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巴赞的纪实美学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巴赞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持高度赞扬态度,巴赞的纪实美学直接引起法国新浪潮以及左岸派的诞生,这三个流派为世界电影注入了现实主义的血液。巴赞的纪实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的,中国电影界对巴赞的纪实美学进行了自主性的解读,也得到了第四代电影实践者的认可。而后,巴赞的纪实美学在第五代导演那里进入暂缓,他们转向了宏大的历史寓言性叙事。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独立纪录片的出现,巴赞纪实美学得到了再现。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无疑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80年代以美的本质为研究核心的美学本体叙事阶段,其尾声回响于20世纪90年代;以及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本体叙事模式逐渐被抛弃,美学的研究范围得以向多方面拓展的阶段。美学本体叙事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美学研究中的"经学化"思维模式。在美学本体叙事衰落之际,我们应放弃"经学化"的思维模式,在美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中积极寻求理论创新点。  相似文献   

3.
牛宏宝教授长期致力于现代西方美学、中西比较美学、美学原理和艺术理论、跨文化语境阐释学、话语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以作为"存在性境域的显现"的审美活动为基点对美学原理进行了原创性表述;(二)从主体曲变和不同话语模式的角度对现代西方美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三)以跨文化语境与中国现代知识的形成为切入点探讨中西比较美学;(四)开展了美学的"语言转向"与21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建设主要问题的研究;(五)持续对康德美学以及整个西方启蒙美学进行了深入阐发,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艺术批评。牛宏宝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参照西方美学思想体系的同时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美学资源,创造性地解释了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构建了自己的学术范式,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西方美学,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向:第一是心理转向,即世纪之初的形而上学的消退、艺术自律性发展、科学主义的兴起;第二是语言学转向,即在索绪尔语言理论影响下,强调只有艺术作品本身才能成为研究的对象,世纪中叶出现的“分析美学”就是在一段时间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流派;第三是文化学转向,即在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冲击下出现的后分析美学、审美文化批判等等。  相似文献   

5.
文化哲学是 20世纪主流哲学中最富特色、备受瞩目并产生丰厚成果的思想景观。当代文化哲学从欧洲传统思辨哲学中脱颖而出, 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李凯尔特贡献重大。李凯尔特对康德哲学的传承与超越, 从自由本体转向价值联系, 从精神领域转向文化科学, 从哲学心理学转向哲学现象学, 实现了批判哲学到文化哲学的历史换位, 为 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一、从自由本体转向价值联系康德批判哲学由认识哲学、道德哲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五个方面构成, 五个方面都在试图阐释人在现象与本体两个世界同时生存, 受现象…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三十年代初,以爱森斯坦等人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由于种种原因受到批判,苏联电影学派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与诗意现实主义不同,苏联电影艺术家们不追求华美的形式,而是在当时革命斗争的语境下寻求一种朴实的现实主义风格。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前史称"建国后十七年",最初十年,中苏关系友好的社会语境带来了苏联的美学风格和革命斗争思想,在这种感染下,新中国文艺与电影工作者们拍摄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有血有肉的"人民"电影,史称"十七年"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方法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华语电影尤其是主旋律题材电影的创作,但本文仅从典型环境、人物形象、题材风格等几方面谈论针对"十七年"电影美学品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类型电影,武侠片近年来却陷入了艺术和市场的双重僵局。而王家卫、侯孝贤、路阳、徐皓峰等人在近几年来的作者化的创作尝试,为武侠片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股作者化风潮之下,武侠片在"江湖"的叙事空间、"侠"的情感诉求以及影像风格方面,出现了带有共同性的变奏和流动。  相似文献   

8.
自第二国际时代以来,关于马克思思想的研究在主导逻辑上经历了两次重要转换:一是上个世纪20年代以卢卡奇等为标志的从传统的经济决定论构架转向以主体-客体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构架,这一研究直接影响到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内马克思思想研究中得到回应;二是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关于人与结构的逻辑论争中,以主体-客体为核心的历史辩证  相似文献   

9.
武侠电影是华语电影特有的片种,也是电影体现中国民族文化和传统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武侠电影投资越来越大,制作越来越精良,然而在主题上对侠义精神的体现却越来越少。没有了侠义精神这个重要支柱,武侠电影虽然有"大片"的形式,但它的发展却进入了只"武"不"侠"的困境,武侠电影特有的意境和韵味都已经不在了。武侠电影要继续发展走出困境,还是要赋予影片人物以侠义精神,呼唤侠客们精神层面的回归,才能为武侠电影在未来的发展找到希望。  相似文献   

10.
与汉族音乐相比,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一直处于滞后的状态。有关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最早应当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倡导下,在音乐学界人士的努力下,逐渐改变了上述的不平衡局面。  相似文献   

