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集中体现了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各种矛盾景观。基于对后现代主义的一般性理解,对后现代美学问题的批判性建构的考察,首先需区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后现代性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其次通过对传统美学中的本质主义与科学主义理论危机的分析,以及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现代性的审美救赎意向、差异性方法论原则等大量后现代美学相关问题的理论审视,来关注艺术现实和审美实践;最后再通过否定性的提问方式,进一步拓展美学问题的形上之思的可能性,完成审美的批判与批判的审美的双重建构,也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美学的建构提供一种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2.
反本质主义文论在方法论上建基于福柯的系谱学理论,颠覆了独断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和知识生产模式,但它一味强调文学本质的易变性、异质性和零碎性,带有相对主义的弊病,因此,必须走向一种持论比较客观、全面的透视主义方法。这种新方法既承认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的多变性,又强调其稳定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3.
从时间维度上考察,后现代主义艺术是继现代主义艺术之后的一种风格和思潮,二者之间的差异更多地表现为理论立场和创作态度的不同。在后现代境遇中,无论是艺术本身还是对艺术的理解都体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和现代意义上的反美学特征。波普艺术、大地艺术和身体艺术等都凸显了这一特征。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工业、大众传媒和商业文化的合谋,驱逐了浪漫主义以来的天才美学范畴和高级现代主义的个体创造性的宏伟概念,艺术不再是传统的美学和艺术哲学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了一种产品,不再坚持艺术作品的自律性边界和艺术与审美的深度诠释,也不再具有深刻的作者意图的表现与对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再现与探索,艺术也不再是一种对意义和真理的追求,在一片嘲弄、质疑、颠覆和解构声中终结着传统的和现代的所有美学体制。  相似文献   

4.
如何定义艺术是20世纪艺术哲学的核心命题。为解决此问题,阿瑟·丹托坚持本质主义立场,提出了本质主义与历史相对主义相结合的定义策略。他的这一观点实则回应了两类相关理论:第一类是反本质主义艺术观,代表人物是新维特根斯坦主义者韦茨;第二类是不充分的本质主义艺术观,包括格林伯格以形式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艺术观、迪基不乏社会学色彩的"艺术体制论"、弗雷德和莱文森的历史主义定义策略。丹托的艺术本质观是前卫艺术激发的理论探索的逻辑合题,也充分说明本质主义并非一无是处。就提出方式而言,丹托的艺术哲学体现出鲜明的历史化和批评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哲学思潮与马克思哲学在当代情境中的理论碰撞和互动关系,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领域。学术界对后现代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早期阶段,国外理论界一般认为后现代哲学的出现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超越和扬弃,国内学者则大多对后现代哲学持一种谨慎的拒斥态度,认为它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完全错误的解读;到了后期阶段,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后现代哲学思想并没有超越或扬弃马克思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思想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诗鹏 《现代哲学》2003,2(2):26-30
马克思与后现代都致力于实现从实体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向实践的和关系性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但马克思思想中蕴含的历史自我意识则与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相对主义形成了一种批判性的对话。后现代性语境下的马克思思想提醒我们反思当代西方思想的人类性价值以及当代精神的过渡性状况。作为马克思核心论阈的社会与社会化的人给后现代哲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主体间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反省与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7.
英国美学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现代英国生活中许多别的东西一样,英国现代美学的形成期也在19世纪。无论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实践及其力量给英国思想的其它方面带来什么影响,在美学领域它的直接影响就是打断了标志着18世纪结束的哲学对艺术及美的本质的思考,这种思考的余波19世纪头几年还有。美学中那一发展的思维传统就此打住了,被维多利亚时代崇尚宗教教旨而鄙视哲学所取代。在18世纪的伯克(Burke)、休谟及沙夫茨伯里伯爵之后,美学变成了一个看来与当时极待解决的问题毫不相干的和学术兴味很淡的论题。更为消极的看法是,有人认为它是异国欧洲大陆学者的趣味所在,对哲学家及整  相似文献   

