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下,各行各业都改变了原有的运行模式,从而展现出新业态。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保护、传承与发展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和娱乐方式,切实将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永续传承,是侯马皮影保护传承中的新的课题。从构建"互联网+"的数据库、教育、文创产品、文化艺术产业基地及营销五个方面,能够更好地探讨"互联网+"视野下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重要的是将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不仅要对其核心文化价值进行继承,还要在形式、工艺、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徐州香包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徐州马庄香包在工艺发展方面积累了一系列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香包工艺产品产业化,打造品牌;传承方式机动灵活;传承文化内涵,适应时代发展;运用互联网拓展营销途径;发展香包文化旅游产业。这些成功经验为其他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通过探索壮医药的起源,论述壮医药教育的主要形式,提出现代壮医药教育的创立,不仅改变壮医药以口耳相传的传统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传承壮族传统文化、发展壮族优秀文化、促进壮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通过探索壮医药的起源,论述壮医药教育的主要形式,提出现代壮医药教育的创立,不仅改变壮医药以口耳相传的传统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传承壮族传统文化、发展壮族优秀文化、促进壮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景观服务设施包括户外休憩设施、照明设施、服务设施等,体现了城市的精神文化风貌和人文关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壮锦、铜鼓、花山文化、绣球等壮族文化符号运用在景观服务设施中,可以彰显城市文化特色。以壮族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将融合壮族文化的景观设施案例进行分析,能为壮族特色的景观设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景观设施体现地域特色,使景观场地具有地方特色,通过对壮族文化特色景观服务设施的分析,利用案例分析法,阐述壮族特色景观服务设施设计,弘扬壮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桂林地区旅游产品在低碳理念思维下具备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分析低碳理念与桂林旅游产品之间的联系,结合旅游产品的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从在地文化的传播性、使用材料的低碳性、旅游产品的适用性三个方面论述低碳理念下桂林地区旅游产品设计研究,以设计出具有低碳理念和在地文化的旅游纪念品。将桂林地区旅游产品的设计研发与低碳理念融合,实现了桂林旅游纪念品发展、桂林文化传播、低碳理念延伸运用的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众多传统民居以及地域性建筑时我们可以发现,建筑不仅与周围环境有关,也与使用者自身需求有关,建筑环境与人的行为需求共同决定了建筑的形式。通过对天等县丽川河畔遗留建筑、口河屯与苗村现有建筑,对天等县人居环境行为和地域民居干栏式建筑进行具体的调查,并从天等县地区居民的行为与其所处的物质、社会、文化环境等人居环境行为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对天等县地区传统壮族民居人居环境的思考,并得出结论,天等县传统建筑反映出的是天等地区壮族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地貌、生活习俗、思想文化以及生产生活技术,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均具有历史传承性。而传统建筑将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建筑形式将为人们在设计研究地域性建筑提供合理的设计思路与方法,所以保护天等县传统壮族建筑,发扬和继承该地传统民居建筑的优良设计方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天等县地居式干栏建筑对于天等县地区建筑设计与改造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文化传承与阅读教学工作的融合,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传承、德育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并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深刻的社会认知,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营造良好氛围。针对二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分析如何通过优化阅读教学工作、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一步提升初中生传统文化底蕴、德育教学水平,助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代设计对传统手工艺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研究其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的文化传承及创新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当下移动互联网及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探究设计、传统手工艺文化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有利于促进当代设计与传统手工艺的相互融合,从而为社会创造全新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进而推动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山西黎侯虎品牌的跨媒介推广发生了创新型的转变。较之传统媒介,新媒介具有低成本、高成效、即时性和传播性强等特点,可以为传统文化的推广提供更高效的服务。一方面通过不断优化艺术设计造型,将无形之山西传统地域文化赋予到有形的黎侯虎品牌造型艺术中;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型互联网推广设计媒介,逐步使山西传统文化突破地域限制,以达到传承目的,最终实现其包括文化底蕴在内的经济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张大千书法艺术风格就是他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张大千书法信息化传承路径就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技术与书法专业技术相结合来研究张大千书法特质并将其信息化处理,数字化拟合开发张大千书法字库、书法作品库,通过多媒体视频、网络、微信等信息科技路径,填补当前电子设备无张大千书法字体的空白,在互联网信息领域传播张大千的书法文化,让张大千书法在网络环境中为人类文化生活和经济建设服务,使张大千书法艺术更好地得以传承发展,树立文化自信,走文化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2.
