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微喷(Giclee)的出现方便了艺术品的传播和收藏,但也挑战了传统的艺术理念。艺术微喷的复制品是通过对原始的、优秀的艺术品进行高分辨率的数码扫描而产生的。它以最新的印刷技术、精确的色彩效果,使得它比其他任何一种印刷复制品都要好。质地和刷痕被忠实地再现,让复制品几乎和原作没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手工复制时代、机械复制时代,还是如今的数码复制时代,复制都是一种我们无法忽视的普遍现象。复制品的存在既受制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源于艺术品保存与传播的需求以及人们对艺术品价值的追求。复制品与原作既相互依存又各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审美、价值和创作来源三个方面。复制品的独立价值一直备受争议,我们还需辩证看待。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是针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画创作的发展进行分析,不同时期油画创作的发展受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事实上,艺术是一种以创作还原生活情态的审美表达。艺术家在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创作出的艺术品,呈现出的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改革开放以来各类艺术对人的心灵观照和探索,也都与社会转型有关。  相似文献   

4.
文章旨在对艺术品从古至今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解,通过分析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收藏价值及经济价值,进而从不同社会时期、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群体需求等角度来阐释艺术品的价值。探讨对艺术品价值产生影响的因素,体会艺术品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完成此论文是对艺术品价值和意义研究的一种补充,对未来艺术品的创作和收藏提供鉴赏依据,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自媒体时代,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各种艺术的机会多,频率高,有时良莠不分,因此,加强对他们的教育辅导也就格外需要重视,特别是要指导他们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引导他们去接受和欣赏具有审美价值和健康内容的艺术品,并根据他们的年龄和艺术兴趣取向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指导。这样才能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把艺术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油画作为一种舶来艺术形式,在中国经历了艰辛的引进和坎坷的发展。在艺术市场的环境下,油画市场的发展对艺术家的审美趋向和艺术思潮的走向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油画市场在近三十年迅速发展,取得瞩目成就,也暴露出一些弊端。结合中国油画的发展现状和中国油画艺术品市场的梳理划分,探讨如何保持中国油画的艺术主体性,对中国油画的创作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艺术品投资、拍卖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一)何谓艺术品及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一般指的是造型艺术的作品.根据<中国百科大辞典>的含义,艺术品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来界定.狭义:凝聚有人类各种形式的艺术劳动的,有某一具体表征和特定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学价值的物品.  相似文献   

8.
近代文艺美学的两个教条,即"审美经验论"和"艺术的自主性",是导致当代艺术衰落的理论根源。其中的审美经验论导致了审美享乐主义,艺术的自主性则导致了艺术品拜物教,这两点都通向资本主义的市场逻辑,使艺术被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彻底吸收。当代资本主义从艺术中汲取灵感和动力,把艺术的要素引入生产领域,将艺术的魅力灌注于工业品的生产中,使工业资本主义变成了"审美资本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看,艺术的衰落宣告了近代文艺美学的失败,同时也预示了美学获得新生的理论契机,这就是:艺术之原初本质的先验重建如何可能?这一课题需要在马克思政治美学的新平台上展开。  相似文献   

9.
艺术审美教育是区别于专业艺术教育的一种美育教育,它是通过大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和参与艺术审美活动来完成的。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具有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是每位高校艺术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的表现手法在不同的艺术家那里更是暗藏着层出不穷的创意。现代艺术引导着人们的审美趋势,带领人们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而后现代则是打破传统的界限,所有的风格都被解构,同时根据作者自身意愿融入思想,艺术由此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这为艺术的新发展开启了一盏明灯。艺术品原本只是供人欣赏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作品逐步演变成消费品,所有的变化都与这个社会密切相关。由此,艺术社会学的发展也日趋完善,这一切都是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社会体制的转型,西方的异化消费的腐朽观念影响到了中国艺术品的生产,异化了的当代艺术品一反人之诚挚、和悦的审美心理,而表现出了作品审美上的颓废、阴暗与扭曲的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是价值导向之错误,而次贷金融风暴也再次证实了,真善美之和谐的艺术是我们所应探索与追求的。  相似文献   