11.
阿拉伯书法是世界上最优美的书法艺术之一,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伊斯兰教的复兴,阿拉伯书法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经过千余年的流传演化,入俗融合,最终形成了各种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书法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阿拉伯书法艺术的传播、创作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各种形式的书法展览与比赛相继举办,书法传授进入课堂,书法艺术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书法新秀脱颖而出,中阿结合再创辉煌。一、展览比赛,相继举办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地有关部门、民间团体…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70年代形成的邵氏黄梅调电影类型片,在海外华人区引发流行文化现象,被评价为香港国语片的"第一步起飞"。在当代语境下,对代表影片进行精读分析,归纳其在布景、运镜、视角、主题等四方面艺术范式,探讨其所处社会历史与文化制度的场域形态,形成关于黄梅调类型片风格的理论结构,可以为当代歌舞、戏曲、电影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也发生了转变,以启蒙为核心的精英话语被大众文化取代了其主体地位,因此以启蒙为核心的话语转变成了以消费和娱乐为核心,从而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引发了一种怀旧热。在这样的语境以及现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中,老上海的形象几乎成了怀旧主流的对象。香港导演关锦鹏的作品是上海怀旧影片的典型代表,他的《阮玲玉》、《红玫瑰白玫瑰》和《长恨歌》被称为"上海三部曲"。电影中对于老上海的重现,抓住了它大都市的城市特征,强调其世俗消费性的一面,从而展现出30年代上海日常生活的魅力。对于割裂  相似文献   

14.
<正>一问题的由来:两种极端论国内美学研究传统历来重视欧洲大陆美学,相对来说,对于英语世界分析美学(analysis aesthetics)的研究成为一个薄弱环节。这或许是因为分析哲学介入美学领域相对较晚,直到1940年代和1950年代,受过分析方法训练的哲学家们才把注意力转向美学问题。然而,分析美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  相似文献   

15.
《芳华》是严歌苓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讲述20世纪70年代某部队文工团青年男女的青春故事,彰显出自自然然的第一人称权威叙述的艺术魅力。小说寄寓着一代人对青春记忆的重访,凭借过去的精神资源完成对当下现实的批判,以感人至深的悲情美,在记忆的维度上体验一种青春美学,以此抗拒对青春记忆的遗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自王国维等前辈学人将美学概念引入中国后,我国的美学研究路径似乎并未严格遵循柏拉图、康德的方式,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者们面对潮水般的国外美学思潮,一边努力汲取,一边结合中国实际和古代美学思想资源进行研究。而正是文学界、美学界等众多人文知识分子,一方面关注社会现实,以变革其时的僵化意识形态为己任,另一方面又以超越现实的人性为理想,诉诸于审美意识形态,引发了持续数年之久的第三次美学热潮。但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和第三次美学热潮之后,美学研究回归自己的园地:既有对西方美学思想的吸收,又有对中国古典美学资源的继承,从而开始美学研究领域的转向与拓展,从抽象思辨回归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7.
引言 在外在形态上,武侠电影极具"舞武"性质的动态美感,使其具备了影像媒介无限的表现潜能;而在文化所指上,武侠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天然地紧密联系,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体验.因此,伴随中国百年电影史,武侠电影在题材、形式、风格、意蕴等方面已形成了稳定的类型化特征.但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武侠电影其内在理念和外在形态都悄然发生了变异性,这种变异是技术美学和艺术表达之间不断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大众审美文化出现审美流失现象,认为这种审美流失的原因并非是文化产业化、市场利益化等非审美因素造成的,而是中国古典空间抒情审美文化和西方自古以来的时间叙事审美文化的冲突。中国空间审美文化重体验美感,而西方空间叙事审美文化重情节整一、矛盾冲突。近代以来时间文化对空间文化的冲击造成了传统经典文化的审美流失,要使文化景观健康向上的发展,就需提倡时空文化的转向与回归,建构时空一体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沈洁 《学海》2006,(3):189-19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史研究无论在历史认识上还是在叙述范式上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后现代主义以及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影响下,历史研究实现了“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的范式转换。通过对文化事象的再发现与叙事方式的革新,历史学不再被当作单纯的事件排列和描述,而是在追述文化事象、文化情境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创造。新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对于中国史学极具启发意义,而如何在中国情境中有效地内化并展开这一范式转换,同样显得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末期开始,第五代导演开始将电影的创作倾向转向民俗化,从而衍生出了一批带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电影。张艺谋通过其独有的色彩风格,在影视作品中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众多本土民俗文化的元素。张艺谋在《红高粱》这部影片中,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有生动的视觉展示,表现出意境美以及民族精神。从美学和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民俗文化与电影艺术结合所产生的审美意义与趣味,不论是对电影还是民俗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