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美学"的核心"关键词"应当是"生命",因而首先必须对"生命"范畴有一个基本的科学理解,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解说"生命美"。而"生命"的宽泛性,决定了"生命美学"是一个极为宽广的美学领域;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生命运动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因而出现和构成相应的美学学科分支。美学的"+"时代,是多种学科互补、互动、互促、互进,创新、变革、升级、发展的新时代。仅以人的生命运动的发展过程为例,生命美学与生殖美学、生育美学、生存美学、生活美学、生产美学、生态美学、生死美学等亲缘学科相"+"、深度融合,就足以看出新世纪美学发展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广阔性。  相似文献   

2.
"生命美学"的核心"关键词"应当是"生命",因而首先必须对"生命"范畴有一个基本的科学理解,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解说"生命美"。而"生命"的宽泛性,决定了"生命美学"是一个极为宽广的美学领域;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生命运动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因而出现和构成相应的美学学科分支。美学的"+"时代,是多种学科互补、互动、互促、互进,创新、变革、升级、发展的新时代。仅以人的生命运动的发展过程为例,生命美学与生殖美学、生育美学、生存美学、生活美学、生产美学、生态美学、生死美学等亲缘学科相"+"、深度融合,就足以看出新世纪美学发展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广阔性。  相似文献   

3.
美学史上关于美的研究有美的多样性与美的抽象性的不同侧重。美的多样性,是侧重"美的事物"的视角,从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两方面进行开放式的美学探讨;而美的抽象性,则是偏重"事物的美"的角度,从美本身的层面进行形而上的哲理研究。爱情是美,爱情拥有美和美学全部的内涵,对爱情进行美学的探索与研究,对理解和探讨美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魏晋士人寄情于乐,崇尚"清"美。"清"不仅是有声的音乐,更饱含着他们于浊世求独清的人格理想,在玄学思考中面对无限自然与有限个体生命的怅惘之情。他们的精神情韵使"清"范畴凝聚了层次丰富的乐感。要全面理解与梳理"清"的美学内蕴,不应忽视魏晋士人对"清"的倾听与生命体悟。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美学界出现了更新研究范式的热潮。当代生命美学就是这场实验的参与者。它推出生命、感性、自由、审美超越等关键词,阐释了自己的基本主张。而随着身体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生命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关系也必然会被予以重新哲思。总的来说,生命美学总是涵括了身体美学,身体也总是牵连出生命美学。由于身体的生物性和在世性,一个更完整的美学之环诞生了。当生命美学经历了"身体美学—生活美学—生态美学—超越美学—身体美学"所形成的话语环,它已经将后者的脉络涵括于其中。通过重构这个话语环的内在关联,从身体出发的生命美学显现了其原初形貌,证明了其涵括已有理论建构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6.
在宗白华先生"散步式"的美学论著中,涉及了大量书法美学问题,且见解独到,思想深刻.比如,他对书法艺术本质意义的理解,就超越了"艺术层面"而从"生命的视角"去观照它,将它看作是人的本真生命活动,"是一种寻觅生命之根和生活世界意义的活动,是人类寻求心灵对话、寻求心灵敞亮的活动"[1].于是,书法艺术便成了一种"生命象征".  相似文献   

7.
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之学,而与此关联的中国古典美学则体现为一种生命美学形态。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中国哲学对性情相融、身心互涉、流贯一体的有机整体之理想生命主体的看法,实蕴含着感性、情感与自由的美学维度;其二,中国哲学的天道观视宇宙万物为一种有机生命的存在,打开了生命自得之场的生生之美;其三,中国哲学心物一体的理想性主客关系,使得人与外物的活动过程呈现出与世界一体化的交融遇合之美;其四,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安顿生命的天地境界,亦是一种"显现真实"的大美之境。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之人、审美之物、审美过程、审美之境等方面的理解都贯彻了一种生命精神,它是理想生命存在形态的当下"演示"。  相似文献   

8.
美是人类生命进步理想的形象表现,关于美的定义关乎生命美学的定位,不可忽视。而要开拓和深化生命美学,必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提出和研究"生命美学"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二)生命美学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三)生命美学该怎样研究?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同时,厘清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关系问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实践美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以潘知常先生为代表的生命美学异军突起,以生命之爱来重塑中国人的美学信仰,上接先秦道家的"贵生"理念和儒家"仁学",下承明清"情本美学",又弥补了传统文化失爱少美的致命缺陷,从而构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生命美学。《生命美学:崛起的美学新学派》就是生命美学发展的一次及时的总结。  相似文献   