12.
吴晶 《美与时代》2007,1(12):96-98
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著作《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它包括意味和形式两个方面:"意味"就是审美的情感,"形式"就是构成作品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一种关系[1].  相似文献   

13.
试图从西方美术史上主要风格流派的艺术家不断变化的创作审美标准与各时代艺术品的观赏审美判断标准一一对应的发展关系中,整理出一条线索,分析西方艺术在创作和欣赏两方面的动态关系中不断变化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机械复制的发展给现代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新模式,使传统的手工复制艺术成分消失殆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产品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以机械复制的量产模式也逐渐显示其弊端。数字复制时代的到来以其注重体验性、交互性、在场性的特征使普通的产品具有艺术的特性。数字复制技术带来的虚拟与现实的交融共生决定了产品的独一无二性。数字复制技术带来的从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到精神体验的产业发展,使人们对于产品的认识发展到精神信仰中的膜拜价值。  相似文献   

15.
油画肖像画创作中的个性与风格以及历史上油画肖像画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是油画肖像艺术如此辉煌的原因。肖像画本为实用职能强烈的画种,却在油画艺术上的成就很高,神似与逼真远远不是这些成就的原因,成就其地位的应该是这些艺术品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否则,在摄影技术出现之后,肖像画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在结合大量的油画肖像画学术研究,以及大量图像阅读、分析、总结基础之上,综合概括了西方艺术历史中肖像油画的不同精神内涵表达。艺术追求的不同和越来越上升的艺术追求,让肖像画创作中的精神内涵的表现也有所不一样,经笔者总结,它们分别是;忠于对象本身,对审美理想的追求;肖像中的现实主义;强烈的内在激情表达以及个性化语言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传统美学观以及分析美学受康德、黑格尔美学的影响,把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并把自然美置于美学之外。艺术品被置于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之中,"审美静观"成为审美的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学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这些原则在阐释当代美学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所以在环境美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一是要力图突破艺术审美的单一场域,将美学置于更广阔的场域之中;二是要力图突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命题束缚,为自然美提供必要的哲学美学基础;三是要力图突破艺术审美的静观特质,从而在实践层面为美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油画风景艺术在造型原则、色彩构成、透视及虚实关系处理上,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迥异的表现方法。究根溯源,是由于两种绘画体系所接受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审美趣味大相径庭。中国山水画明显地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并不在于逼真地再现自然;西方油画风景艺术则是以客观再现自然风景为目的,强调色彩的视觉真实。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渊源带给了我们不同的审美特征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8.
曹凌 《美与时代》2005,(11):7-9
大凡称之为艺术的东西都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感受深刻的产物,同时它还要具有美感,即审美价值,故称之为"艺术品".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的就是艺术品是作者深刻感受现实生活后,对其概括和提炼的结果,这个结果往往是凝练的、浓缩的、典型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塑造艺术典型时就需要把握好它的分寸,否则会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个人的审美追求,审美趋势,与艺术教育和社会发展向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社会不论物质中的精神建设还是精神中的物质生活;不论是人的个性生存还是生存中的个性,美都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从另一角度说,艺术也标志着某一时期社会的发展进程,标志着文化的进步和落后,同时强化人们的意识及世界观,推动着社会审美趋势的变化发展。为此,许多艺术家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来向人们传达自己的理想、感情和审美观念,去影响人们的性情,改造人的灵魂。优秀的艺术品不仅使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丰富的忠实的生活情景,并且还因为它体现了艺…  相似文献   

20.
王霞  朱林 《美与时代》2004,(12):26-27
对艺术品的审美欣赏是必要的,情感在艺术欣赏中主宰着欣赏者的心灵,通过对情感方面的审美欣赏来进一步地走进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