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项研究立体空间的艺术,雕塑创作与对空间的理解是息息相关的。从古代雕塑到现代雕塑,从西方雕塑到东方雕塑,都很好的诠释了空间艺术创作的灵感。在空间的组成部分中,相对于人们较为熟悉的正空间(三维空间),还有一类负空间。在近几年的艺术创作中,负空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受到雕塑艺术家的关注。本文就以以负空间意识在雕塑创作为出发点,对负空间意识运用在雕塑创作中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这四种艺术中,人们都会认为音乐与舞蹈相通,绘画与雕塑相连,而舞蹈与雕塑之间的关系却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其实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雕塑作品经常给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家的创作以启示,很多舞蹈编导家们越来越重视对雕塑的研究,从雕塑中寻求创作素材,启发创作灵感,创作出众多经典的舞蹈作品,甚至创作出了新的舞种。同样,舞蹈作为一种用人物肢体语言来表现情感的艺术,也经常被运用在雕塑作品中,雕塑家根据舞蹈中的造型创作出了很多优美的作品。两种艺术同以人物形体为载体时经常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它们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是影响艺术创作的主要范畴之一。意象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运用,为中国雕塑家如何借鉴西方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继而在探索中国当代雕塑创作的问题上,开启了一条既具有世界性同时又具有中国传统精神的中国当代雕塑文化语义的道路。本文试图从古代传统文化本质的天人合一等方面来分析几件具有意象审美的优秀的当代雕塑作品,并进一步阐释它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物质和精神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前卫,越来越与时俱进,越来越重视对美的要求,不论是现代主义艺术还是后现代主义艺术,是保守还是开放,都会被广大人们所接受,装置雕塑由此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流行元素被加入进来,使得雕塑艺术得到全面飞速的发展。它作为一个立体抽象的艺术,能够直观地表达出人们所要表达的情感,给人以心灵和视觉上的冲击震撼,更加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将装置艺术与雕塑艺术完美结合,使得雕塑不仅仅局限于静态上的表达,更是运用多重效果把实实在在的雕塑从某个角度上展现出它的动态美。  相似文献   

5.
线描,是一种简洁直观的视觉艺术语言,它没有时间空间之分,随着历史的变迁,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各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然而线描,作为一种古老传统的艺术样式,源远流长。比如古罗马建筑上的绘画与浮雕,两河流域古老的线刻,古印度的宗教壁画,古埃及以及古希腊的雕塑等等,线描艺术无处不在,很早就开始传承。然而,只有在中国,无论是宫廷院体画师,还是文人雅士,民间画匠,都坚持用"线"作为绘画中必不可少的根基,推崇笔墨、骨法的运用,使绘画造型变化多样。后来,在技法上总结了一套概括为"十八描"的线描技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把线描艺术的魅力发扬到极致。  相似文献   

6.
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是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造型元素主要有形体、量感、空间、材质、色彩等,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雕塑家对这些造型元素的关注程度不同。通过对色彩运用在雕塑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丰富多彩的雕塑形态是新时代的审美追求。随着表现主义的兴起,色彩在雕塑中的主观应用,必将成为新时期雕塑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雕塑作为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也是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1908年在奥地利沃尔道夫附近一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一块非本地的、带有红赭色彩的颗粒石灰石雕刻女性雕像,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类雕塑作品,距今25000年左右。城市公共雕塑艺术作为雕塑艺术的一个分支,是区别于放置在美术馆、画廊、博物馆等小型封闭空间的架上雕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人类社会出现城市之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材料是雕塑的造型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会直接影响雕塑的艺术效果,对雕塑家的创作活动意义极大。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和艺术观念的不断变化,以及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增加等等,都不可避免地使雕塑艺术风格产生多元共生、多样并存的状态。雕塑家们在形式上勇于创新,以探索的姿态不断地挖掘出材料的种种新的可能。雕塑创作中所使用的材料日益丰富,对材料的综合运用也就成了雕塑家们重要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9.
林风眠是提倡"中西合璧"绘画的一代大家,他在20世纪初留学巴黎,现代艺术的浪潮促使他思考中国传统绘画的变革。毕加索的创作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美学形式上都对林风眠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林风眠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寻找表现元素,运用中国画笔墨结合色彩,同时吸取西方现代艺术的绘画语言,创作了具有变革性却不失抒情写意的独特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10.
景观雕塑是现代综合公园设计中重要的元素,它能点缀空间、突出景观设计主题中的文化氛围。在运用实地考察法和调查问卷法对深圳人才公园的景观雕塑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互动性和标志性强的景观雕塑能够显著吸引游客,但是景观雕塑运用不当也会对环境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要根据场地的特性和周边环境处理好场地与景观雕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以作品的造型形象和空间形式反映现实。表达一个处在沉静中的运动和稳定的观念是雕塑作品效果生动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软材料、现成品、声音元素、光、电子装置甚至网络技术都被吸纳入雕塑创作中来,雕塑艺术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光因其色彩斑斓,绚烂夺目,成为倍受欢迎的雕塑新材料。  相似文献   

