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志华 《中国道教》2008,(5):31-32,33-35
一、<老子河上公章句>独特的经文和注释 本文所据以讨论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以明<道藏>所收题"河上公章句"之<道德真经注>为底本,参校敦煌唐抄本、<四部丛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明<道藏>所收宋太守张氏<道德真经集注>本及题"顾欢述"<道德真经注疏>本.  相似文献   

2.
罗启权 《哲学研究》2021,(12):70-77
叶秀山有关《老子》的形而上学之思是会通中西形而上学的重要尝试。他指出《老子》之"道"通于"有""无",展开为"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的反反复复的"过程","从无到有"启示着一个"什么也不是"的"无","从有到无"开显出因"退出"而"看"到的"他人"和"历史"的"世界"。"道"指导君王要"功成身退",人当"提前进入死的状态"。《老子》形而上学中"道通有无"的智慧或许可以补益西方形而上学之不足。  相似文献   

3.
正叶秀山先生是我国西方哲学研究大家,也是一位哲学研究和行文写作独具风格的哲学家。他对西方古典哲学尤其是古希腊哲学造诣精深,其研究并不简单地停留于一般哲学史的理论知识和思想逻辑研究,也不只局限于古典哲学,而是涉及现代和后现代哲学及跨学科性的宗教、科学、艺术、中国哲学等领域,并能够"以史带论"乃至"以论带史",深刻地面向哲学问题本身而阐发其独到  相似文献   

4.
正一学科化的建制性学术体制的建立,是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对于经验事物的认识与对于它们背后的"原理"的总结,体现出一种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哲学显示出其统摄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其实是经验科学和其背后的理论并未完全分家的后果。现代学科产生的过程,也就是这些具体学科向哲学告别的过程。按照叶秀山先生的看法,"哲学"不断把"必然"交给具体的科学,而自己专注于"自由"的  相似文献   

5.
1.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逍遥游》)(语译:北海里有鱼,名叫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之大,变化之后就成了鸟,名叫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之大,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像是天上的云.这只鸟在海风发起时将前往南海,南海是天造的池子.)  相似文献   

6.
魏代富 《管子学刊》2011,(2):118-120
1.而礼不使也 《内篇一·二》:“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案:此处脱“其”字。《晏子春秋集释》(以下简称《集释》)以为“以下文例之,‘其’字衍。”未若加“其”字为顺,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以下简称《校注》)以为脱也),  相似文献   

7.
读《易传》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易传》产生的时代 《易大传》七篇,汉人以为孔子作。《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云:“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易传》作于孔子说,宋儒王景山、欧阳修已疑其非是。至晚清以来疑古学起,此说更遭否定。康有为认为《易传》为刘敬所伪作(见《新学伪经考》),顾颉刚谓《易传》之作,最早不过战国,迟则在西汉中叶(见《古史辨》第二册),高亨先生则以为作于战国时代(见《周易大传今注》)。按,康氏乃纯骋臆说,学人…  相似文献   

8.
混沌是“存在者”和“非存在者”的合一,也是“时间性”本身,不同哲学传统“凿开”混沌的方式是不同的,西方哲学从时间性中开显出了空间性,由此发展出了形而上学传统,而中国具有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开凿”混沌的方式,从而更多地保留了“时间性”,这体现在中国思想对历史的重视,史学发达并承担了哲学的功能等等。叶秀山先生提出的“朝阳”和“落日”的隐喻,指出当面对正午时刻的西方哲学时,才出现了“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这个问题,而在当今西方哲学的落日时刻,中国哲学则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希望,落日也意味着玄思和重生,至暗时刻背后蕴含着未来的曙光。  相似文献   

9.
正长久以来,我在自己的法国哲学研习中有一大困惑:我的专业领域和学术方向主要是当代法国哲学,对于我来说,本应属于"自我"之传统的中国哲学反而成为"他者"或"异托邦",本应属于自己的文化家园却成为了陌生、隔绝的世界;那么,作为"自我"之研究领域的"法国哲学"如何接纳和吸收作为"他者"的"中国哲学"?换言之,我应当如何在研究"法国哲学"的同时思考"中国  相似文献   

10.
正"不争"一词在《老子》中出现8次,与之意义相近的语汇或表达几乎出现在大部分篇章,构成《老子》的思想底色。《老子》第66章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67章讲"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三宝"之一。"不敢为天下先"即"不争",  相似文献   

