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处于内忧外困之中,但上海作为租界区,却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现代都市。特别伴随现代印刷技术的引入,出版物作为全新传播载体获得空前发展。在整体出版格局中,《良友》画报占据着独特位置,在塑造都市现代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电影同样具有大众媒介属性,在当时的都市氛围中又往往同样具有现代和摩登含义。因此从媒介交互视野下,分析《良友》对电影的报道特征,便具有探究民国上海都市现代性的意义。电影借《良友》达到宣传目的,而《良友》也借电影增强了自身摩登形象。因此,呈现和互动便成为理解《良友》画报与电影关系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电影是通过影像媒介讲故事的,而隐喻、换喻是电影修辞中的常用手法,因此,对电影中的隐喻、换喻分析实际上就是影像媒介修辞的分析。影片《触不可及》讲述了白人菲利普与黑人德瑞克的友情故事,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影片。从影像媒介修辞的角度看,《触不可及》充满了丰富的隐喻和换喻,这些修辞与人物弧线和电影主题息息相关。对这些隐喻和换喻进行分析、评价,有利于完善对影片修辞艺术性的认识,深化对影片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诗经》婚恋诗歌中的空间环境描写是其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部分,它体现了诗歌中的人物情感、空间文化、空间伦理等因素,承载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流与沟通,具有丰富的美学底蕴与审美价值。详细梳理《诗经》婚恋诗歌中的空间环境类型以及空间环境与婚恋活动、婚恋文化的关系,深入分析了我国农耕文明、民俗文化、宗法礼制、婚恋情感等对空间环境审美产生的影响,对于深入挖掘《诗经》中的美学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Before系列电影"三部曲"包括《日出之前》、《日落之前》、和《午夜之前》,是美国著名独立电影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用近20年时间打造的。Before系列电影的深度审美是在现实世界的时间流逝中最终完成的。伴随着观众关于生命的自我想象与演员关于个体的自我确认,后一部电影都是对前一部电影人物形象故事发展的添加和再塑造。它考验着导演、演员、观众及电影工业的运行机制,它的成功源于与时间抗衡的勇气和决心,而恰恰是在影像绵延中它不断残酷地呈现并确认时间的单向性,显示出一种无法逾越的悲剧感,但同时情感在影像的绵延不绝中为人们找到了突破时间的法门。"时间影像"这一角色成为该系列电影最独到的存在。这种非典型、低成本的系列电影的成功,对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的系列电影创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的《斐多》篇中,人的身体在追求智慧的时候是一种阻碍,因为它具有分心、干扰、扭曲事实等坏的影响。而现代社会的媒介,似乎也具有类似的弊端。现代媒介的双重性对人类的发展起着既阻滞又促进的作用,正确使用现代媒介才可以避免其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牛思萌 《美与时代》2014,(3):157-157
音乐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棒,它既能让人快乐,也能使人悲伤。电影里的背景音乐是一部电影能否成功的关键,它在动画电影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为不同的影片创造不同的气氛,使影片更具有感染力,《天空之城》中的背景音乐就是人们喜爱这部电影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乐记》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蔚 《管子学刊》2002,(1):70-75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它通过对音乐的产生,音乐与人的情感,音乐与社会相互关系等的分析论述,强调了乐与礼的结合和音乐的社会功能,阐明了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音乐与人的内心世界相关等观点,在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乐记》对探讨我国音乐美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影片《寻龙诀》由畅销盗墓类小说《鬼吹灯》的后四部改编而来,作为天下霸唱的成名之作,其小说于2006年在网上一经连载便迅速集结了一批专业"灯丝",开启了"虚拟盗墓时代"。在电影工业时代,小说的生命力得到了增殖和延续,新的媒介传播方式使《鬼吹灯》很快进入市场开始了它的商业化之旅。一方面,在这种"极致的商业化"的包裹之下是电影文学艺术性的缺失;另一方面,电影《寻龙诀》成功的背后反映的正是2015年大行其道的影视IP热潮。作为电影制作的一种方法,IP改编是加快电影工业化的一支新生力量,也是电影产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他们,好莱坞电影《雨人》的真人版;他们,生活在我们身边,却对我们的世界视而不见;他们,原被认为是极少数的天才分子,如今是一个可查人数激增的急需救助的弱势人群。随着我国各地被发现人数的增加,自闭症受到人们越来越强烈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雨人”浮出水面,他们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0.
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改编自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幻想小说,影片上映9年来得到了众多影迷的喜爱,其中也涌现出了大量研究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原著与电影的改编对比、时间生命话题及化妆特效等角度的分析。事实上,该片作为一部典型的爱情片,采取了史诗剧的框架,以线性时间为续,通过黛西与本杰明的时间生命线和两人爱情线的双线巧妙融合,叙述了本杰明与黛西两人70余年经历的复杂世情人生与爱情。对其爱情主题从叙事、影像媒介及符号修辞等多角度进行阐释、寻找规律,有助于引发对同类题材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和爱稣 《天风》2014,(3):54-55
<正>《爸爸去那儿》也许并不能被称为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电影版似乎与原来电视节目的区别并不大,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没有专业的演员,就是一堆生活琐事的记录。但就是这样一部简单到就像过家家的电影,横扫了全国的影院,创造了新的票房纪录。坐在电影院里,我在想,这样一部不是电影的电影(包括电视版在内)为什么会如此风靡中国呢?看完电影,我感到好电影其实是十分单纯的。它们其实是灵魂的产物,无关形式,美好的东西不管是在电视上,还是在电影院里,不管是用DV拍,还是用胶片摄像机拍,都是美好的。《爸爸去哪儿》从某种角度,正是回归了电影的根本——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情感,那种美好的关系,这些情感和关系,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示,都是美好的。  相似文献   

