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宗教艺术中,"圣母"形象是一个经常被欧洲艺术家表现的主题。同时,在欧洲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其社会发展经历了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文化变革。圣母形象在神圣化和程式化时期,主要分析基督教美术在早期,中期,晚期的发展;在平民化和人性化时期,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早期、兴盛期与晚期圣母形象的变化;在地域化和个性化时期,圣母形象与不同的地域风格相融合,不同的艺术创作者对圣母形象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总之,这些改变是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也侧面烘托出女性题材能更好的反映社会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代女性主义神学家把上帝建构为母亲或其他女性形象的现实,本文对上帝的性别给予了新的反思。论文基于"父亲"和"母亲"这两个用来形容上帝的隐喻,首先梳理当代主要女性主义神学家对上帝性别的建构,然后回到圣经,发掘圣经对上帝之性别的描述。最后得出结论,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隐喻,都是在刻画上帝的气质而非其性别,上帝是超越性别的。单纯地从女性经验,或单纯地从男性经验出发来建构上帝的性别,二者均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电影《囧妈》是2020年唯一线上按时上映的贺岁片,在疫情的特殊时期放弃了传统院线上映的方式,选择线上网络免费观看的模式,在大年初一准时与观众见面。电影以欢快的叙事语言描述了一个儿子与母亲在去往俄罗斯的路上,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电影《囧妈》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为基础,从性别的角度重新切入影片,解构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剖析当今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与压迫。  相似文献   

4.
夏冰 《美与时代》2007,(10):124-127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外乎女人和男人,而在长期的男性话语中心的统治下,女性"象牙女郎"形象已尘埃落定,甚至内化成评价女性的权威标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萌芽、发展的,旨在消解菲勒斯中心地位.它在前期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的建立之基础上,逐渐从用身躯撞击男权神话大门的鲁莽中走出,以一种"超性别"的姿态与男性携手去彻底解构男权神话,摆脱"边缘"和"无言"的尴尬境地,试图开发出一条"双性和谐"的道路,成为反叛性、抗争性和包容性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月份牌"是上海城市化、世界化进程的历史守望者,在那里,它或许是乱世浮生中的一道幻影,或许是十里洋场的一抹孤虹。它时而明丽地展现媚艳的气质,时而又高雅地演艺古典的风情。清新、高贵、娴静、时尚……无数美好的词汇都给了"月份牌"大师笔下的女性,使"月份牌"中女性的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在我看来,那些曾经美丽的女子就像是照相馆中拍下来的记忆,用一种刻意的姿态去证明上海滩女性的独立,去显示她们张扬的自信。  相似文献   

6.
明朝中期后,阳明和李贽学说的兴盛掀起了有关"人性"的解放运动,在明代男性视角观看下,女性形象以及女性对其本身形象的关注点发生了转变。部分以明代女性形象为对象的明代绘画,在唐宋基础上出现新的女性装作羸弱以及娇媚的形象特征。可以从明代心学的有关论点着手,以男女性不同时代立场作为研究背景,探究明代绘画中女性的形象特征及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另类"。由于政治对文学的裹挟,文学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严重异化。女性的性别意识、性别特点被刻意隐没,女性形象成为时代政治、思想道德的代言人和传声筒。作为人的基本情感内容的爱情被涂抹上了浓烈的政治色彩。女性话语权逐渐丧失,进而成为男性形象的陪衬和点缀,成为被改造、被教育的"被观者"。  相似文献   

8.
从言情小说的读写转向耽美小说的读写,实际反映了"同人女"对传统女性形象的不认同,以及她们面对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不一致时的焦虑。为了从原有的性别认同中突围,她们选择在耽美文本中用"受"这一男性形象取代原有的女性形象,并将女性从文本内容中心驱逐出去,以回避这一社会符号。并转而对"受"这一形象新鲜的性别气质、社会身份和社会情境内涵产生了认同,文本本身的媒介特性也在这一认同突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纲常伦理的制约下,女性的活动空间被严重限制在家中甚至闺房中,当女性患病或生产必须要诊疗时,"不就男医"是尊礼守礼的必然结果。晚清中国被李鸿章誉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时期,西方的制度、器物和文化冲击极大地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在医疗方面,传统时代"不就男医,不就洋医"定例被打破,女性患者开始步入医院治疗,甚至生产。什么原因促使都市中的女性"去医院就洋医"呢?本文以清末杭州广济医院的女性患者及其医疗场景为例,讨论教会医院如何改变清末杭城女性的医疗选择问题。文章认为,杭城女患者群体大致可以划分为"年轻的母亲、女基督教患者、外科手术女患者、吞食鸦片或胭脂自杀的女性以及患恶疾的女性",她们之所以"跨出""去医院就洋医"这一步,是因为"宗教、女性、隐私、母性和手术"五大原因。由于她们处于"宛如己家"、"宛如闺房"和"宛如闺蜜"的医疗场景以及专业的护理和及时改进的医疗制度,令身处其间的女患者很难感受到其医疗选择中的"身体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学术界和宗教界的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存在着社会道德危机,原因在于中国人没有信仰,因而需要发挥宗教的社会道德作用,需要建立一个"信仰中国"。这些观点不仅逻辑前提是不成立的。而且推理也是站不住脚的。其错误在于三个方面,分别是道德起源神圣化、世俗道德神圣化和道德功能神圣化;并且其逻辑前提.即"社会道德危机论"也是不成立的。根据唯物史观。社会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物质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1.
按照佛教史的常识理解,玄奘是一位开宗立派的唯识宗祖师,他以《成唯识论》为中心,进行护法一系唯识学的弘传。然而这种常识理解其实经过了人为的刻意"制造"。制造玄奘面孔的背后,是窥基一系创立法相唯识宗的历程。首先,玄奘作为公众人物,以求法僧形象被神圣化。但在这背后,玄奘在慈恩寺的门人则进行着玄奘译经僧形象的神圣化工作,以此为宗派形成提供信仰上的保证。其次,玄奘圆寂后,慈恩寺僧团又有普光、法宝与窥基两系的对立。普光、法宝在当时处在中心位置,他们以"唯识论师"指称弘传《成唯识论》的窥基一系,并予以批判。由此可以推测《成唯识论》并没有被奉为玄奘师门内的权威文本。实际上,正是窥基通过建立《成唯识论》的传法谱系,制造了玄奘与《成唯识论》的特殊关联。在建立继承性谱系的基础上,完成自身建构唯识宗的用意。最后,唯识宗内形成了包含排他性教理教义和特殊性修行生活的特有知识界限。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师者"作为神圣化道德人格主体承担着伦理教化、社会整合等多重功能。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随着现代性对超越世界的祛魅以及世俗化社会的兴起,教育的市场化,公共知识分子的边缘化,网络媒体对知识话语权的消解,使崇高美学意识形态话语中的教师形象遭遇被解构的危机。因此,需要超越专业主义、职业化生存和市场化逻辑建构教师责任伦理,使其能够基于"如何更好"来重新确立现代教师身份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这篇文章重新审视战国时期道家哲学中"母亲"形象的作用这一问题。作者使用最新出土文献来探讨传世《老子》版本中的例子是否存在特定的主题或隐喻,并归纳出"母亲"这一形象的两个隐喻:既代表了生死两个状态之间的不死不生的时刻,又像其子"道"一样代表生与死的永恒重复循环的。  相似文献   