殷商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之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殷商文化是一个资源丰富的教育宝库。将殷商文化融入美术教育教学,深入发掘殷商文化在视觉艺术方面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探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与形式,对推动美术教育的传承性、创新性发展,实现教育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轨、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多元化时代下,如何弘扬地域文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探讨广西地域文化,通过广西地域元素与微信表情包地融合,呈现微信表情包中的文化内涵。以便于人们在日常沟通中记起乡愁,不忘家乡的地域文化,并不断地将这种文化价值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4.
在对齐文化资源与动漫艺术融合的意义和内涵充分挖掘的基础上,探讨实现齐文化资源与动漫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同时,强调传承、保护好齐文化资源,必须融合流行艺术形式,更好地应用于动漫艺术创作中,彰显其丰富的文化和多姿的艺术形式,推动具有鲜明齐文化特色的动漫产业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特征包插在文化传承中呈现出功利性、情感性和伦理性特征;在审美传承中呈现生命感与和谐性特征以及逐渐符号化倾向;在工艺传承中的因地、因时、因人适宜的观念和原则性特征.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传承,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之路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和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情感”是西方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相关探讨与阐释也在持续展开中。壮族二次葬作为独特的仪式形态,两次葬期可视为丧葬仪式的“长阈限”,基于壮族对生命的认知,从情感的角度能够探讨死亡给个人经验和礼俗秩序带来的冲击,以及民众的应对方式和逻辑,阐释礼俗传承背后的深层原因,分析仪式表象之下蕴含的世代传承的对生命、情感、身体的理解。仪式通过对身体的认知、表述与对话,将身体、情感、文化融合,经过“长阈限”的转化,身体的体验提升情感,获得各个层面的认同,由此有效地实现情感的正向归因,从而建构良性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五行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的哲学、文学、美学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从五行文化的概念和发展历史入手,从五行文化的象征意义展开,深入探讨了如何巧妙地将五行文化与校园景观设计相融合,使五行文化在现今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各行业的运营模式,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刷新传媒行业改革频率,媒体融合的呼声日益高涨,脚步越来越急促,互联网思维下的传媒转型成为热议的话题,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介,不再是规划中的"虚拟平台",而是成为传媒行业的引领者和开拓者。引入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的优势和发展特点,嫁接到传统媒体改革的基因之中,同时运用互联网工具和方法,改变传统媒体组织架构、生产方式及管理模式,把新闻传播和内容生产与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技术深度融合起来,创新传播渠道,探索改革措施,将新闻、资讯、文化、娱乐等内容生产与互联网传播方式有机融合,实现媒体深度融合,打造现代传媒生态。  相似文献   

19.
服装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和装饰审美。打造传统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教育实践中培养"设计+文化+技艺"的新型高层次服装设计人才。以"立足当代之生活,融合当代之审美,做有民族情怀的设计,做有文化滋养的创新"为导向,以"技艺传承、文化积淀、设计创新"为内容,在创新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培养服饰传承与设计创新人才之路。  相似文献   

20.
广西文化资源——自然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桂林山水、壮族壮锦等丰富多彩,得天独厚,有着极高的美术艺术价值。传承广西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少数民族美术教育,不仅拓展了美术教学内容、优化了美术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情感,使得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特色更加凸显;更因其注重实践、因地制宜、师资优化、活动丰富以及与时俱进的特点,鲜活了少数民族美术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广西丰富的自然、社会文化资源,是发展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