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了凡四训》为明末袁黄所著,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构成。"立命之学"来自用以训诫儿子的《立命篇》;"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分别取自《改过第一》和《积善第二》(又名《科第全凭阴德》),二者均取自早年的著作《祈嗣真诠》;"谦德之效"则是晚年的著作《谦虚利中》。《了凡四训》属于善书,主讲道德,其主旨是劝人为善,主要讲人的命运由人自己来把握,人孰能无错而关键在于改过,而且要与人为善,谦虚谨慎,如此才能得到好回报,平安度过一生。作者在发挥自己的道德观点与主张时旁征博引,涉及儒释道诸多经典,且杂以民间宗教书籍。  相似文献   

2.
陈霞 《宗教学研究》2000,(2):138-139
所谓“劝善书”是指以因果报应的说教宣传伦理道德、劝人从善去恶的通俗教化书籍,简称“善书”,民间也将这类书籍称为“劝世文”或“因果书”。善书的范围比较宽泛,既指宗教性的道德动化书籍,如道、佛的劝人行善之书《太上感应篇》、《自知录》之类;也指非宗教性的训俗小册子,如《了凡四训》、《迪吉录》等;善书还包括政府为老百姓制定的规章──圣谕之类,如明太祖的《修身大诰》、清康熙的《圣谕十六条》、雍正的《圣谕广训》;也包括民间用于讲唱的鼓励人们积善积德的曲艺唱本,如《跻春台》、《珍珠塔》、《巧姻缘》等。《中国曲…  相似文献   

3.
正晚明杰出佛学家、思想家袁黄(1533-1606),号了凡,并以号名世,是王阳明后学的重要代表。他在善书的形成发展和流传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作为中国第一位署名的善书作者,袁了凡的《了凡四训》是善书中的经典之作,其善学思想对明末出现的慈善组织有指导作用,引发了民间力量组办慈善机构的浪潮。可以说,晚明以来的中国慈善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发轫于袁了凡善学思想的传承和传播。  相似文献   

4.
四、举业之学如前所述,袁了凡的著作,主要表现了他的举业之学和(立命篇)等善书思想的两个方面思想。他立志于举业,根据《立命篇》的记载,是因为孔某的预言。如后面所要讲到的,袁氏世代弃举业从医,但到了了几父亲袁仁(号参坡)的时候,对儒学具有很高的造诣,显示...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图书馆收藏明张萱清真馆《云笈七签》共24部,其中中国大陆15部、中国台湾4部、日本3部、美国2部,另存疑1部。这些藏本分册不一,有14、16、20、24、32、36、48、50、64、80等多种形式,其中山东大学等数种藏本为张萱原刻本,哈佛大学等数种藏本为后世翻刻本。原刻与翻刻在内容上有较多差别,文献价值绝不能等同视之。当然,翻刻情况为了解《云笈七签》在清代的流传提供了重要证据。另外,张萱撰有一篇《云笈七签序》,交代其校刻《云笈七签》的来龙去脉及版本依据,收入其《西园存稿》卷十五。  相似文献   

6.
朱子在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夏正式获读《上蔡语录》;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以得自胡宪的胡氏家传《谢子雅言》为基础进行初次编订后,经谢良佐的启发,朱子提出忠体恕用说,并发展成乾道二年(1166年)的性体心用说,形成乾道四年(1168年)再编《上蔡语录》定本的义理基础。李侗在壬午年(1162年)抄赠朱子的《上蔡语录》,其实源于赣上传刻的朱子初编本;张栻曾在隆兴二年(1164年)持有《上蔡语录》底本一种,但未曾向朱子出示。这显示出在李侗、张栻之外,朱子早年道学思想的另一个侧面,即从谢良佐、胡安国到胡宪这一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圣经汇纂》,为陆乔木与彭允秀编纂,刊刻于嘉庆十一年(1806),曾在中国多个地区流通。作为一部善书类书,《圣经汇纂》收录了几十种善书,其中包括一些稀见的善书,具有版本文献学的价值;同时,编纂者初步建构了一个以《太上感应经》为纲领的善书体系,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仙真录》是明代灵济道派的一部重要道书,是研究灵济道派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文章探讨《徐仙真录》的作者、成书年代、版本、主要内容与基本思想,认为是书之成与入闽之河南固始方氏密切相关,永乐年间方文照汇集成编后刊行,现存《徐仙真录》有明刻本、《道藏》本和现代点校本3种版本,全书旨在宣扬"生为忠臣,殁为明神"的思想,反复强调弃恶扬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那一晚,读完居士赠送的《了凡四训》和《三皈依传授》,我忍不住就哭了,回首风雨红尘,我忽然觉得,自己白活了三十年。 有缘分阅读佛经善书,是在1995年的冬季,一个并不太寒冷的夜晚。  相似文献   

