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昭禅师的《三教》,集中体现了宋代高僧处理儒道佛三教关系的基本思路。善昭禅师认为儒家之学如雨露一般润泽着万民的心田,是国家实现繁荣昌盛所必不可少的思想因素和精神力量。在道教庞杂的思想和繁多的道术中,善昭禅师最为看重的是老子的见素抱朴思想。善昭作为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的一代祖师,他最为推崇的自然还是佛教。善昭禅师的《三教》就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三教"融合发展趋势的体现,同时自然也会对这一发展趋势产生强有力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有这么一则禅宗公案。某僧人问赵州从稔禅师:"听说你亲自见到了南泉普愿禅师,是吗?"赵州从稔禅师答道:"镇州出大萝卜头。"僧人问赵州禅师是否见到了南泉禅师,自然是想要得知两位佛门前辈会面之状,进而窥见真法。不料赵州禅师竟然顾左右而言他,说起了镇州的特产萝卜头。佛家讲究摒除"人我执"和"法我执"。前者是执著于物质利益和人体感官,后者则是执著于真法与大道。这个僧人作为出家人,大抵能够多少破除人我执,可惜仍然执著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5,(2)
<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中国化"的过程,对语言的改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纵观整个禅宗的发展史,对于"言"的态度尽管存在差异,但除了萌生于宋代的公案禅和文字禅外,其大体上是趋于一致的,那就是对语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质疑,尤其是南宗禅,禅师们在语言概念的运用上更为灵活,不拘一格,有的甚至主张"不言",并创造了许多超脱语言概念的方式来实现禅理的  相似文献   

4.
百丈怀海禅师禅风的主要特点是在生活中、劳动中启发学人,充满了农禅生活的盎然情趣。他对于禅宗史上许多有争论的问题,则往往站在中道的立场,采取灵活的态度。如以"不拘文字"代替"不立文字",以"不昧因果"代替"不落因果",就是最典型的事例。他启迪学人开悟的手段,承马祖的峻烈作略,也采用"棒喝"方式,而最特别的是用"百丈下堂句",体现其别出心裁,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正黄檗禅寺坐落于黄檗山上,是唐宋盛极一时的著名禅宗道场,也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的祖庭,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历史。一坐落于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西北部黄岗乡黄檗村境内的黄檗山,原称"鹫峰"——相传早年有西域僧人云游至此,见山形如天竺鹫峰,故以此命名。黄檗山山高林密,层峦叠嶂,飞瀑鸣泉,极称幽静。黄檗禅寺坐落于黄檗山上,是唐宋盛极一时的著名禅宗道场,也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的祖庭,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历史。相传黄檗禅寺原名"鹫峰寺",唐开成年间,希运禅师在百丈怀海禅师座下承嗣洪州宗风后,遵师嘱外出弘法,行及鹫峰寺,驻锡于  相似文献   

6.
本焕长老传承了禅宗的话头禅和默照禅等禅学思想以及修行观和培福观,并指出禅宗的宗旨是"即心即佛",主张成佛要自修自度,修行方法是活泼泼的、不拘一格的。  相似文献   

7.
唐末五代时期,法眼文益禅师承先启后,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禅风。本文从“心地法门”“门庭施设”和“经典教理”三个方面,全面剖析了文益的禅法思想和创新特色。文益禅师在秉持禅宗一以贯之的“心地法门”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对教理的阐发,倡导禅师要“通宗通教”,同时,他又不赞成那些将知见当做禅修的“知解宗徒”,而是以自家的特色发挥机锋棒喝的禅法。文益禅师采取折中的态度,对佛理、禅理的阐发使用了一种新的方式,既不滞于经教理论,也不一味地施以机锋棒喝,而是开始采用“拈古”“代语”“别语”的新形式来解说禅门公案,开启了两宋文字禅之先河。  相似文献   

8.
见心 《法音》1990,(10)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曾说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头于门而卖马肉于内(市)也"一语,但形成现代流行的这则(挂羊头,卖狗肉)谚语,则是佛教禅宗.《五灯会元·卫州元丰院清满禅师》  相似文献   

9.
唐代嵩山慧安禅师作为禅宗五祖的知名弟子,道德卓著,于禅法亦有自己独特的领悟,由此成就为一代宗师。禅师籍贯枝江,从宗教影响力以及禅宗思想的创造性角度,慧安禅师完全可以说是古往今来宜昌乃至三峡地域范围首屈一指的宗教家和思想家。禅宗宗门文献对于慧安禅师的生卒享年并没有一致的定论,其生年、卒年以及享年,皆生成不同系统的歧见。  相似文献   

10.
佛教的宗与教之间有同有异,同则说明两家都是佛法;异则显示两家各有方便施设。禅宗发展到法眼文益禅师时代,陆续成立了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家宗派,形成了五家宗风。宗风是由心印与纲宗构成而体现在机缘中的一家禅法面貌与风格,而要辨别宗风,只有依据具有"血脉相通"而"建化不类"、"举动皆集"而"无一不该"等特点的纲宗。五家纲宗,有的出于创宗者自觉建立,有的则由后人总结出来。文益禅师在参详总结前此四家纲宗、反省批判当时丛林禅行的基础上,通过"借教立宗"的方式,借助华严六相圆融思想建立起了一家纲宗,成功创立了法眼宗。法眼宗的创立,使得宗门中的禅教关系重新达到一种互相增益的健康状态,但这种关系很难保持,很容易走向"以教夺禅"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日本博多栉田神社的祗园山笠祭是日本国三大祗园祭之一.在日本,"山笠"一词的使用始于博多祗园山笠祭.在中国,"山笠"一词意为禅师的法器"笠".本文通过对博多祗园山笠祭起源说的考证,指出中国禅宗"山笠"对日本神道"山笠祭"的影响,阐明日本神道"山笠"源于中国禅宗"山笠",是由留学南宋"禅院五山"之首径山寺的日本禅师圆尔辩圆(圣一国师)借用到博多祗园山笠祭中.  相似文献   

