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智据波斯文原著《勒瓦一合》所译《真境昭微》,是一本有着浓厚神秘主义色彩的苏非主义著作。该书原著为波斯苏非哲学家、神秘主义诗人加米对神秘主义大师伊本·阿拉比的《智慧的珍宝》的注释。本文除简介《真境昭微》流传的时代背景外,还探究《真境昭微》关于"真有"之"理"的内涵、"理"在宇宙缘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而讨论与"真有"之"理"相关的、值得重视并反映伊本·阿拉比"存在单一论"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阙真 《学海》2001,(4):158-162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其中梦境描写不仅十分精彩,而且意义丰富.从剧本结构来看,它是全剧构思的枢纽,是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契机.从表现手法来看,它使人物心理得到充分展示一是展示愿望需要满足的心理过程,二是表现人物情感更真,三是揭示人物内心更深.从作家创作意图来看,它表达了作家对生命意义的关怀.一方面把走进梦境视为步入新生命,一方面把梦中自然情欲的描写作为一种自我本质力量外化的人生要求和冲动来表现,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与其主张"至情"论有关.  相似文献   

3.
《秋水》篇以人对万事万物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为缘由,以破除"人"、"故"、"名"等的干扰和影响为前提而指向返归于"真"的。"美"、"乐"之存在以"真"为内在规定,又以"顺""游"为实践方式而达至美乐之境,从而整合成以"真"为本体,"真"、"美"、"乐"相统一的超越之域。  相似文献   

4.
郭象之忘境是对庄子之忘境的发展和转折。庄子之神人的忘境,是通过忘的工夫修养,彻底忘却或抛弃各种世俗价值、世俗之知、生理欲望等,一切皆忘,心虚静明。郭象之圣人的忘境,是虚与实的结合,"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即忘却自我的成心成见,而涵融万物万理。一方面心全、神全(即至足)而忘,另一方面心因与万物万理相适合、融合而忘,即自然而然地顺应万物万理,即万物万理存于心中而不知。庄子之神人忘境的意义,一是心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从而获得绝对的自由;二是心之虚静,无思无虑,对事物只作纯粹直觉的观照,而无劳神之伤;这是追求自我之逍遥。郭象之圣人忘境的意义,是与万物相融合而顺应其发展变化,万物皆能得性逍遥,自我也能得性逍遥,从而共同构建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政治整体;这是"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心如明镜台     
禅宗公案 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祖曰:“汝作此偈,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相似文献   

6.
荆浩<笔法记>是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时期的重要理论著作,是书借"石鼓岩子"之口传授笔法,立意奇特不落凡俗.其画论包括:图真,六要,四品(神妙奇巧),笔有四势,二病(无形有形),间及画史批评,最后以"可忘笔墨乃有真境"作结,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庄子由老子对道的客观实体性的强调转入对精神性的阐发,讨论了美、真与道的关系,并提出了道境和体道的人的概念。他指出人要顺应自然之真,从而获得美,才能达到人生无限自由之道境。  相似文献   

