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书》是先秦的历史文本 ,理学是两宋的时代思潮 ,它们之间存在着历史时代的差异。朱熹将《四书》诠释过程规定为 :先达之言→圣人之意→天地之理 ,就是希望通过“语言———文献”的诠释方法 ,来解决《四书》诠释中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差别问题。朱熹的《四书》学诠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不仅是由于他的理学适应了两宋以后思想文化变革发展的时代性需要 ,同时也因为他的《四书》学重新发现了那已经失传的儒学学统。  相似文献   

2.
朱子的《孝经》学为《孝经》学史上的一大转折。他的《四书章句集注》代替《孝经》成为五经的基础。正是由于朱子的理学立场,他不像汉代人那样从政治的角度,而是从个人道德的角度来思考《孝经》。这样,《孝经》中讲"孝"也不再是孔子立法的基础,而成为个人修身的格言。在这一基础上,《孝经》的一些内容也被认为是"害理"而受到朱熹的批判。朱子对《孝经》的这种理解,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孝经》学。  相似文献   

3.
李侗继承了杨时、罗从彦一系的理学,对朱熹的四书学和理学的形成都发挥了指导和启发的作用。本文分别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角度来论述李侗对朱熹的影响,展现了李侗在洛学发展为闽学过程中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正陈谷嘉教授的新著《明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以宏阔的史学视野,翔实的史料,对明代理学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的探究,是理学伦理思想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一、揭示"变"为明代理学伦理思想的特质《明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展现了明代理学演变的过程及其阶段性。具体言之,明代理学的演变开始于明代立国时期。朱元璋策划而后由其子朱棣编纂三部《大全》(《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  相似文献   

5.
胡居仁的理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胡居仁是我国明代初期一位重要的理学家,他的思想没有引起时贤们的足够重视和深入研究,本文仅就胡居仁的理学思想作初步分析,以期抛砖引玉。胡居仁(1434—1484年),字叔心,江西余干县人。他从学于吴与弼(1392—1469年),终身绝意仕进,“其学以主忠信为先,以求于心为要,操守勿失,莫大乎敬,因以敬名其斋。”(《明史·本传》)一理气论胡居仁的思想,宗程朱理学,重治心养性。他认为,后世儒者,只有程朱才真理解了《四书》、《六经》的广大浩博精密之旨,因此他十分推尊程朱理学,并亲身躬行之。  相似文献   

6.
《大学》、《中庸》经历理学化全面的洗礼,大略从朱子发轫(以朱子著《四书或问》、《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志);它们究天人之际的面向,由此展开原始(先秦儒)和理学(朱子学)的两系。而迄今的学界,或者较少牵涉其中演绎的所以然,或者甚至看理学系遮盖原始系为所当然。  相似文献   

7.
《大学》原是《礼记》中一篇通论礼意或与礼有关的学术思想的篇章。朱熹经过“移文补传”的工作,对原本《大学》进行文本改造和重诠解读,不仅使《大学》离经独立,自成一书,且赋予了它全新的生命力,把它改造成了“为学次第之书,即物穷理之学”,使之获得了“四书之首”的地位。朱熹对《大学》文本的改造和解读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和学理根据,但同时更是他建构理学体系的需要,也是一次重要的学术创新过程。从经典诠释学视角看,朱熹这种文本改造的意义和影响在于:为传统儒学的发展开出了新的命题,实现了经学和礼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也为理学体系的最终建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契机。  相似文献   

8.
"程朱理学"这一习用表达,强化了朱子与二程学术的一体性,却遮蔽了彼此之间的差异。二程学派是一复杂的学术群体,虽经朱子之强力整合,至晚宋,朱子的程门正统地位仍遭遇了兼山学派的挑战。黎立武发扬兼山学派重《易》的传统,采用《易》解《四书》的进路,高举《大学》"古本"之旗,强调"知止"为全书枢要,与后世阳明学多有遥契。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以《孝经》《大学》《儒行》《丧服》并举,作为"新四书",置《孝经》于纲领性的首出地位,这一"新四书"体系意味着章太炎晚年儒学观的成熟和系统化,其中亦蕴含了强烈的现实关怀。针对新文化人士非孝毁礼的风潮,章太炎将卑视怀疑《孝经》的朱熹作为非孝论之鼻祖,实则是在移花接木地批评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新学思潮。章太炎之《孝经》学是理性平实的《孝经》学,其提出的"新四书"也正是理性平实的"新四书"。归结言之,章太炎早期的"夷经为史"瓦解了传统经学,但他晚年又树立起了理性平实的新经学。这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如何复兴经学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探究理学集大成者朱子的治学方法,是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的题中之义。朱子的治学方法,集中体现于其最有代表性的四书学中。《论孟精义》作为朱子《论孟集注》的蓝本和阶梯,充分反映了朱子对二程学派思想的传承与吸收,构成了朱子《四书》思想演变的重要一环。而朱子与勉斋就《精义》的讨论,体现了朱子学"虚心熟读而审择"的治学方法、"会看文字"的治学要求、"读书不可不仔细"的治学理念,彰显了朱子学长于分析、善于继承、当仁不让的反思批评精神,显示了朱子学实是"略一绰过"浮浅学风之"天敌"。因此,朱子学对于当前传统儒学之创新与转化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理学家以《四书》为依托 ,从《四书》开发与阐明的儒家心性论和人伦道德学说实现了人学为本旨的而表现为以理念形态的儒学的复归 ,质言之 ,实现了以人伦为本位的儒学的归位。以此言之 ,理学的兴起亦可谓是儒家人伦道德学说的重建与振兴。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5,(8)
<正>《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四书在儒学思想史乃至中国传统思想学术史上堪称"础石",这大概是没有多少争议的。自从北宋理学大师二程率先合称之为"四书"以降,对四书的整合、系统性关注,包括注疏、阐发等就一直受到学者们的格外重视;不仅如此,在普通中国人的思维和思想的成熟历程中,它们往往也作为集束性因素起着重要而弥久的影响。然毋庸讳言,以学术发展史观之,四书学还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即便在四书学名目下展开的相关研究,也大多秉持和渗透儒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清代考据学以实证方法治经,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理学末流日益走向空疏的弊病。但是,经学的实证化经历了一个由技到学的过程,工具理性不断向价值理性渗透,新的经学体系得以建立。在清考据学中,最能体现学术界思想变动的是《四书》的治学活动。学者们从字词训诂入手,群经  相似文献   