12.
雪窦寺与雪窦重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雪窦寺与雪窦重显李富华据明初宋濂《护法录》所载《觉原禅师遗衣塔铭序》及其他资料记载,自南宋始,雪窦寺就名在江南禅宗的“五山十刹”之列,这说明早在宋朝,雪窦寺就已是中国禅宗的一座重要寺院。雪窦寺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禅宗寺院,是与几位在宋代禅宗史上有过重大影...  相似文献   

13.
宋代书法的最大突破就是行书,而米芾则是宋代行书的代表性人物,无论是"八面出锋",或是"集古字",米芾对于行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受到苏轼提点之后,米芾的行书更趋向于魏晋风度,所推崇的"真趣""自然"也使米芾的行书走向宋代书法的巅峰。  相似文献   

14.
妙空智讷禅师是禅宗云门宗八世祖之一,一生四坐道场,是两宋之际复兴云门宗的重要祖师。但学术界与其重要地位相称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本文通过检索、整理和研究散存于各禅宗灯录、僧传、山(寺)志、学者文集、正史及地方志等材料,将妙空智讷的一生概括为三个时期,对其参学和住持两个重要时期作了详细考论,并从智讷的法嗣传承、禅法特色、宗门贡献等几个方面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他是两宋之际禅法衰落时代背景下不可多得的禅门宗匠。  相似文献   

15.
说到禅净双修的问题,必须从宋代永明禅师写的禅净四料简谈起。我国汉地佛教到了宋代,禅净两宗最为盛行。永明延寿(904—975)禅师于公元961年,应吴越王钱俶之请,住持杭州永明寺(即今净慈寺),参学的大众近二干人。因此尊称为永明禅师。他原来是禅宗法眼宗的巨匠,著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神栖安养赋》一篇,回向极乐净土。当时他写有禅净四料简,意在接  相似文献   

16.
《孟子》七篇未尝有一语提及《易》,亦未见有对《周易》经传之引用,故后儒对于孟子是否知《易》看法各异。赵岐认为孟子"通五经",程颐言"知《易》者莫如孟子",朱熹却持相反意见。程朱二说可视为汉唐经学向两宋理学转型时理学家尊崇"四书"的不同表述,与赵岐在五经独尊的学术背景下言孟子"通五经"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语境截然不同,但其出发点皆为推重孟子其人其书。明末黄道周以其象数《易》学思维阐释《孟子》与《易》之关系,而刘宗周则从其心性学视阈论述之,为认识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清儒焦循认为"孟子深于《易》",其《孟子正义》在对《孟子》语句、篇章之意蕴及赵岐传意之解读中多处以《易》解《孟》,但因其对宋明理学家解《孟》之成果一概不收,故也失去了对"《孟子》知《易》"这一学术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的可能。围绕《孟子》知《易》展开的各种讨论其实正是各个时代思潮与学者治学个性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7.
百丈怀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嗣法弟子。他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禅师同为马祖道一门下的高足。因后住新吴百丈山,人称其为百丈禅师。百丈禅师不仅对中国禅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他所创立的百丈清规,千百年来已成为禅宗丛林统一规制。百丈禅师还经常以言简意深的警语开示弟子学人。他所讲述的警训,给人启迪,发人深省,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指南。  相似文献   

18.
本文整合了哲学和禅宗佛教的概念以期界定一位美国禅宗大师关于2009年经济危机的说教的意义,对说教的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禅师对现代性的批判、关于坐禅("只管打坐")体验的反思以及对佛教本体论(如来藏)的看法。本文表明禅师的说教创新性地质疑了什么是成为一个现代主体或者更一般地,什么才是历史地存在。三个方面均指出了对这一问题的一个不同的,可能甚至相对立的回应。然而,它们都表明了时间性、历史性和存在的崭新构型。文章指出,正是这种对于主流现代主义观点的灵活把握使得禅师的说教同时具有伦理和知性有效性。文章将禅师列入尼采世系,对人文科学工作如何发展禅师的洞见做出了设想性的陈述。  相似文献   

19.
这里所说的“禅宗语言”,是指历史上的禅僧们在对话问答时所使用的口语和俗语,它们大多记录在禅宗灯史和语录中,其含义和用法往往非常独特,即不同于一般的汉译佛经经论中所使用的语言,所以有的外国学者把它们称为“禅语”。 现有的禅宗语录大多是唐代以后的文献资料,据此可以推断,大约从唐代开始,禅宗师徒在进行宗教性对话中广泛地运用当时的口语和俗语,由于宗教修习的递代延续,这种对话的语言模式一直保持到后代,成为禅宗特有的话语方式。这些语言最初很可能是在社会上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语言,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有些已经…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在两宋之际中国禅宗禅风的演变方向方面,为了克服禅宗祖师禅广泛流行所导致的公案文字禅和默照禅的各种流弊,由强调"直下承当"的机锋棒喝的机用教学法过渡、演变到强调要"起疑情参话头"的看话禅的教学法是中国禅宗教学方法自身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大慧宗杲则是促成这种禅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宗杲提倡的看话禅具有一种"广大融通法门"的特征,他特别提倡的"无"字话头甚至具有融通禅教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