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兴起,存在主义文学同时变成潮流,荒诞的观念深入人心,萨特和加缪,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然而在他们的代表作《恶心》与《局外人》中所表现的荒诞意识却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2.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三点,即: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论,非理性主义的唯意志论和反科学的人的价值论。从他的小说《恶心》(《La Nausée》又译《厌恶》,1938年发表,是萨特初期的文学创作。但它反映了三十年代作者体验存在、探求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哲学思考,是理解萨特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及其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资料)中,我们可以窥察其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四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兴起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加深,是两次世界大战对人性的震撼,它们唤起了人类的自省。其实,每逢历史的多事之秋,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怀疑。对困扰、痛苦、不可捉摸的命运和死亡的思索便成为当时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它所着眼的是人在一个战乱频仍、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何以自处的问题。存在主义不过是这种人生哲学在现代的翻版,由于面向每个人所不能避开的人生问题,又由于它同文学艺术紧密地纠结在一起。存在主义成为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流派之一。沃尔特·考夫曼认为,“存在主义不是一种哲学,只是一个标签”,其成员之间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彼此间的反感;其思想上的差异之大,也使人难以将它们归于一个学派、一种主义。宾克莱也指出,“存在主义者之间的观点也远非一致。他们当中某些人笃信宗教,而另外一些人则是无神论者,至少也是自然主义者。”广义地说,象卡夫卡、加缪这类致力于刻画人类的困惑和荒诞状态的作家都可算作是存在主义者;狭义地说,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丁·海德格尔、卡尔·雅斯贝斯、让一保罗·萨特和梅洛·庞蒂等,但是最先强调个人经验和个人内在价值并以此确立了存在主义哲学主题的是克尔凯郭尔。  相似文献   

4.
《花火》是北野武1997年导演的一部力作。影片秉持北野武一贯的风格,暴力、冷静、温柔共存。这种风格之下蕴含着浓浓的哲思,表现出诸多的主题——生死、孤独、绝望等,这和存在主义探讨的一些问题不谋而合。影片干净利落的剪辑方式,阴郁的色调,大段的沉默,暴力血腥的镜头,直接表现出一个"异化"的世界。主角在此种境地之下走向死亡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躲避世界的方式,反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主角西佳敬并没有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选择安排好每一件事情之后从容地和死亡赴约。死亡是孤独人摆脱荒诞处境、寻求自我价值的一种抉择。死亡作为旅程的终点,终结了人的焦虑和烦恼。  相似文献   

5.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深深地透露着他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思考和对人存在价值的关怀。存在也就成为其小说的一个主题。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也是对人存在本身的一种肯定。他的小说《身份》就是通过展现一对普通恋人的关系由亲密无间到若即若离再到倍加珍惜的发展变化,同步渗透着存在的他者性、存在的自由选择性以及存在者承担责任的绝对性等的存在主义思想,揭示了似水流年里平静而偶有涟漪的生活本质。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目前在我国,存在主义相当流行。即使不是“存在主义”这种自己意识到的思想,起码是存在主义的情绪或者态度在迷惑着人们。这种状态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的;即使在自称为现代唯物主义者的人当中,也因此而出现了名为“主体唯物主义”的修正主义主张,由此可见它的影响。其次,在存在主义哲学家中间,创办了“雅斯贝尔斯协会”(雅斯贝尔斯是现代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这个协会现在改名为“存在主义协会”,出版季刊《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7.
《大佛普拉斯》是由黄信尧执导、于2017年上映的台湾电影。讲述了佛像工厂老板和小人物之间的一系列故事,其中充斥着官商勾结、权色交易等丑相,还包含了对宗教信仰的讽刺、对孤独的描绘等。这部电影以戏谑的手法揭露了三重荒诞性:神的缺位及信仰的虚伪体现出的信仰的荒诞;人与人之间理解的不可能造成的情感荒诞;真相的荒诞,即通过窥视才可以获得真相,人人皆是瓮中人。通过对这三重荒诞的探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电影的悲剧意蕴,理解戏讽外表下的悲悯与苍凉。  相似文献   

