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小说《孔乙己》塑造了深受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揭示了势利冷酷的社会现实。小说结构精巧,描绘细致,各片断反复渲染,层层深入,突出了人物形象,蕴含了深刻的思想艺术内涵和人物艺术形象美学。 《孔乙己》这篇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病态人生。通过阅读,就会发现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具有一些性格亮点。如孔乙己单纯善良而又不乏热情。当别人问他“当真识字么?”,他竟然分辨不出其中的嘲讽意味,依然恳切地教他“回”字的四样写法。除却朝代造成  相似文献   

2.
康拉德的"丛林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并没有把"丛林"中的原居民当作主要描写对象,而是将"丛林"中的西方人放置在了作品的中心,成为了主人公。"丛林中的西方人"也成了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系列。在《诺斯托罗莫》中,康拉德向读者展示了另一种物欲与人性纠葛在一起的悲剧。诺斯托罗莫的悲剧所包含的,不仅有对物欲巨大破坏力的揭示,也有对人性复杂性的认识。在"丛林"的背景下,物欲对人的诱惑和人性受到的考验都显示出与西方社会背景下不同的状态,借助这种"异质"条件所产生的放大作用,人们可以对物欲与人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徐弢 《世界哲学》2007,(5):102-105
日本京都学派的西田哲学是一个在大乘佛教、尤其是禅宗思想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西方哲学的观念和逻辑方法建构起来的哲学体系。虽然从字面意义上看,该哲学的代表人物所提出的许多核心概念,如"纯粹经验"、"场所"、"自我"等似乎是出自现代西方哲学家的专业术语,但是从更为本真的意义上看,它们所反映的却是"物我相忘"、"色即是空"、"真如一心"的禅学意涵。  相似文献   

4.
水墨人物画的发展经历了迥然不同的多个阶段,从现代水墨人物画来看,水墨画随着时代审美和个人审美不断变迁,这也是水墨人物画持续发展并始终拥有魅力的原因所在。《绘画迹象论》中所提供的绘画品鉴体系,能够提供一个很直观的视角去赏析古今中外的各种艺术作品。通过分析水墨人物画的"迹"与"象",可以分析出其变迁过程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黄金分割比"是人们常常采用的一个艺术造型法则.但是长期以来对其过分的认同和使用使得实际应用中出现了简单化和机械化的倾向,这对人们的审美倾向产生了误导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分析廓清笼罩在黄金分割比这一理论上的迷雾,从而使造型艺术和当代设计朝着更健康、更高效的道路发展.  相似文献   

6.
反讽是小说创作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反讽的恰当运用有助于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主题深化。内拉·拉森是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侧重写混血儿的生存状况及其挣扎历程。在其代表作《流沙》中,拉森熟练运用反讽艺术来进行人物刻画,推进情节发展和深化小说主题。反讽的运用也使得这部小说更有吸引力,更深刻,更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就有"以形写神"以及"形神兼备"的造型观念,可见人物神情及情感表现的重要性。每种不同的造型方法都会通过不同的造型来体现出人物的情感,像写实性的工笔人物画,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意向造型的工笔人物,则会通过变形夸张,将人物的神情刻画得更加生动。总之,不同的造型形式,都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神韵。  相似文献   

8.
慧远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其佛学思想丰富而复杂,从而构成了自身的内在矛盾性.这种矛盾性集中体现在"本无"与"神我"、"性空"与"法性"、"禅修"与"净土"等三个方面.本文通过对慧远佛学思想内在矛盾与展开的分析,力图理清慧远思想的特质,从而从一个侧面,窥测中国佛学发展的路向.  相似文献   

9.
迈克尔·斯洛特是美国当代规范道德情感主义和德性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所创立的道德情感主义既不属于传统经验主义,也不属于传统理性主义,而是融合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并具有独立身份的情感哲学的一个分支,集中体现了西方传统道德情感主义在当代哲学语境中的创新性发展。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关键原因在于斯洛特给道德情感主义注入了"先天"成分。若无"先天",传统英国道德情感主义就不会在当代得到复兴,更不会在复兴过程中把自身理论建设推向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以"先天"为对象,本文分析了它的含意,并探讨了它对道德情感主义理论构建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寒山子生卒年代历来有不同看法,甚至对寒山子这个人有无及寒山诗集出于一人之手还是集体创作也有争论。随着对寒山子研究的不断深入及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一个类似于"红学"的"寒学"正隐隐在现。以文史研究"编外僧"的角色,从自然环境角度讨论了寒山诗集中"山中何太冷"一诗的写作年代,在此基础上,对寒山子人物原型进行了分析,认同释子遗则可能是寒山子的人物原型。  相似文献   