12.
左稀 《道德与文明》2017,(6):96-102
纳斯鲍姆不只是一般性地关心情感的本质构成,同时也希望表明情感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她新近出版的两部著作《政治情感:爱为何对于正义很重要》和《愤怒与宽恕:憎恨、慷慨、正义》无疑深化了我们对情感与政治之间关系的理解,但这两部作品都搁置或遗忘了一个更具根本性的问题——情感与政治慎思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散见于《善的脆弱性》中,其中纳斯鲍姆通过阐发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实践慎思观,为情感在实践慎思中展现自身力量打开了空间。由于没有严格区分个人的和公共的慎思,她并未就政治慎思中的情感问题展开专门讨论。尽管关于《阿伽门农》的分析间接呈现出她对情感与政治慎思之关系的部分理解,但其理论价值明显逊色于马库斯等人所展开的政治心理学研究。纳斯鲍姆也曾在哲学—心理学层面对情感展开分析,并发展了一种认知主义的情感论。但由于过分关注情感的评价性判断,忽视意向性感受的地位,此种分析对于论证情感在慎思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显得并不充分。  相似文献   

13.
《大佛普拉斯》是由黄信尧执导、于2017年上映的台湾电影。讲述了佛像工厂老板和小人物之间的一系列故事,其中充斥着官商勾结、权色交易等丑相,还包含了对宗教信仰的讽刺、对孤独的描绘等。这部电影以戏谑的手法揭露了三重荒诞性:神的缺位及信仰的虚伪体现出的信仰的荒诞;人与人之间理解的不可能造成的情感荒诞;真相的荒诞,即通过窥视才可以获得真相,人人皆是瓮中人。通过对这三重荒诞的探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电影的悲剧意蕴,理解戏讽外表下的悲悯与苍凉。  相似文献   

14.
袁雪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40-140
《雨巷》是戴望舒先生的成名作,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9卷8号。自《雨巷》这首诗歌一问世,就在读者中广为传颂,对《雨巷》的解读也是颇为丰富。这首诗歌蕴涵丰富,因此也有了读者在表现主题、独特意象、以及由诗歌反映作者心境等角度方面的解读。笔者重点在主题、意象以及其他诗歌与《雨巷》的对比解读这三个角度对解读《雨巷》的文章进行分析,对于《雨巷》的另类解读也作以陈述。  相似文献   

15.
由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感动中国》栏目,自2003年2月14日开播以来就成为目前中国媒体中最具影响力、也最具权威的人物年度评选活动。《感动中国》在仪式的营造方面是成功的,它是一场盛大的媒介仪式,有着模式化的程序、完整的仪式化流程、固定的主持人、主题歌曲以及颁奖词、心形奖杯等象征着情感与价值的仪式符号。此外,《感动中国》还对舞台造型、音乐、灯光、色彩等精心设计营造一个庄严、神圣、隆重的仪式空间。通过这种仪式化的美感营造和呈现,给予人们信仰和榜样,不断引导人们重新回归到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现实的人文精神中。同时,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为人们构建了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活信念和价值体系,也为其他媒介仪式的呈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16.
《雨,蒸汽和速度》是透纳在创作成熟时期重要的作品之一,这幅创作具有非常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人感到震撼和敬畏,给人一种神秘感、浪漫感以及空灵感。文章从抽象表现方式、动感画面以及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方面出发,对《雨,蒸汽和速度》的表现语言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7.
《暗恋桃花源》不仅是戏剧界的经典,1992年完成拍摄的电影版也是被载入电影史册的。30年来,它经久不衰,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其原因有很多。其中,电影版《暗恋桃花源》有其自己的叙事结构,经过镜头语言的运用和后期剪辑加工而成。这种"陌生化效果"的应用所带来的不同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冲击是其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这一风格的电影在内容和题材方面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追求影片的记录性、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拍摄等,而在电影语言上则是对长镜头的追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突破了西方传统电影的规则限制,给电影艺术带来了崭新的风貌。其强调让电影艺术真实化、生活化对后来的电影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由《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是霍建起自《那山那人那狗》后给观众带来的又一次视觉上的感动。电影对小说诸多方面进行了改动:电影中通过冷暖色彩的交叉运用反映人物命运变化,区分回忆和现实;电影忠实原著的同时,重新架构小说的关键性意象,使电影与小说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小说和电影同样是传达思乡的情义,但二者却表现出了不同形态的乡村世界。  相似文献   

20.
<正>地久天长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苏格兰举世闻名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歌颂的就是友谊地久天长,王小帅导演的这部电影中也赞扬了始终不渝的友谊,但它更多表达的是对悲伤默默无声的隐忍,悲伤的情感或许才真正地地久天长。俗话说:幸福的人不看手表,意思是说:幸福的人并没有感受到地久天长,他们只是觉得时间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