14.
<正>周冬雨自踏入演艺界以来,外界除了给其贴上"谋女郎"的标签外,对其清纯女郎形象更是大加追捧。在性感大行其道的今天,周冬雨银幕形象的出现似乎让人们找到了新的稀缺女性形象资源并对其价值进行大肆挖掘。但是,周冬雨没能改变女性在屏幕上的被"观看"的事实,没有改变"女低男高"的屏幕地位。在消费社会的今天,清纯女郎和其他女郎一道,成为了符号化的标签。  相似文献   

15.
阿尔莫多瓦以擅长创作女性主义电影而知名,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女性气质,给人以"为女性言说"的错觉。阿尔莫多瓦的电影虽然多以表现女性心理与生活为主要内容,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性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然而细致分析过影片的性别关系后就会发现,它们依旧未能走出男权中心主义思想的桎梏。一味对女性形象施以浓墨重彩而不赋予其发言权,尽管形象丰满了,女性也仅能作为一个"失语"的"他者"而存在。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拒绝对一切非主之物与神圣形象的崇拜,但包括苏非派在内的穆斯林圣徒却以一种或隐或显的方式受到崇拜,个中原因较为复杂。从苏非主义视角看,圣徒传与圣徒身份、民间信仰形象与品级制的实际状况、苏非谢赫的宗教地位与精神权威之间有着互为表里的关系。印度的圣人崇拜与苏非圣徒崇拜有互通之处。圣徒传塑造圣徒形象,传记的书写与流传将隐性的圣徒身份"显化"出来。圣徒的灵迹、殉道、拜物崇拜、圣陵朝拜将圣徒神秘化、象征化与神圣化,圣徒品级论催生苏非内部等级关系,苏非组织化结构则进一步加剧这一崇拜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尤金·奥尼尔(1888-1953)早、中、晚期作品中女性形象突出的特点是从"扁平形象"发展为"圆形形象".其代表作<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三位女主人公露西,爱碧与玛丽共同构成奥尼尔笔下普通女性悲剧命运的整体画面,她们形象的转变反映了奥尼尔女性主义意识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70年代在日本漫画界开启了一股以平日里只做配角的"恶女"形象为主角的漫画风潮,这些"恶女"一反平日的圣母形象,她们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都是有勇有谋、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女性。其中以日本漫画大师手冢治虫为代表,手冢治虫于1970年创作了《人间昆中记》,其中十村十枝子这个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利用自己的美貌、肉体、智慧以达到自己目的 "恶女"形象开启了"恶女"漫画的新大门。此后,温婉贤淑的女性形象不再是漫画中的唯一女主。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哲学中属灵之体与血肉之身的身体意象在中世纪西欧医学的身体认知中注定会成为无法化解的矛盾。教会医学的宗教性使牧师对心灵的抚慰甚于对身体的研究。教外医学与宗教在争夺身体话语权的过程中,使医学对身体的认知走上了科学的道路。现代医学在将身体"去神圣化"的过程中,人作为意义的存在物同时也被医学所遗忘。研究中世纪西欧医学身体意识所蕴含的多个维度:神性、整体性、个体性、在世性,对于当下构建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正两年前那个此生难忘的清晨,大哥打电话说:咱娘走了。没能够见母亲最后一面,成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在逢年过节时,在路过蛋糕店时,在偶遇街头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时,总是不经意地被碰触到,疼,无以复加。母亲驾鹤西去后,在母亲患病期间去看望过她的亲朋好友,不时跟我提起,母亲叮嘱过他们,母亲说:"她做事太拼命了,你们要提醒她,有一个好身体强过攒十座金山。"母亲的牵挂和朋友们的嘱托,其用心之苦句句入心。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