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抽象化或物质化的自然不同,立足于人的主体性视角,马克思对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做出了界定。作为能够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劳动创造了自然美。此外,在观照自然中所产生的美感,它源于去动物性、工具性的感性。因此,只有合乎人的主体性的自然才是美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对于物质生活和空间环境都有了新的追求,而"轻装修,重装饰"也已经变成我们普遍追求的空间要求。软装设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们如精灵在家具间发挥着神奇的力量。任何经典设计的美,都不能离开特定的自然属性,也不能离开人和人的生活。中国有句古话说:"宜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因地因人制宜,二是宜简不宜繁,三是宜自然不宜雕琢",轻松愉快且富有自然气息的空间环境可以使我们因工作学习而长期绷紧的神经得以放松,拒绝华丽繁复的装饰与摆设,真正让设计走入生活,贴近自然,任何设计不能脱离大自然本身,同时也依赖于人和人类社会。自然与生命的主题被陈设艺术设计界反复诠释着,为陈设艺术注入了趣味十足、美仑美奂的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3.
美在哪里?     
一路行歌 《天风》2009,(9):58-58
离开伊甸园的人类,追求美,向往美,却得不到真正的美,因为人类的美感被罪性辖制了,因为撒但嫉妒我们通过审美的途径去认识上帝.  相似文献   

4.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王德峰:交往是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以一种与近代哲学的逻辑主义完全不同的思路去揭示以人的感性为基础的社会存在。感性的本体论地位是由于人的生命活动的特性而获得的,不能离开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来谈论感性的第一性。人不能离开自身的感性存在而去直...  相似文献   

5.
美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能否认识美的关键在于能否认识美的普遍性。新闻摄影除具备一般摄影的审美以外,它的社会属性也赋予了其更多的思想内涵。新闻摄影应该追求美感,这样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但评价新闻摄影不能仅仅考虑图片的美感,真实性也是审视其优劣的重要维度。优秀的新闻摄影图片,应该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再考虑对图片美感的追求。如果仅仅追求图片的唯美,而罔顾图片的真实,对新闻信息的传递产生歪曲和误导,其结果只能是与出发点相违背的不美。  相似文献   

6.
关于老子学说中的美学思想,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的文章甚至认为老子无关学,反对“美”,从不讲审美的问题。笔者以为老子、庄子等道家书中有其独特的审美观,这种道家的美学思想是道教艺术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对于中国的美学思想也有重大影响。一、老子的审美思想老子《道德经》不是专论美学的著作,但其中也提出了道家对审美的思想。老子的审美思想不是从美与艺术同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来观察美,而是从“道”的自然无为的观点,从个体生命如何求得自由发展的观点出发观察美的。这一点是与儒家美学思想很不同的,也正由于此,使得一部分人认为也  相似文献   

7.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思想家柳宗元的重要美学观点之一。这个命题的提出,既承认了美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观赏者去发现它、照亮它、唤醒它,使它成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联想起城市广场的美学特征,也具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之理,就此来谈谈理解与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实践—生存论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化的可能性及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认为,从实践—生存论角度对审美和艺术的研究就不再像西方传统美学那样静态地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而是把审美和艺术活动放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去考察。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一种精神性实践活动,是人作为审美活动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所进行的精神性交流活动。它的特点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对象的外物(自然、艺术品)之间在精神上的交流和交融,用中国美学的话说就是物我同一,物我交融。人不是站在对象之外去认识它,也不是从人自己的功利目的出发把对象当作某种获取利益的手段或资源,而是以平等的态度,从对象本身的形式存在和精神实质上去把握对象,与对象发生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正是中国古人看待自然和艺术的观点:自然就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既是自然之子,也是自然之精华(人负有“为天地立心”的任务)。艺术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内外激荡而产生的精神产品。艺术的本质必须跟人生理想获得内在的一致性:它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中国古代的意境说里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因此,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主要有:研究方法论上不是抽象地追问美的本质,而是把审美、艺术活动和人的生命存在以及宇宙自然的  相似文献   

9.
也谈人化自然的内涵和实质傅诗济人化自然的概念是马克思在论述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时提出来的,因此,必须联系对象性关系去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实质。寿良据马克思的论述,人和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就是人和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为对象的关系。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和作用,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自然界作为人的对象,一方面是因为人离不开自然界,需要自然界提供生活的和活动的资料;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具有强烈的追求对象的本质力量,并且必须凭借现实的对象来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在这里,作为对象性关系的基础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掌握自然界,使外部自然界变成人的现实生活的要素,变成人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这种经过人的木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和人处于对象性关系的自然界,已不是与人分离的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为人所占有的、获得了“人的本质”的、属于“N的”自然,gF“x化的自然界”。这就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真正含义。显然,这里的“人化”决不是一些同志所理解的“A的干预而发生变f匕”,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化”:自然界经过人的加工、制作、享用、消化,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大量印度、中国、日本诗歌的分析,我们可知美不是科学理论和逻辑方法处理的对象,而是基于人对自然、艺术内在生命的细腻体验和通透感悟。东方美学是自然诗学,自然和艺术通过审美者的情感维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东方美学依托于诗性写作,这种诗性表达方式更切近自然和艺术的本质。跨文化美学首先要有对异质文化的深入理解,应防止以自己固有的文化范式去肢解研究对象。其次,应以深度的学术敏感寻求全人类共有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从而发  相似文献   