8.
"反本质主义"是西方后现代的核心理念.是近几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界持续讨论的焦点.但是,中西方语境不同,"反本质主义"的目的和任务也不同.本文分别从中西方语境出发,考察"反本质主义"产生的巨大差异:西方后现代语境下的"反本质主义"不能等同于"解构";中国语境下的"反本质主义"所要做的工作是"反权威主义".吴炫先生以"中国式文学性"观念的当代建构来穿越中国语境下"反本质主义"文艺理论课题,可能是当下中国文艺理论界在全球文化语境下迎接"反本质主义"挑战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实践—生存论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化的可能性及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认为,从实践—生存论角度对审美和艺术的研究就不再像西方传统美学那样静态地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而是把审美和艺术活动放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去考察。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一种精神性实践活动,是人作为审美活动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所进行的精神性交流活动。它的特点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对象的外物(自然、艺术品)之间在精神上的交流和交融,用中国美学的话说就是物我同一,物我交融。人不是站在对象之外去认识它,也不是从人自己的功利目的出发把对象当作某种获取利益的手段或资源,而是以平等的态度,从对象本身的形式存在和精神实质上去把握对象,与对象发生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正是中国古人看待自然和艺术的观点:自然就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既是自然之子,也是自然之精华(人负有“为天地立心”的任务)。艺术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内外激荡而产生的精神产品。艺术的本质必须跟人生理想获得内在的一致性:它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中国古代的意境说里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因此,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主要有:研究方法论上不是抽象地追问美的本质,而是把审美、艺术活动和人的生命存在以及宇宙自然的  相似文献   

10.
科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理性活动,是人类理性的典范和集中表现。当后现代思潮逐渐席卷整个西方哲学的领域、纯粹的科学主义被解构之后,如何从“形式理性”和反理性主义的狭隘与片面中趟出一条科学理性进步的合理途径?郭贵春教授的《后现代科学哲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正是对这一问题作出的独特而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作者敏锐地注意到,随着哲学运动的语言学、解释学和修辞学转向,科学哲学的进步也表现出两个极其鲜明的特征:其一,它所提出、求解和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难题,均在一定意义上与语境问题本质地相关;其二,通过…  相似文献   

11.
实质主义在批判紧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是一种提倡以实质性方式进行哲学理论化的积极方法论。本文主要围绕哲学上实质主义与紧缩主义在真理论上的争论,通过介绍紧缩主义真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阐述实质主义对紧缩主义真理论进行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批判,并进行了相关的实例分析,进而较为清晰地描述了当代实质主义在真理论概念上的特点及作为积极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指出哲学也应该而且必须与知识的所有其他领域一样贯彻实质主义方法论,遵循其基本原则,积极应对哲学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实现哲学的实质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促使人们在对以建构概念范畴和知识谱系作为宗旨的知识美学、技术美学进行反思的同时,有必要重新发现和表彰中国美学的智慧哲学传统及其当代价值。中国美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智慧美学乃至智慧哲学,其核心精神是无所执著、周遍含容、平等不二、明白四达的智慧。中国美学有着充分阐发发明本心学术宗旨,及全面表彰人类本心和事物本源真如状态自然澄明的智慧哲学传统;有着推崇无美无丑乃至非二非不二思维方式,及全面颠覆近代以来主流美学非此即彼二元论思维模式和权力话语体系,彻底根治游移不定、鼠首两端学科顽疾的智慧哲学传统;有着崇尚大制不割研究方法,及用周遍含容的智慧观察世界,关注人类无所执著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艺术的智慧哲学传统。其最突出的当代价值,是在以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用多元文化冲淡乃至取代西方文化霸权之外,为人们提供了与这种多元文化主义相类似的寻找一种最具有包容性而非排他性的文化以取代有着严重排他性倾向的文化,借以与其他文化共生共存的第三种思路。  相似文献   