8.
谢晨 《四川心理科学》2014,(12):126-127
皮兰德娄的戏剧《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有着相契合之处.此部戏剧关注日常生活中“此在”的存在,而“此在”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走向将来的“向死而生”的存在,由非本真存在回归于本真存在。  相似文献   

9.
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述评(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主题与分期的讨论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者对此就有许多不同的界定。一般而言 ,人们容易将海德格尔的主题与存在主义等同起来 ,和雅斯贝斯和萨特等人视为一体。实际上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就是将海德格尔思想存在主义化 ,同时又将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化。但是 ,伽达默尔指出 ,海德格尔所说的生存无关于存在主义和存在哲学[1] 。如果说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 ,雅斯贝斯是存在哲学的话 ,那么海德格尔的思想则是关于存在的问题 ,用他的话来说 ,就是追问存在。于是存在一般被理解为海德格尔的主题。马科斯 米勒指出 :“对于海德格尔而言 ,只有一个哲…  相似文献   

10.
《影象论》(L′imagination)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本哲学著作,于1936年出版。在该书中,作者从“影象”问题入手,通过分析近、现代一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于影象与事物、影象与知觉、影象与思维等关系的论述,提出并阐述了两种存在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为他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进一步阐明其存在主义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贾科梅第的绘画作品《迪雅哥》以本质直观的视觉方式排除了对人物动态、表情及比例等的假设,还原到视觉的本源上来。然而这种视觉性又非单纯的看、纯粹视网膜的直觉,"看"的背后有艺术家对视觉的思考和体验,这来源于存在主义思想对世界和人生存状态的反思,来源于艺术家对生命关注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12.
论存在主义     
P.富尔基埃(Paul Faulquie)所著《论存在主义》一书,系统地、通俗地介绍了存在主义哲学。作者认为,同哲学传统彻底的决裂是整个存在主义的标志。在十九世纪以前,古典哲学始终把本质放在首位,而存在主义是一种肯定存在至上的理论。存在是与本质相对而言的,所以作者在本书第一部分里,介绍了本质论哲学,即柏拉图和圣·奥古斯丁的神学本质主义;亚里士多德、托马斯和科学主义的概念本质论;胡塞尔的现象本质论。接着,作者以比较大的篇幅,在第二部分里,陈述了存在主义哲学。作者认为,“有多少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义。”尽管这样,存在主义各派仍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一般把“存在”理解为人的个人存在,只有人才具有存在,物并不具有存在,而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可能性,能不能把存在变成现实,取决于人自己。存在主义者认为真正存在的只有这样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自己,他自己创造自己,他是自己的创造。作者大体把存在主义分为两大类:以萨特尔等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和克尔凯郭尔、G.马塞尔、雅斯贝尔斯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也谈到了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的存在哲学。作者还认为,在整个存在主义运动中,有一些哲学家,他们巧妙地把本质与存在这样两个对立的命题综合在一起,在第三部分里,提到了拉韦尔(Lavelle)和居斯多夫(Gusdorf),他们一方面承认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但当他们与本质论取得一致时,又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人的本质,作者把这一派哲学家称为本质论存在主义。作者在最后的结论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轰动一时的存在主义当今已不时髦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主义极大地改变了哲学气氛,存在主义已为人们所接受,现在西方的知识分子已或多或少地成为存在主义者了。下面是本书的引言和第二部分(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章——存在主义总述——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新古典主义戏剧理论作为戏剧理论史上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其思想渊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17世纪确立于法国,随之在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戏剧理论的反叛下走向衰落.通过检视新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戏剧思潮具有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特点,它或成为规训,或引发反叛,起因只在于人们对待它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海德格尔哲学严重缺乏伦理学面向。但事实上,从早期的《存在与时间》到中期的《哲学论稿》再到晚期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海德格尔都深刻地论述了伦理问题。只不过,海德格尔批判了西方历史上一切以“理性人”“知识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而代之以本真生存的存在论的“人道”。《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集中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伦理学以及萨特实存的或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直接指出不是“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而是真正的“人道”必须是“存在论”的。因此,虽然海德格尔自身无意建立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伦理学,他也反对某种“元伦理学”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但他的存在论思想如他自身所言是一种“源始伦理学”。《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道出了在现代日常生活世界中感性的和实践的人的真正本质与尊严,提供了建立现代和后现代所需要的新伦理学的可能性并起到了思想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亡灵人杨飞死后的七天经历,余华用一种客观的态度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展现了生命的苦难与温情。他的表述方式极为独特,既继承了以往的写作传统,也蕴含着很多新变。余华运用宗教式的叙述方式,主副线穿插交织的叙事结构,荒诞、诡异的叙事内容营造了死亡世界和现实世界二元对立的空间,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焦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是德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早年受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的影响很深。从1927年起,先后发麦了《存在与时间》、《什么是形而上学》、《柏拉图的真理学说》等书,成为德国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曾在希特勒时代担任德国夫赖堡大学校长,积极用反动哲学思想为法西斯政权服务。希特勒垮台后一度被迫退休。现在不但重新担任夫赖堡大学教授,并且纠合门徒,传授“奥秘”,俨然成了教主。海德格尔把自己装扮成“最关心”人的存在的哲学家,用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唯心主义本体论反对哲学唯物主义。本刊围绕着这种思想,选译了下列三篇文章:盖登科的《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是论证哲学非理性主义的形式》一文谈到海德格尔取消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这种反理性主义的实质;海德格尔的《回到形而上学的基础》,表明他的本体论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阿勒尔斯的《海德格尔的意义》是评论兰根的《海德格尔的意义》和海德格尔的思想的。  相似文献   