14.
面对佛道之学的挑战,宋初儒者认识到必须弥补儒学心性论的缺陷,建立起与佛道之学相颉颃的心性理论。为此,他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心性论领域,展开心性理论的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中庸》、《孟子》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论语》的地位也进一步提高,《四书》成为儒家重要的思想学术资源,不同思想倾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四书》进行了阐释、利用与发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书》学。  相似文献   

15.
北宋高僧明教契嵩对儒家四书极为重视,透露出在理学酝酿和兴起之际儒佛关系的某些新动向。契嵩著《中庸解》五篇,将“中庸”解释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品格、一种高妙的人生境界,着重探讨了中庸与礼及人性的关系。契嵩研读儒家的经典和义理,主要是为了辅助佛教的弘扬和传播,从而促使儒家的学者理解和信仰佛教。其以儒家四书辅助佛教的思想特色在《辅教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了反驳那些以韩愈为首的排佛学者,契嵩著《非韩子》三十篇,大量引用四书的话,对韩愈的名作“排佛论”进行了驳斥。契嵩的博学和智慧为佛教争得了一定的思想空间。其广引四书,对儒家四书学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朱熹新道统说之形成及与易学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章句序》和《中庸章句序》是朱熹四书学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的内容之一,是 将伏羲、神农和黄帝引入道统,置于尧舜之上,并将道统心传之源上溯至太极。在儒家经典 中,羲、农、黄三位圣王见于《周易·系辞传》,而太极范畴亦出于《系辞传》,故朱子的 新道统说乃是根植于易学的。朱熹在其四书学代表作品中推举伏羲,又将太极观念作为道统 之源,说明其四书之学乃是以易学为依据的。朱子学中《易》与四书的这种关系,说明朱 熹没有将五经的权威地位移除,也没有将四书置于五经之上。朱熹一生常常论及五经与四书 之关系,仔细考察相关文章和语录,可知他在为学次第上是把四书置于五经之前,而在价值 判断上则把五经置于四书之上,从未试图贬低五经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7.
<正>所谓"波斯四书"是指《艾慎阿忒·拉玛阿特》、《拉瓦一哈》、《默格索德·阿格撒》、《米尔萨德》等,他们是关于苏非理学的波斯文著作,在回族经堂教育中流传已久,且较早被翻译成汉语,对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尤其是在苏非理学层面影响很大。一、刘智提及的"六大部经"明末清初回族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发展成熟,文献积累逐渐丰富。穆斯林经师搜集、整理和翻译宗教文献的意识增强。同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整体定位,称之为"经",以示尊  相似文献   

18.
刘依平 《现代哲学》2012,(6):122-126
《大学》经典地位的抬升和确立是宋代理学发展的产物。北宋学者对《大学》的理学化诠释推动了《大学》由礼学研究范式转向理学研究范式,也使得《大学》由经典诠释的边缘迅速进入中心。南宋朱熹最终赋予了《大学》权威性、超越性、完整性、普适性、系统性和唯一性的经典属性,确立了《大学》"四书之首"和"群经之要"的经典地位。《大学》作为宋明理学发展的文献符号,蕴含了宋代理学的整个目标,也表征了理学发展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洛学向心学的转化,我曾依循洛学的谱系通过王蘋与张九成作过分析。(1)本文希望脱出谱系,从宋代理学共同的经典诠释中进一步观察洛学向心学的转化,以期理解宋代理学的延异及其内在逻辑。一、《童溪易传》之于《伊川易传》的意义依其自身的学术形式,宋代理学的建构是以经典诠释来展开并完型的。其中,《易》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经典,它不仅为整个宋代理学提供了理论架构,而且还提供了系统的概念体系。作为北宋理学的代表,洛学程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伊川易传》中,此书从根本上阐明了理学的精神,呈现了理学  相似文献   

20.
赵伟 《孔子研究》2019,(4):107-119
明初,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沿袭太祖朱元璋的文化政策,尊崇孔子与孔子之道,对程朱理学"益张而大之",命臣僚编辑《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尽管永乐时期的儒士更加谨守程朱之绳墨,但如杨士奇等台阁重臣的道学主张中仍带有一定的心学色彩,更有道衍及其所撰《道余录》对于程朱理学的抨击,表明永乐时期儒学与思想界隐含着复杂或者说是多样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