10.
研究《管子》古代版本,不可忽略书前刘向所写的《管子叙录》。《叙录》乃刘向给汉成帝所上奏书,写道:“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大臣向言:所校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太中大夫卜圭书二十七篇,臣富参书四十一篇,射声校尉立书十一篇,太史书九十六篇,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以校除复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杀青而书可缮写也。……”(按:其下概述《史记·管晏列传》中的管仲传,不再引。)  相似文献   

11.
正一、《林间录》的成书及其佛教史料价值在"文字禅"史上,惠洪(1071-128)是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其于文字禅可谓理论与实践[1]并重。大观元年(1107)由其师弟本明编定成书、友人谢逸作序的《林间录》,既是他诸多著作中较早行世的一部,又是已知最早的一种禅林笔记,所录者"莫非尊宿之高行、丛林之遗训、诸佛菩萨之微旨、贤士大夫  相似文献   

12.
《管子》跋十七则(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跋五(蒋生沐校本)右蒋生沐以明许光清刻《管子》校沈鼎新花斋本,载《斠补隅录》中。卷首注云“花斋本以影宋本校补元本参许光清校。影宋本每叶二十行,行二十一字”。案世传两宋本皆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三字,注二十八字或二十九字。(一见《楹书隅录》。一光绪初常熟张氏有覆刻本。孙渊如、  相似文献   

13.
2015年12月初,恩师林崇德先生送给我一本他刚刚出版的《林崇德教育演讲录》,翻看一页页带着油墨书香的演讲稿,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先生激情澎湃演讲时的音容笑貌. 《林崇德教育演讲录》共收录25篇演讲稿,是他在三十多年来对中国教育发展的思考,体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万松行秀《请益录》是其继《从容录》后模仿圆悟克勤《击节录》而成的另一部文字禅著述,成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九月。广征博引,述多作少;不限宗门,兼收并蓄;解释细微,开示绵密,是其显著的几个特色。该书对宗门后世的影响颇大,几与圆悟克勤《碧;占录》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5.
<正>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写作了两部轰动当时思想界的著作,一部是《新学伪经考》,另一部就是《孔子改制考》。《孔子改制考》本于经学家廖平的《知圣篇》。由此而有比较两书异同的课题的提出,这是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前贤虽有论述,但语焉不详。所以,很值得认真探究一番。一廖平一生经学思想六变。《知圣篇》只是经学第二变的代表作。此书成于1888年,原稿已不存。今存是17年后,经廖平数次修改的本子。与原稿相较,今存《知圣篇》不惟有经学第二变的内容,而且有经学第三、四变的论述。康有为据以著作《孔子改制考》的,是1888  相似文献   

16.
《周立昇文集——谈道录》(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谈道录》)收录了山东大学周立昇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现在30多年间所发表的有关道家、道教研究的文章共24篇,其中前12篇是有关道家研究方面的文章,后12篇则是关于道教研究方面的成果.如赵卫东先生在该书序中所评价的:"周先生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在中国哲学的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右中立四子本《管子》明万历己卯刻。全书首朱东光序,序称《中都四子集》.《千顷堂书目》亦称中都。而刻本作中立,以其书为张登云守中立时所刻,故名之也。卷一第二行列“唐临菑房玄龄注释”,次行列“芦泉刘绩增注”,三行列“明临川朱东光辑(?)”,四行列“宁阳张登云参补”,五行列“休宁吴子玉繙校”.  相似文献   

18.
《〈感应篇〉要义》是刘咸炘对道教善书之首《太上感应篇》所作注解与义理分析。《要义》认为"感应"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方式,吉凶(祸福)是感应的具体体现,气数(定命)与义理的结合程度决定着儒学根基的牢固程度。《要义》对《感应篇》条文进行细读(细绎),阐发诸条义理,梳理逻辑架构;《要义》坚持儒道一原的观点,着力会通儒道,从而提升了《感应篇》的理论品位,赋予"善书之首"以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阳明先生文录》,卷首唯载有黄绾嘉靖癸巳(1533年)一序,收有《文录》五卷,《外集》九卷,《别录》十四卷,凡二十八卷。笔者经与传世的《阳明文录》嘉靖各本比对,发现其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范庆重刊姑苏本《文录》所据母本。该本版心所留刻工之名,亦可佐证其刊刻于姑苏。结合相关文献,可判定国图此本即闻人诠姑苏刻本,经钱德洪手自编订。该本乃钱德洪所编《阳明文录》的初刻本,弥足珍贵。一般为著录者、收藏者、研究者普遍称为"闻人诠刻本"者,当非文献所指向的嘉靖乙未闻人诠刻本,乃亦经钱德洪编订的稍晚出之别本。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清代道教典籍《仙术秘库》的编纂者、成书时间、各卷内容的文献来源等问题作了初步的考辨。经考察发现,现存清刻4卷本《仙术秘库》各卷所录仙术条目主要是在摘录删改其他道教典籍的基础上纂辑而成,大概成书于清代中期。清初玉枢子王建章并非此清刻本《仙术秘库》的纂辑者,而是《仙术秘库》卷4所摘录的主要原典《列代仙史》的纂辑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