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宗桂  张倩 《孔子研究》2019,(5):159-160
<正>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智慧,是学术界和社会人士多年来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但究竟何为中国文化精神,其特质如何?何为中国人的智慧,表现为何?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智慧之间是何关系?则是一个貌似清楚实则问题甚多的论域。郭齐勇教授最近出版的作为姊妹篇的《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和《中国人的智慧》两部著作,对于这些问题有颇富洞见的阐释。我们知道,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充满艰辛,但最终走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迈向了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其根本的动  相似文献   

2.
科学文化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理性支持系统;是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造福自身的力量源泉;也是人类改造和提高自身的本质力量,创造和发展整个文化的主观基础。一种文化的成熟程度、发展潜力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适应性、能动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艺术设计作为有形的存存,其内里所蕴含的深层意味,并结合中西艺术设计的差异,从表到里对艺术设计进行了总体上的观照.  相似文献   

4.
每一件艺术作品既是由一定物质材料塑成的一个感性的形象,同时这个物质的感性形象又体现了精神性的东西,即思想、感情、愿望、理想,等等。中国写实画派的作品也是这样。其根本艺术价值就在于它所呈现出的当代社会中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1月初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于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开放发展,全会强调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  相似文献   

6.
春节过去了.在春节的举家团圆欢庆中,你思考过它的社会意义吗?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是在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和谐、整个道德教育都在这个节日体系里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7.
<周易>的希望品格是指<周易>在时间之维中展现出的对未来昂扬自信、积极乐观的精神气象和文化面貌,对其充分认识对开掘<周易>的文化内涵具有基础性意义.<易经>卦爻辞中的吉辞明显多于凶辞,凶转吉的现象显著,在事实上彰显出对未来的自信与希望.<易传>进一步在哲学理路上,从天道、人事、愿景等方面系统展现出<周易>的希望品格.从<周易>希望品格的视角考察中国式的终极关怀和民族精神,能获得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自谦: 中国人一种重要的行事风格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金生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09,41(9):842-852
研究一通过对古籍的检索, 初步构建了古籍自谦语料库, 在此基础上对自谦的内涵、分类、功能进行内容分析。结果表明, 自谦是一种“以阳居阴”的行事风格; 它有“虚性”和“实性”之分; 其功能可以分为“和谐性”、“进取性”、“防御性”、“礼貌性”、“道德性”五个方面。研究二对现代人的开放式调查表明, 古今人们对自谦内涵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 绝大多数人认为, 自谦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对自谦功能的认同内容和比例偏重都与古人不同。研究三用自编问卷考察了大学生对自谦的认同度。结果表明, 大学生非常强调自谦的“防御性”、“自我完善”和“提升形象”的功能。最后, 围绕本研究的方法、结果、启示进行了讨论, 并展望了自谦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巩绪发 《管子学刊》2006,(4):117-119
篆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早存在形态。篆书历经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代的不断发展,从大篆到小篆,由草而工,最终达到了和谐、规范和整饬的形式美的极致。然而,艺术形式雅化到极点的结果却往往是此种艺术形式的终结。当高度法度化、完美化的小篆在秦代登峰造极之时,随之而来的却是篆书艺术的僵化并直至为隶书所取代。篆书艺术的发展揭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11.
儒道两家在理想品格上的对立与互补,对中国心理思想和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儒道两家在认知的对象与方法,情感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以及意志的自觉性与自愿性方面不同认识的探讨,为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2.
吴文化的开放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太平洋的长江三角洲,是当今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追溯吴文化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绵延不绝的开放精神。正是这种开放精神,使吴地的文明自古以来区别于相对封闭的内陆文明,并处于后来居上的领先地位。一、双向交融的源头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吴国的建立,是黄河流域的周人和太湖流域的土著人的相互交融与整合。《史记·吴世家》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  相似文献   