8.
袁磊 《美与时代》2004,(4):12-14
<人间词话>指出:诗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为"有我"之境;张先<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为"无我"之境.艺术创作也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郑板桥一竹画,曾题"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有我"之境;旧俄罗斯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无我"之境.<人间词话>还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概念作了更深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超级写实主义,亦称"照相写实主义",1970年发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逐渐在西方流行,主张艺术的要素是"逼真"和"酷似",必须做到纯客观地、真实地甚至冷漠地再现现实。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下意识的领域、梦境、幻觉、本能为创作的源泉。达米安·洛布是学摄影出身的,所以他的作品看上去感觉像是一名导演,在镜头前指挥安排着画面,绝对的"超写实派",每一处细节都刻画得完整到位,在绝对现实的画面之下,表达严峻、冷漠、无情感的真像以及对物欲横流世界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真境花园》是中国回回经学的重要典籍,历来受到各地经师的青睐,至今西北、华北仍有部分清真寺在传习。笔者基于田野调研和文献研究,在本文中主要考察《真境花园》在山东学派的流传及其经学价值。深入研究中国回回经学,对正确认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精神内涵,促进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对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画梦疗心"团体辅导是把梦境治疗与绘画治疗相结合,在大学生中开展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在带领老师引导下,团体成员在安全、信任的氛围里对梦境进行呈现、绘制、分析,通过探索梦境潜抑的情结,释放情绪,调整认知,松动不适切行为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一、梦境:一种自我疗愈的指向梦是一种人在睡眠状态下的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无意想象的心理活动形式。梦具有值得重视的临床意义,梦可以表达白天体验的相关情绪,梦有释放补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梦"是一个让人朦胧的字眼,是我们的心灵世界,而梦幻是指如梦的境界,即梦境。每个人都希望通过不同方式把其追求的梦境强烈地展现出来,艺术家也是如此。现代绘画史上的伟人夏加尔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更是将梦幻、象征性的个人经验意象和梦境的主观世界通过绘画的形式把他们内心深处的追求描绘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王艮根据古本《大学》,明确将"八条目"划分为三个次第:一是"格物致知",即在以身格家国天下的过程中认识到吾身为本,并认识到吾身应当达到的至善境界;二是诚意,即躬身践履,把"格物致知"的内容实现出来;三是正心以及修齐治平,即在践履过程中自觉本心,使本心在吾身与世界的交接过程中真体存存,进而将本心推扩到一家、一国乃至天下,最终达到至善之境。王艮的工夫论特重践履,对阳明心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生,也是一种风景,入得其境,方能领略那无限的风光。明人吕坤《呻吟语》有一段写照:“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民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人生至境,真可叹为现止。八面风光,构筑起一个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15.
论点摘编     
道教"真一"思想考李小光在《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4期中撰文认为,历史地看,道教"真一"思想有三条线索可寻:其一是从葛洪、陶弘景的思想及相关经典中,可知"真一"与当时的"存思"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有形有像的"真一"成为"存想"术里最重要的体内神。其二是《升玄内教经》与《本际经》中所言之"真一",作为"真一妙智",成为重玄学的终极修持境界。  相似文献   

16.
正美术史重构是美术史学界一个讨论比较活跃的话题,这个话题讨论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应该说是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巫先生在2011年接受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采访时,即谈到了"重构"问题,这里的"重构"被巫鸿视为一种美术史研究的重要手段或方法,它与"原境"这个概念相关联,重构就是要重新构建起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原境,这个"原境"包括艺术品原来的实体形态(屏风、立  相似文献   

17.
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是一部有着世界声誉的哲学名著,其"心灵九境"的哲学构思以广大、融通、开放的内在品质,为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会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文具体论述了唐君毅"心灵九境"思想的华严宗哲学,认为唐君毅创建的"心灵九境"理论中蕴含着华严宗哲学(以"六相义"为核心)观照矛盾关系时相夺相即的思维方式及其圆融旨趣。  相似文献   

18.
太一信仰在先秦一直不绝如缕,至汉代太一信仰可谓达到鼎盛时期,但汉武帝郊拜太一,其原因并非是改造国家祭祠系统以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而是武帝渴盼长生成仙的个人愿望使然。故汉武帝以后,国家祭祠中的"太一"逐渐式微,但并不能因此认为"太一"信仰就此消亡,它成为道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具体体现为当时道教"守一"思想的滥觞。关于"一"的体认和命名,各家不同,本文探讨的是道教的"真一"思想。历史上看,道教"真一"思想有三条线索可寻,其一是从葛洪、陶弘景的思想及相关经典中,可知"真一"与当时的"存思"观念有莫大的关系,有形有像的"真一"成为"存想"术里最重要的体内神。其二,是《升玄内教经》与《本际经》中所言之"真一",作为"真一妙智",成为重玄学的终极修持境界。其三,隋唐以后,因道教内丹术的兴起,其内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真一"成为沟通道物关系的中介,发明"真一之气"成为内丹修炼的关键。"真一"思想的发展,体现出古老的"太一"信仰巨大的生命力,其名目在各个时代或有不同,但其主旨却是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9.
江峥 《美与时代》2005,(5):24-27
“意境”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审美范畴。在现当代各种不同观点中,多从宏观角度,试图把“意境”概念构建成某种庞大的体系,用它往各门具体艺术部类上生套。笔者认为,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其意境表现各有倾向,不宜笼统归一。中国山水画的“意”是作者对生命自然的思考,是对宇宙至真的理解;“境”则是这种思考行为和理解成果在画中与画外游走灵动的时空。  相似文献   

20.
周振忠 《现代哲学》2017,(3):110-115
断定是一种受到规范支配的言语行为。一般认为"真"是断定行为的规范,但对于真谓词扮演何种规范性角色,以及"真"作为断定的规范是否意味着真谓词表达了性质存在着争议。本文认为真谓词确实标记了独特的断定规范,这种标记作用是由真谓词的定义图式——消引号图式(DS)——所规定和保证的,但由此并不能得出真谓词必定表达性质,我们可以在唯名论的意义上理解"真"作为断定的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