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杜威通过"经验重置"确立"经验"概念的核心地位而实现美学的实用主义转向,到"语言替代"的分析美学和游走于"语言和经验之间"的"新-分析实用主义"美学,再到呼唤"经验"回归的"身体美学",实用主义美学完成了以"经验、语言与身体之间的转换"为主题线索的变奏。然而,"经验与语言的非此即彼式选择"模式,却把这种变奏置入了新的困境,进而阻断了其未来可能。而当代实用主义"作为一种经验的语言"的诠释构想,则因为让经验的时间性真正体现为语言实践的历史化而为超越"语言与经验的对立预设"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并因此昭示了其未来面向。  相似文献   

2.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造,它贴近生活,具有通俗性、口语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谚语的流行及传播主要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谚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口头;除此之外,它还常常见于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典籍中。唐宋禅宗语录是同时代最口语化的文献之一。禅宗著作的口语化特点为谚语的使用提供了必要的前(?)  相似文献   

3.
诗歌语言在诗歌研究中不受重视,诗歌语言的教学在中小学中同样也受到忽视。《声声慢》是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经典作品,综述很多中学老师的教学内容,发现其所教的内容脱离诗歌语言的灵魂,按照诗歌教学老套路从外圈围绕相关主题背景和意义教学,而并没有从语言分析角度来进行赏析,真正走进这首诗歌本身的深处。  相似文献   

4.
德里达从列维纳斯的好客理论出发,指出在绝对好客中存在一种悖论,好客只有通过不好客的方式才能够实现。这种悖论同样也出现在好客与人质的关系中,好客本质上就是要成为他人的人质,让客人成为我的主人,但在现实层面,好客和人质的法则往往使得我的每个选择都需要在实施这一绝对法则时,牺牲其他选择和人质。二者还把好客理论深入到了语言层面,对于列维纳斯而言,语言即好客,而祈祷和诗歌最接近于语言的这一主旨。德里达又指出了另一种好客的语言模式:反讽,一种在绝对好客和相对好客之间斡旋的语言。德里达对于好客的论述时常陷入两难,这与解构的主旨一脉相承,于他而言,好客应当以一种赠与礼物的方式来践行。为了不使礼物进入交换的经济学循环,我们需要既赠与礼物,又使其不成为礼物,既践行好客和正义,又时刻对其质疑。这种悖论的赠礼和好客最终导向的是一种不断的自我批判和超越,以及列维纳斯所言的"艰难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余秀华及其诗歌在2015年年初的诗坛乃至社会范围内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波,评论声音众多,却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余秀华"脑瘫"患者的身份,而部分诗人、学者对余诗所做的批评各执一词,在缺乏对余诗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得出了偏激的结论。事实上,余诗源于日常经验,是对其个人体验的坦率书写。面对这些批评,余秀华希望人们更多地去关注其诗歌本身,她对自己所经历的人生有着严肃的认知和体察,在当今这个"风"一样的社会流行中,余秀华呈现着一种定力,而这定力的核心就是写诗。余秀华的诗歌创作,不仅是书写权力的一次彰显,还暴露出了目前诗歌观念存在的矛盾和局限。当然余秀华的诗歌创作也存在局限,有待成熟,但其创作的意义却在指向自身的同时,折射到了整个诗坛。  相似文献   

6.
王丽 《美与时代》2007,(1):113-115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它在语义和句法的层面都有体现.模糊性在诗歌中的表现尤为明显.模糊性使诗歌用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意义,增加了诗歌蕴含的信息量,有利于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但同时也为翻译增加了难度.本文通过对《怨情》四种译文的分析表明译作与原作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等;相反,二者只能是一种模糊的对等.  相似文献   

7.
明代僧人雪浪洪恩以讲教华严经义而名世,同时他也是晚明江南佛门尚诗风习的引领者之一。雪浪创作诗歌的缘由,受到华严宗"五地圣人"之说的启发,因此他看待诗歌的态度也与其宗教思想有紧密的联系。雪浪视诗歌等外学为"方便法门",对诗歌技艺的学习即次第修行世间法的过程。出于对世间法的重视,雪浪的诗歌写作呈现出鲜明的社交性质与较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此外,他的诗学观念及诗歌创作中也蕴含着其对华严学"圆融无碍"之旨的理解。重视"五地圣人"涉俗利生的观念,进而重视对世间法的修行,雪浪洪恩的这一思路为探讨佛教与诗歌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8.
陆月宏 《学海》2005,(6):54-57
对话是人类生活共同体获得经验的方式。对话中的语言始终关注着总体视域,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经验。哲学思维的本质在于充满了问答辩证法的对话。对话是人类生活经验和思维的本质所在。要领会人类生活共同体的生存论运动、领会思想史的精义,向世界经验的原始对话的回返就是不可跨越的。伽达默尔认为,海德格尔在事实上和黑格尔进行着潜在的、持续着的思想对话。黑格尔在思想的倒转中对超验自我概念进行摆脱的意图,在根本上和海德格尔超出自我概念的意图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9.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中国戏曲理论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其中"词曲部"介绍了许多关于戏曲语言艺术方面的理论。以《闲情偶寄》中的"贵浅显""戒浮泛""重机趣"三个理论来分析老舍的剧作《茶馆》的语言特色,即口语化、个性化和幽默性,找出其中的相通之处,从而进一步探寻老舍戏剧语言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诗谶不只是中国古代诗歌一个普遍的现象,也是中国现代诗歌中一个普遍的现象。诗人及其诗歌,这人世间美好又脆弱的两样事物,被"谶"这个讨厌的东西长期以来纠缠不休。谶是个人创作心理某种挥之难去的情结,也是一种经由个人私设的象征而沟通整个人类感知的隐喻。诗以别解而成诗,谶也以别解也成谶。谶语深处,潜藏着人类的命运悲剧,也是诗人自己对自己命运的无意识泄露。诗人天生有一种先知般的预感,当诗人与世界猝然相遇,诗人常常用自己真诚的心灵感知着世界的隐私,并言说着世界的奥妙。这奥妙别有一种神秘之美。  相似文献   