11.
他擅长人物传神的表现,尤其注意描写最富有表现力的眼睛,认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顾恺之在继承与发展传统绘画的同时,将之归纳为描绘人物的"传神",即"传神论"。从顾恺之的"传神论"对其"悟对通神"美学思想进行探析,认为"悟对通神"是"以形写神"绘画理念的提升与发展,是它很重要的一方面。同时,对"悟对通神"在顾恺之现存的绘画摹本中的表现及对后世绘画的影响加以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上,数百位国内医卫领域的顶级人物探讨着一个挑战传统医学模式的话题:"医学整合".  相似文献   

13.
徐悲鸿和蒋兆和借鉴西画写实之长,并融合了本民族的造型规律,创造了表现现代人物的写实技巧,他们所创立的绘画体系被评论家称为"徐蒋体系"。"徐蒋体系"对中国水墨人物画从传统走向现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影响了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更为现实主义人物画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分析"徐蒋体系"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核,探讨"徐蒋体系"的困境,以促进中国人物画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比较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儒学哲学思想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以至于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如果说17至19世纪是理性的时代,20世纪是分析的时代,21世纪——至少对哲学而言——则是比较的时代。自上个世纪,面对时代的挑战,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梁漱溟都开始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发展儒家哲学。比较研究的转向,不仅利于儒学更好地解决新的问题,也利于其在世界哲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后,儒家哲学的比较研究应成为更好、更积极、并具有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后博物馆"是博物馆理论家艾琳·胡珀-格林希尔提出的概念,其认为博物馆不再是用权威的声音讲述"真理"的展示空间,而是一个平等的,"以人为本"的,注重观众的选择、互动和乐趣的灵活多变的社会空间。文章认为上海自然博物馆趋向于形成多参与、多视角、多层次、娱乐化的多元展示方式,而这些展示特征体现了"后博物馆"的理念,通过对其"后博物馆"式的展示特点进行分析,展现出"后博物馆"的积极变化,在这个消费体验时代,让我们对于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比较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儒学哲学思想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以至于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如果说17至19世纪是理性的时代,20世纪是分析的时代,21世纪——至少对哲学而言——则是比较的时代。自上个世纪,面对时代的挑战,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梁漱溟都开始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发展儒家哲学。比较研究的转向,不仅利于儒学更好地解决新的问题,也利于其在世界哲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后,儒家哲学的比较研究应成为更好、更积极、并具有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家对近代人物的研究,动辄以某某“派”冠之。诸如驰禁派、严禁派、顽固派、洋务派、立宪派、革命派等等,不一而足。似乎整个中国近代史上的无数历史人物仅用这几顶帽子便可对号入座;各个阶段的历史也就是两个派别斗争的历史。更有甚者,对历史人物冠之以“派”,这不仅仅是一个事实判断,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的人物画论争及改造给中国人物画坛带来翻天的变化,"写生"成为新时代人物画的要求。随着新中国的发展,绘画日渐单一,特殊时期的工笔人物以"年、连、宣"的绘画形式活跃于画坛之上。文革结束后,百业待兴,水墨人物发展迅速,工笔人物略显踟蹰。到上世纪80年代,工笔人物多元共存,一片振兴之态。本文试从三个时期两个阶段浅议工笔人物画在时代背景下的存在及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贺来 《哲学动态》2012,(9):30-35
一"中国现代哲学":一个需重新审视的课题中国有属于自己的"现代哲学"吗?这似乎是一个毋需追问而自明的问题。我们可以列举出中国进入现代以来在中国哲学舞台上活动过和活动着的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哲学思潮、哲学人物,可以用  相似文献   

20.
赵孟頫是元代书坛和画坛的著名人物,在当时的书画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赵孟頫是最早提出"书画同源",追求晋人"古意"的。他对后世绘画与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其艺术观点做一个简要的归纳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