13.
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主旋律中,内涵着厚重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又可以归结为以心和、人和、天和为特征和指向的"和谐精神"。"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中的核心和灵魂,而人文奥运的灵魂就是和谐精神。和谐、合力、和衷共济、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是人文奥运的基本精神,和谐是奥林匹克与中华文明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4.
勇于承接祖国历史上的管理学思想在任何一项有目的的集体活动中,其成果的大小,视该集体广大成员积极投入的人数和水平为依归。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纳德归纳其毕生的研究、实践经验提出了“消极论”的观点。他这一论点的中心思想是: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集体组织,如果不存在任何组织手段和激励措施,大多数成员必将站在消极的一边。乍听起来好象与我们通常的认识抵触很大,把群众视为消极因素,其实与我们谈的人民群众是最革命最积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天才的品格     
著名科学家福尔顿,曾经由于某项研究过程的需要,被迫测量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以完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是测得的数字却比当时人们所想象的数字大500倍。  相似文献   

16.
钻石的品格     
正钻石,我们都知道它是天然矿物中硬度最高的物质。为此,有一段时间我就想,不知道是怎样特别的结构,使它如此坚硬和神奇。也正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查了一下钻石的化学成分和结构。才知道钻石的化学成分是碳,它是宝石中唯一由单一元素组成的,属等轴晶系。简  相似文献   

17.
王楷 《哲学研究》2023,(9):57-66+129
伦理学所承诺的“优良生活”,其要有二:其一,德也;其一,福也。德福一致,义命两全,方为至善。在儒家,义在价值上独立且优先于命。然而,对于至善的实现,义只是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为德福一致故,与康德从道德走向宗教不同,荀子从道德走向了政治,寻求通过社会的良治实现生命的完满,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伦理-政治共同体文化理想。首先,“国无礼则不正”,荀子主张礼治,而其赖以治国的“礼义”实兼具伦理与政治双重意涵,贯通着个体的完善与共同体的完善。其次,“君子治治,非治乱也”,荀子将政治共同体的正当性基础建立在个体的完善之上,以此判定政治的优劣。再次,“凝士以礼,凝民以政”,荀子对法的吸收并非所谓“外在道德”的歧出,而只是礼治的一种变奏,最终亦以自我完善为导向。整体而言,荀子在肯定共同体本位的同时,保留了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张力,从而维系着批判共同体可能走向异化的价值基础。对于儒家政治哲学的当代更新而言,荀子伦理-政治共同体文化理想不失为一种可能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8.
“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红  郭斯萍 《心理学报》2012,44(7):986-994
中国人的幸福感重视人际与集体的和谐, 重视精神的感受。这样的幸福感特点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中幸福观的影响。儒、道、佛三大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儒家既承认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现实感性之乐, 又强调追求仁义的理性之乐; 道家提倡超越现实的顺应自然之乐和祸福相依的幸福观; 佛家则讲求进入涅槃和普渡众生之乐。各家在追求理想人格、追求审美的过程中, 各自发展又互相融合, 形成对中国人幸福感影响深远的三大幸福观:(1)不以个人情感为重点而代之以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集体主义幸福观; (2)幸福感与道德感、审美感相连; (3)追求理性之乐。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哲学与中国文化精神何显明,雍涛从文化的视野,特别是中西文化冲突、融汇的广阔背景中去透视毛泽东哲学的思想特质、文化渊薮,以及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这是80年代中期以来毛泽东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的趋向。这是一个重大的视角转移,它给毛泽东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已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但是,严格地讲,这种研究还刚刚起步,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从宏观上讲,在有关毛泽东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的研究中,往往局限于从成语典故、文化经典以及哲学范畴的实例类比来说明毛泽东哲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其实,这种文化继承是表层的。要真正认识毛泽东哲学的中国特性,认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具体地分析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哲学气质、哲学思维方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气韵”、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性格、文化心态等等,是如何具体地积淀在毛泽东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并如何从他的哲学思想中透露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分析、把握毛泽东哲学的传统文化根基。从微观上讲,又存在着过于抽象的偏颇,缺乏深入具体的实证研究。或者在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与消极作用上各执一端,未能对毛泽东一生的文化心路历程作出深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文化的情理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理”这一特殊范畴表达了儒学与中国化中一种情理交溶,以情为源和本,以理为鹄和用的特有化精神。基于传统社会的情理精神与现代理性精神是相冲突的,建立在情理精神基础上的人治传统更可能对现代社会的法治起到巨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