10.
生命美学认为美学即生命的最高阐释,是生命的宣言、生命的自白,只能是人类生存的天命。而生命语文是以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生命语文是为生命而为的教育,也是用生命而为的教育。生命美学观照下的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与生命美学的互动与共生,是让美进入生命,以审美的眼光认识生命,从生命出发理解文字。  相似文献   

11.
德性美学与才性美学是牟宗三生命美学的两翼。前者属于其形上维度,后者属于其形下维度,两者共同构成牟宗三人格美学的完整体系。所以才性美学是其生命美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维。"才性"作为美学范畴始于魏晋,才性美学却是由牟宗三开掘出来的。只有在新儒家生命哲学的体系框架下,它才被提升到生命美学的系统高度。"才性"即才质之性,本质属于气质之性("气性"),其形上学基础是气化宇宙论。才性或情性,是气化流行的结果,其清浊、美恶都离不开元气这一本体。才性集中体现了自然生命个体的主观性维度,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神气质。将才性主体作为审美对象的才性论正是作为生命美学核心环节的人格美学。  相似文献   

12.
林伟民 《美与时代》2006,(10):18-19
易健先生的《美学》从人类整个生命活动、生存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分析、阐释审美活动的。在作者看来,审美是指向人生的,美学自然是对人的生命活动作诗化的阐释。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是人的生命的宣言,生命的自白。美学的宗旨就是将人们引向诗意化的境界,让人们“栖居在诗意中”,按美的规律来建造人自身。在美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上,本书另一个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彻底摒弃了长期以来美学研究中主、客二分的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首先精辟地分析了审美活动是主体、客体的一种双向活动。在易先生看来,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客体是不可分割的,它们都不能游离于审美活动之外,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潜在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3.
技匠形象是《庄子》思想中比较特殊的人物形象,他们承载着庄子的生命美学意识。技匠形象所呈现出的生命意识有"道"与"技"的互释;无为、顺势的生命情怀;虚静、坐忘的追求自由生命;藏与显的生命态度。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技匠形象所呈现出的生命意识也透露出庄子对生命美学意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生命"概念的内涵很大。唯其大,才能涵盖审美的所有内容,才能完全界定审美的本质。人的生命有三重: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人的生命有两个时空,即物理时空和精神时空。美存在于人的生命与对象的"生命关系"之中。用生命界定美本质并不会造成与别的事物的混淆。生命美学比之于用其它概念界定演绎的美学理论更具有美学一般的性质。对于解释人类的审美现象更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5.
生命美学必然面对一个"美将如何实现"的问题。审美体验是实现美的中介。在生命美学中审美体验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弄清楚体验(审美体验)在生命美学中的地位、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正似水流年,逝者如斯。我从1984年硕士毕业归国后,迄今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已逾30春秋。在此期间,前15年主要翻译西方美学著作并根据教学需要研究相关的美学问题,后15年主要研究"轴心时期"的古希腊和先秦思想,侧重其中的道德诗学理论及其人文化成的理想追求等问题。在这30年里,除了教学需要花费诸多时间和精力之外,我基本上是过着"从吾所好"的准自由职业生活,并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少有杂事干扰,自得其乐地研读于书斋,执教于学堂,行游于郊野,访学于海外。  相似文献   

17.
《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有118处提及"有机",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诗学等多个方面,"有机"一词贯穿全书。把握好"有机"这一概念,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苏珊·朗格的美学思想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和方法。在朗格看来,"生命形式"和"有机形式"有着必然的联系,生命形式论就是有机形式论的一种,经自由变化之后最终变成了生命形式论。  相似文献   

18.
袁鼎生与封孝伦是当代生态美学和生命美学的代表人物。袁鼎生提出"美在整生"的崭新命题;封孝伦以"三重生命"美学观建立了独特的生命美学体系。在研究起点上,二者分别以生态整体性存在和个体的生命存在为起点;在研究重心上,存在着整体的、宏观的、关注文化的倾向与个体的、微观的、着眼艺术的美学研究理路的巨大差异。总的来说,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共同生长、互相接纳的。  相似文献   

19.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理论,其继承了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德国古典美学及西方近代心理学的某些观点,熔中西方美学思想于一炉。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家对于意境(境界)的最基本的理解和规定。王国维在以往"境界说"的基础上有其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境界说"的第四种形态,即"叙事形态",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澄怀味象"与"内视"是中外美学史上的重要概念,它们关注审美主体的非身体状态下与"道"∕"太一"的合二为一的过程。中西文化语境的差异决定了两者在侧重面和概念详细层面的不同,因此呈现出美学思想上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