惠施却不能达"外死生、无终始"之境,终至"朋友"一伦也被推翻。庄子由此真正在"逍遥游"与"人间世"间"两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庄子首篇《逍遥游》思想内容与逻辑结构的分析梳理,可知庄子以只有自我的解放为人生中唯一具有决定意义的事情,余者只能从属于这一终极使命发挥作用的思想关怀,以极其浪漫细腻的文笔,表达了道家的理想追求,成为决定整个庄学精神向往的基础与核心。  相似文献   

18.
晚清杨文会居士撰写《南华经发隐》,谓其书"深者直达佛界",乃"从萨婆若海逆流而出"。在他看来,"鲲鹏变化"的"逍遥游"就是凡夫成佛譬喻,"丧我"乃为"齐物论"的关键所在,"心斋"乃孔门授受的破执之法、"超世之学",兀者王骀"深知真常不变之义"而又能"即体起用","女偊论道"如同佛教的顿渐修证和闻思修增上,"谋报浑沌"就是"还灭生死"而"转识成智"。杨文会还对《庄子》外杂篇中的其他六则寓言进行了佛学解读。杨文会的"发隐",使《庄子》在佛教话语系统中得到理解,也使他的佛学观念借着解说《庄子》的形式得到阐发。  相似文献   

19.
经纶 《中国道教》2012,(4):38-40
有关《庄子·秋水》篇"谨守而勿失"命题的注解还有待商榷。"谨守而勿失"究竟"守"什么?笔者曾在《〈庄子〉"无以故灭命"之"故"释义考辨》(《中州学刊》,2009.05)和《"反其真":〈庄子·秋水〉篇主旨新论》(《船山学刊》,2012.01)两篇文章中论及到该命题的释义,但不够具体和详细,现做一专门讨论,以就正于方家。今人对"谨守而勿失"命题的释义,如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曹础基的《庄子浅注》、孙通海的《〈庄子〉译注》等,多将该命题释为类似如下的表达:谨守住前三句话道理而不失去,这就叫做回复到天真的本性,且多将此命题用句号与其前三个命题隔开。①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一书是研究庄子的思想资料。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在流传的是经过晋人郭象整理删定的三十三篇本,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发现《庄子》书中不完全是庄子的作品,就提出了《庄子》书中哪一部分出于庄子之手的问题。建国以来,这一问题的争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观点:任继愈认为研究庄子思想应以外杂篇为依据,而內七篇是后期庄学的思想,决非庄子所作,冯友兰认为“庄之所以为庄者”突出地表现在《消遥游》和《齐物论》这两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