12.
色彩作为绘画过程中的重要表现手段,是画家表达自身艺术理念和艺术实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现代绘画的创作过程之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对"色彩构成"的应用,并藉此来取得一个良好的绘画效果,是需要进行深入实践和探索的。文章主要就色彩构成在现代绘画创作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物感是客观化的直感力量,它是富有现代表现力的物感冲击力,是对物的感性力量的直接开启。视觉现代性品质的关键在于物感的呈现,既超越了自然形态,又去除了多余装饰,具有现代简约的物感清晰地表现出来,这种现象在以"物"为本质属性的雕塑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现代雕塑家们企图摆脱传统雕塑的束缚,不再表现客观存在的形,而是对雕塑物自身材料、结构、语言进行挖掘,将形体从多余的装饰和复杂的意义中解放出来,以突出雕塑作为"物"的独立价值,而实现这一切的手段就是肌理、形态、空间、线条、色彩、形式等物感诸层次的融合。以布朗库西和克拉格的作品为例,具体阐释西方现代雕塑是如何做到物感诸层次的融合,从而使雕塑物的情感效力得以释放。  相似文献   

14.
视错觉是一种古老又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运用视错觉原理所设计的艺术作品常常具有一定的可观性和趣味性。文章拓展了视错觉研究的对象,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对平面视错觉原理在空间艺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阐述,进而概括空间视错觉艺术的创新设计原则,从创作手段数字化、创作视角多维化、组织方式多元化三个方面为空间视错觉艺术创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环境雕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环境空间中的文化与艺术的重要载体。它装饰环境空间,形成视觉焦点,在空间中变化轮廓、切割空间,在空间中起凝缩、维系作用。本文试图对环境雕塑的选址布局、题材与材料的选择、光影色彩、背景、尺度和造型等因素进行探讨,研究自然跟人文等各方面的背景关系,探索环境雕塑与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不同的文化产生对光不同的理解与应用,不同的光线应用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也就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取向,呈现不同的宗教雕塑形态。雕塑艺术作为空间艺术,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心灵上都能给人强烈的震撼与冲击。源于光的存在和变化,才使我们的眼睛看到了世界的美好,看到了雕塑的变化和区别,以及由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软实力的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公共空间艺术文化的营造成为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雕塑小品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极具代表的艺术形式,是整座城市发展的见证,是城市文化内涵的符号象征和标志。文章分析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小品发展现状,总结雕塑艺术品对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并对雕塑小品在未来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代城市发展迅猛,随着城市文化建设以及广场建设的推进,城市雕塑成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重要载体。而相对于传统雕塑而言,动态雕塑这种新型的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雕塑静止的状态,引入了"运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趣味性。同时动态雕塑的表现方式和艺术创作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与实践相结合并逐渐完善。文章从动态雕塑的概念出发,明确了动态雕塑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创新的必要性,指明了它对视觉艺术的作用,并对它在现代公共空间的应用发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南禅寺雕塑创作于唐德宗耀中时期,距今一千多年,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艺术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这些塑像不论在我国雕塑艺术史上还是在历史资料方面部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很值得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近现代的文化中,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关于"美术"与"艺术"的词汇在使用上一直是含混的,特别是在汉语中"美术"是个外来词汇,一开始就与"艺术"含混使用。然而考察"美术"与"艺术"的渊源、分析"美术"与"艺术"的文字结构可以发现,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美术"看成是造型艺术、空间艺术或视觉艺术,事实上,"美术"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美术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活动;而艺术则是把这种审美活动具体化、专业化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