11.
与西方诗歌相比,中国是个有着更悠久、更强大的现实主义传统.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有关,更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有关.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直接影响了"五四"初期的新诗.初期新诗反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语言、格式、韵律等),实现了诗体大解放,但却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并在当时的文学思潮、新诗理论观念的氛围中,形成了现代诗歌中最初的现实主义浪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元诗歌"这种使语言从对象世界回归到对本体探索的表现形式或诗思方式逐渐展露光芒。所谓"元诗歌"是指将"元"结构层级内化入诗歌创作行为的隐喻性操作的结果,它使对诗之为诗的本体追问消解于对写作自身、操作技巧和语言本体的反观自省,在"词与物""虚与实""隐与显""写作与阐释"等复杂对峙中重新解构世界,链接成一条充满活力的诗思方式或诠释的动态循环。  相似文献   

13.
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争议较大,褒贬不一的风云人物,其一生十分精彩传奇。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也非常高,为历代文人所称赞,并对后世许多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曹操起伏跌宕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与其心怀天下的性格特点对其诗歌创作有极大影响。他继承了汉乐府诗歌"缘事而发"的特点,又对乐府诗有所发展。其诗语言质朴,注重反映现实表达自身情感,形成"悲凉沉雄""慷慨而多气"的独特诗风。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以凝炼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想象,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流芳百世的艺术珍品。诗歌语言凝炼,内容浓缩集中,是最为精练的文学品种。  相似文献   

15.
"唯有全心依赖,才会创作出激情迸发的诗歌。"对于这句话,非常适用于当代天主教福传诗歌创作。当代天主教福传诗歌虽然从表面上看,是诗人把个体的经验融入到福传诗歌之中,让诗歌通过个体的表现,通达整个福传事业,给予读者一个激荡心灵的冲击,领悟到信仰的真谛。但从诗歌本质  相似文献   

16.
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对世界和人生意义的根本性问题的理性反思活动,其目的是追求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确定性认识,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法应当是逻辑和经验的研究方法,由这一方法所产生的伦理学的研究成果有目共睹。如果哲学研究(包括伦理学研究)只需要"本原之思",而无需接受经验事实(包括道德体验的事实)的检验,那么这样的哲学研究所通达的"天理"将很可能是一种无法通过任何方法验证其真假的"玄理";这样的哲学研究也不可能"脚踏实地",因为它排斥了经验事实的检验。  相似文献   

17.
王园园 《天风》2022,(1):39-40
《诗篇》包含着丰富的神学信息,4世纪的神学家亚他那修说过:"大部分圣经是向我们说话,唯独《诗篇》是代我们说话."语言是神的创造,诗歌是神给予我们探索"美"的礼物;同样地,人类以诗的语言回应神也是对上主的摆上.  相似文献   

18.
唐王朝的文化环境相对开放,礼教对女性的束缚相对较少,女性诗人以一种罕见的张扬姿态跨进了历史的长河。"爱"与"美"作为生命的永恒主题,在唐代女性诗歌中闪耀出非凡的光彩。她们在诗歌中表现出对自主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思辨智慧,也展现出了"灵肉合一"的审美追求与清幽淡远的生命境界。这样的婚恋自觉与审美自觉在封建社会里百年难遇,这些寥若晨星的女性诗歌既为唐代诗坛注入了活力,亦让后世之人为之惊叹。  相似文献   

19.
"跳端公"是一种以舞蹈为中心,兼及图像、音乐、诗歌和戏剧元素的传统信仰疗法,是人类巫医文化的类型之一。西南地区的"跳端公",以楚巫文化和氐羌民族从西北携带至西南的巫文化,兼及古傩文化为基础,融合了道教及佛教的文化元素,是一种混合型信仰形态。作为一种信仰疗法,"跳端公"以神灵信仰为基础,充分利用舞蹈、音乐、图像、诗歌等综合性艺术治疗手段,使疾病和治疗的经验具体可感,在人与神交流、人与病患心理交流、表演者与观众交流三位一体的交流模式中,对病人进行积极地心理干预,从而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原始的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就是人们拿来彼此交谈,进行思维的有声语言……"①在论及人类的原始语言时,那种认为思维离不开有声语言的传统理论——我们姑且称之为"语言思维论",无一不持上述观点。显然这是以对手势的否定为前提的。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斯大林同志曾写道:"手势语言……其实这并不是语言,甚至也不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替有声语言的语言代用品……。"②由此,以这一论述为基础的"语言思维论"对手势的否定,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具有传统的经典性。但是,在本文论述中将会发现,对这种"经典性"的怀疑,不仅来自于自然科学的论证,同样也来自于为"语言思维论"经常援引的经典著作本身。本文试图从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角度,从手、言语的发音器官和脑的辩证关系入手,以证实手势在思维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由此论证思维产生语言(在本文中都特指有声语言)远胜于语言产生思维。语言不仅是劳动的产物,同时也是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