13.
反美学的美学意义——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潘知常(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审美文化,无论在内容、形式风格的变化上都是同传统美学完全对立的全新美学,人类美学的本质也一举改变了。它带给我们一段最富于挑战性的美学历史,对之进行阐释,也是极富挑战性的。囎囆囋囍...  相似文献   

14.
基础主义的批判与当代哲学主题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基础主义的批判与传统哲学的困惑从传统哲学的视角看,哲学探索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基础主义”的追求,而对基础主义的批判则意味着对传统哲学的反拨,这种批判又直接导致了哲学主题的不断变化。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首先是一种哲学信念、一种哲学共设,它确信:存在着或者必须存在某种我们在确定理性、知识、真理、实在、善和正义的性质时,能够最终诉诸的永恒的、非历史的基础或框架,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这种基础,并用强有力的理由去支持这种要求。罗蒂总结出基础主义的三个基本前提:第一,任何一个文化都有一个理论基础;第二,这个基…  相似文献   

15.
陈明 《美与时代》2005,(6):20-23
"中国画的传统是什么?"其实质也就是"中国画的艺术形态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进入当代信息社会,随着人类文化的广泛交流,对国画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的阐释不能仅仅局限在中国古老的传统的审美语汇中了,而应比较、总结,创造出一种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符合艺术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语汇系统.这样一套语汇系统应具有超越文化类型的特征,但它又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古今中外的不同文化模式、哲学思维方式、审美理念、艺术形态的比较中概括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及其在中国的影响郭贵春(山西大学哲学系)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波及到整个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以解构、消解、分离和非中心化为特征的“后现代性”,具有反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表征主义的实质,因此,它冲击了以认识论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17.
为逻辑构建一个系统的哲学基础,这是一个异常困难的问题。我在本文上篇提出,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方法论问题,需要处理传统的基础性方法论"基础主义"。这个方法论原则上无法为非常基本的学科提供基础,而逻辑就是这样一门学科。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替换了这一方法论,而代之以新的"基础整体主义"。基础整体主义把强烈的基础性要求(真与正确性证明)与非传统的、"整体主义"的工具组合起来为知识提供了一个基础。这一组合使得它甚至可以为逻辑这样最为基本的学科构造严格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哲学的终结与后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美学问题的研究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海德格尔批判传统、追问存在、终结哲学这一伟大构想的深刻用意在于:他把传统哲学当作了小写的哲学,而把思看作永恒的大写的哲学,终结已经进入历史的旧哲学,召唤哲学之"思"。德里达则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用"差异"原则来取代"中心"概念来完成他的"哲学终结"之思。哲学和艺术是美学的两极,"哲学的终结"和"艺术的终结"一起预示并彰显着美学的危机。后现代主义美学研究必须从"终结"话语下的"美学的危机"研究开始。  相似文献   

19.
当代全球主义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美学复兴。如果说,20年前的美学还是艺术哲学和美的哲学,那么今天,美学已经被转化为一种平行的理论话语共存的广阔领域,全球的美学已经失去了中心。尽管美学延续了其来源于一定文化帝国的存在,但是原来形成的分化界限已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了。这些帝国化的国家已通过地域的传统而得到补充甚至被取代,或者已被重新创造,或者已复兴了来自过去的历史。由此,美学就终止了作为一种霸权的学术话语和理论构架,而投入到地方化知识的生产当中。于是,一种拼贴全球美学地图的工作就出现了,美学在民族或地域环境中的角色和地位的问题亦被凸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20.
一、一个有待澄清的基本理论问题如何看待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方法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有争议的重大理论问题。持肯定态度的观点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伟大贡献。持否定态度的观点则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在以“反形而上学”为特征的现代哲学中已被抛弃,哲学基本问题分析也因而失去了意义。还有观点认为,即使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哲学基本问题分析也不应再用,因为这种做法不利于哲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