17.
正如慕尼埃为了整理现代思想中一大领域而写了一本《存在主义导论》一样,雷斯泰维尔,慕尼埃的最热诚的徒弟之一,也想描绘一下从人格主义的共通而又多样的思想中产生出来的各种流派的梗概。拉克亚在他的序言中介绍“培养新人的教育家”慕尼埃的著作时写道:  相似文献   

18.
《聊斋俚曲》中的"三出戏",即《墙头记》《禳妒咒》《磨难曲》,是蒲松龄作剧并创制声腔的戏剧作品,它是用明清俗曲作曲牌的曲牌体,"开拓了清代戏剧的另一境界"。它又是蒲松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它与《戏三出》不同,因为它们的音乐声腔体系不同。认识这"三出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对于研究蒲松龄创作思想发展以及保护、传承这一非遗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荀子一生可分为居赵、游齐、退居兰陵三个阶段,其人性论思想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富国》《荣辱》可能为荀子居赵时作品,反映了其前期的人性论思想,其特点是提出了情性-知性说,将情感欲望与材性知能都称为性。一方面认为顺从情性或情感欲望会导致争夺、混乱,因而蕴含有情恶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知性可以作出抉择判断,制作礼义,"知者为之分",实际是将知性看作善的来源。这为后来《正名》《性恶》篇中的性-伪说做了理论准备。后荀子通过对性的两重定义,将性主要限定为情性,同时又提出伪的概念,以概括能知和所知,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前期思想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聊斋俚曲》中的"三出戏",即《墙头记》《禳妒咒》《磨难曲》,是蒲松龄作剧并创制声腔的戏剧作品,它是用明清俗曲作曲牌的曲牌体,"开拓了清代戏剧的另一境界"。它又是蒲松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它与《戏三出》不同,因为它们的音乐声腔体系不同。认识这"三出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对于研究蒲松龄创作思想发展以及保护、传承这一非遗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