11.
函谷骑牛去不还,玄机聊托五千言。德涵今古青红白,道贯乾坤一二三。旧事随风摇楚苦,新潮带雨落邯郸。谁凭王谢堂前燕,记取斜阳山外山?七律·读《老子》@林幽子  相似文献   

12.
陆沉 《宗教学研究》2001,(3):129-136
“老子”公案自古至今,到二十世纪初“古史辨”派再度为此引发了数十年的激烈争辩。七十年代帛书《老子》、九十年代竹简《老子》的发现,令汉语学界一片兴奋,皆以为“老子”公案可以就此了结。本文经过冷静的分析与检讨,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即,就我们现有的材料,尚不足以了结“老子”公案。因此我们还需要等待新的发现、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马王堆帛书《缪和》是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六篇之第五种,内容丰富,价值颇高。但对于其中部分语句的释读和解释,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我们在各家整理注释本的基础上,在释读、诠释和分章上提出了几点个人看法,其中有些认识可能直接关涉到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儒行》同见于《礼记》和《孔子家语》,应出于孔门弟子所记,并经整理而成,其成书年代当在春秋战国之际。不过,《孔子家语.儒行解》与《礼记.儒行》相较,则更为原始。《儒行》对于理解孔子思想和原始儒学,是最为系统而完整的论述,理应得到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1.继钟肇鹏先生推出《谶纬略论》之后,王步贵先生推出了《神秘文化——汉代谶纬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下简称《神秘》)一书。这对于汉代谶纬的研究来说,已达到了较完备、系统的程度。因为各种思想史著述,包括通史(如侯外庐先生、冯友兰先生、任继愈先生、杨荣国先生或主  相似文献   

16.
读《黄石公三略》札记徐勇一《黄石公三略·中略》在谈到人才问题时指出:"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谋。"这句话给人的启示颇多。自古以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有本领、有谋略的人只有得到明主的赏识和重用,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没有周文王的"车载同...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道学热”的社会思想中,哲学界涌现出了不少敷陈义理、演绎阐发的佳作.其中有一本葛荣晋著的《老子的商道》,可说是一本内容丰湛、题材奇特的大作.我之所以认为它是一本新奇之作,原因是:在我的印象中, 《老子》五千言,并无“商道”字眼,更未见彰明指导商贸的理论,所以当我乍地见到《老子的商道》一书时,甚感新奇.我抱着这种探明原委的心情,阅读了这本新奇之书.当我掩卷之时,我留下的印象是:这就是一部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意境引人入胜,务虚与务实结合,道德与商贸融通的独家之言、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18.
读了刘笑敢先生著的《老子》(世界哲学家丛书之一,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97年版)真让人耳目一新。这本著作,思想深刻、架构新颖、方法独到,确是作者千虑一得的结果。刘著重新诠释了老子的思想,用一种新的体系架构了老子的思想。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从《诗经)}、《楚辞》看老子的年代”和第二章“《诗经》、《楚辞》之不同的年代意义”是运用诠释学方法作出的考证性文字;以下各章为架构体系的文字,第三章提出老子思想的中心价值:自然;第四章论述老子思想中的原则方法:无为;第五章是关于自然与无为的经验性论证:正与反;…  相似文献   

19.
“暴虎冯河”辨疑《论语·述而》①:“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朱熹注曰:“暴虎,徒搏。冯河,徒涉。”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进一步解释为“徒手搏虎曰暴虎,徒足涉河曰冯河”。从意思上看,子路好勇,看见孔子夸奖颜渊便发问:“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不赞成子路之勇,认为这是有勇无谋,冒险行事,所以作此回答。因此,将“暴虎冯河”解为“徒手搏虎,徒足涉河”是很圆通的。但这种解释,可能不够确切。“冯河”一词可能最初见于《易·泰卦·爻辞》:“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高亨认为:“包借为匏,瓠也,今语…  相似文献   

20.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占筮书,同时又是一部著名的哲学著作。在它的神秘的、唯心主义的躯壳中,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诸如关于阴阳互“函”互“伏”;阴阳无限可分性;“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等名论即是。这些名论,对几千年来封建阶级的“圣人‘经典’不可亵渎”,“圣人之言不可持异的‘执一论’”,是个有力的批驳。这些名论,发人深省,特录札记三则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