11.
审美情感是指按照审美标准对物质或精神现象的美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中国大学生审美情感问卷》对我国范围内的3类地区14个大城市51所高校10056名研究生进行首次大规模审美情感调查。结果发现:我国研究生审美情感尚属正向积极,其中自然美感得分最高,人文美感得分最低;研究生的审美情感总分上不存在性别、年级间的差异,在自然美感和仪态美感上女研究生显著高于男研究生,在审美情感总分、自然美感、仪态美感的得分上有奖励组显著高于无奖励组,在科学美感的得分上理工科的学生显著高于文科生;研究生的部分审美情感发展优于本科生;舆论关注、自我要求和价值认同等是影响审美情感的三个主要因素,此外阅读量对研究生的人文美感以及人际关系对研究生的自然美感均有较强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育何为     
一、审美实践:实现自我价值 从古到今,我们有不少的美学家,也有不少的美育家,但对"美是什么"以及"美育何为"他们没能讲清楚,反而是越讲人们越糊涂了.为什么?这就在于他们总是离开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谈论美,谈论美育,没有看到美乃至美育在根本上都以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为前提,没有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美乃至美育都不存在.美乃至美育问题,实际上都与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密切相关!为改变此一局面,真正弄清"美是什么"以及"美育何为"问题,我们首先必须解决人的本质问题,从人的"做人"谈起.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弄清人生何为,无疑是揭示"美是什么"以及"美育何为"的唯一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3.
简讯     
研讨会于1988年秋在成都召开,就党政干部必备的美学修养、审美教育和美的本质与特征问题展开讨论。有人认为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建立的一种关系。有人则认为美就存在于客体之上。或认为美的对象在同人建立审美关系之前,其美的属性只是一种潜在因素,因而不能把美和审美相提并论。有人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有人则认为“对象化”说尚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有人认为美是一个词,而不是一个“物”,它是人创造出来的指谓人的审美感受的符号,因此,它是一种主观游戏或约定。有提出美的根本特征是“惚恍性”。“惚恍”是指一种不实之象内含深远精灵和不可言说之意;“惚恍”之境是主体在超功利的主观态度下,通过体验达到的境界。有人认为用“惚恍”来界定“意境”美的根本特征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大量印度、中国、日本诗歌的分析,我们可知美不是科学理论和逻辑方法处理的对象,而是基于人对自然、艺术内在生命的细腻体验和通透感悟。东方美学是自然诗学,自然和艺术通过审美者的情感维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东方美学依托于诗性写作,这种诗性表达方式更切近自然和艺术的本质。跨文化美学首先要有对异质文化的深入理解,应防止以自己固有的文化范式去肢解研究对象。其次,应以深度的学术敏感寻求全人类共有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从而发现一种跨文化的审美语言。第三,通过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增强不同文化群体的创造潜质,从而促生新的艺术形态和审美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
试论美感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感是审美者对审美对象的美的一种动情的反映,这种反映究竟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呢? 从审美事实出发,我们一看到美的风景或画,一听到音乐,不假思索,就立刻感知其美。美感的这个特征,西方美学家也曾指  相似文献   

16.
党岱  杨丽 《美与时代》2007,(2):66-68
音乐作品中的悲剧是重要的审美形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表达.它以其特殊的艺术感召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出人们的美感,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客观、全面地梳理悲剧美的存在原因及其审美效应,进而阐释音乐作品中悲剧美的表现方式及表现特点,有助于我们从中得到启示,使我们更深层地去理解、感悟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中,人们对崇高、美丽、飘逸、刚强、幽默等人生的美感谈论较多,但总是把痛苦驱逐出美的范畴。很少有人意识到,人生的痛苦,也是一股追求美的强大动力,它最具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佛教艺术是以一整套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为其信仰服务的宗教艺术,它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必然要求适应宗教内容的需要。但是,佛教艺术并不因此而失其审美价值。佛教艺术家们总是按照一定的理想和审美经验去创造具有美感的形象和境界。观赏者们在受到宗教情绪感染的同时也总会产生一定的审美感觉和审美判断。当然,艺术一旦纳入佛教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的技艺概念:图景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申白 《哲学动态》2006,6(1):34-39
一技艺、技术、艺术与同时代的许多其他希腊哲学家一样,亚里士多德理解的同技术有关的概念是技艺(t′εχνη),这个概念包含着技术与艺术,两者在其中未加分别。他的这种理解方式来自柏拉图。柏拉图把工匠的制作活动和诗文、绘画的创作活动都作为运用技艺的活动来谈论。对柏拉图来说,理解技艺的重要之点在于,它是一种善,一种能力,但不是自然给予人的装备,而是人通过经验的学习获得的能力;因此也不是人人均享的,而是只为一部分人具有的;同时,运用这种能力的活动同理论的活动和实践的活动都不同。亚里士多德的讨论在这个基础上特别加深了对运…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审美情感是指大学生按照审美标准对物质或精神现象的美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本研究编制了《中国大学生审美情感问卷》,并以此对我国范围内的3类地区14个大城市100所高校11982名大学生进行首次大规模审美情感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审美情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大学生审美情感由自然美感、人文美感、科学美感、仪态美感等组成;我国大学生审美情感处于正向积极,其中自然美感得分最高,人文美感得分最低;大学生的审美情感总分上不存在性别、本专科以及本专年级之间的差异,但在某些具体审美情感上存在结构性差异;舆论关注、自我要求和价值认同等是影响审美情感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