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的潮流是前进的,探索绘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人物还很重,只有更好的掌握绘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尤其是对绘画形式的高度理解与把握,我们的创作源泉才会源源不断,才能探索出更加有意义的形式,绘画作品的意蕴才会上升一个档次,才使得绘画作品,有了文化的气息,有了深度,使得作品的耐看程度提升有了更高的品味,使作品有了思想,有了灵魂,不会那么的媚俗,不只是好看,更多的是内涵,是耐看,所以绘画的内容与形式更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2.
道教中有大量的绘画作品,讲中国绘画史,常见列"道释"一门,指佛教题材与道教题材的作品。道教与中国绘画,是无法载然分开的。如何综合以观之,颇不容易。盖当代教育的一个弊端,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中,无论是中小学美术课还是一些高等院校的美术课,基本上是以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这种教育模式其实与我国美术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存在很大的偏差。美术教育的目的与任务不是单一性的绘画技能训练,而是通过美术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及自我发展能力等非技能性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美术教育才能为现代化建设,为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作出更大的贡献。下面我们就来阐述一下美术教育的非技能性目的:一、美术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门类,其核心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  相似文献   

4.
蒋强 《美与时代》2014,(10):80-80
教育的伊始以小学阶段为基础,小学阶段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级阶段,也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站在素质培养的高度上,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绘画能力展开教育,着力在现有教学资源及大环境的基础下将学生绘画水平进一步提升,这成为此时必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素描尤其是古典素描在早期的绘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文艺复兴以来锻炼绘画对自然表现能力的直接概括的基本手段之一。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实际需要、针对时代审美的风尚对地方高校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展开改革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是一种没有直接功利目的,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其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是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我们要研究学前儿童在绘画学习和创造中的发展特点,要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懂得绘画技巧固然重要,但是教学方法要得当,必须根据不同年龄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施教。  相似文献   

7.
浅析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作了一次新的解读,对审美教育作了辨正,并发掘席勒审美教育理论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审美教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是"培养我们(作为具体个体)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审美教育通过文化教养,充分而又全面地发展人的感性和理性,使人的理性与感性.思想与情感、理智与身体得到有效协调,使社会文明、文化的符号概念(语言文学、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等)与"这一个"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建立具体切实的联系,并将这一文明、文化有机地内化到具体"这一个"人的精神意识里.  相似文献   

8.
学习绘画和创意设计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经过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写实到写意、由理性到感性的发展过程.教师的重要职责,是扎实地创造性地进行绘画创意设计的艺术训练和创意教育.非艺术类院校的教师只有通过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艺术训练和创意教育,才能造就高质量高素质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李红 《心理科学》1992,(5):60-62
一、问题绘画有三方面特征,形式特征(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笔触、表现手法等)、意义特征(通过形式特征所描绘的内容)、情感特征(通过形式和内容所表达的情感)。绘画欣赏是个体对绘画所传达的三方面信息的认知活动,包括三个维度:形式特征分析、意义特征理解和情感特征识别。绘画欣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方面,是近年来兴起的美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但关于绘画欣赏的实验研究并不多见,故我们对影响个体绘画欣赏的因素的了解极少。场依存性变量是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重要变量。有些研究表明,场依存性变量与绘画欣赏也有密切关系。J·J·Tobacyk 等(1981)发现场依存性变量与绘画喜爱有密切关系,J·L·Binnie-Dawson  相似文献   

10.
李小波 《美与时代》2014,(12):83-83
装饰绘画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载体,是儿童感受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诸方面的生态式艺术途径,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宋代作为让中国人骄傲的时代,所取得的各项成就也是空前巨大的,其社会繁荣程霞也可以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一窥究竟,而绘画方面也是硕果累累。纵观中国绘画的发展史,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道重笔,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在这个时代里统治阶级所设立的画院则在整个宋代画坛中占有绝对的主要地位,归其原因则是因为宋代画院在运行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一整套教育教学和管理机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从选拔人才到教育教学的成熟艺术教育模式。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画院培养了大批的绘画人才,从而促进了宋代绘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南京市部分培智学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南京市智障儿童绘画教育教学方法、内容及现状进行研究,根据研究与分析,提出智障儿童绘画教育教学的改革与措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在如何使智障儿童绘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比如智障儿童美术学校等一些教育机构,要建立统一的师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同时,还要制定出与智障儿童相适应的绘画教育教学指导纲要,建立与社会相联系的评价与监管机制,保证智障儿童绘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艺术新探索,习惯称前卫或先锋艺术,其主要是针对学院派艺术而言的。其中一些,取具象形态,如野兽、表现、立体、未来、象征、超现实、超级写实等主义;另一些,取抽象形态,如几何抽象、抒情抽象、光效应等艺术。当然,还有一些非此非彼,殊难归类。就具象绘画与抽象绘画来说,追溯它们在这段时间的演变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具象绘画与抽象绘画并非像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由此及彼,交替更迭,呈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14.
梁慧 《美与时代》2014,(3):158-158
徐累是一个走在时代背后的画家,他现在的作品,融汇了中西方的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的手法,并融入自己的观念,其中包罗了中国传统工笔画中宋画的端庄雅丽、超现实主义的奇思妙想以及庞贝壁画的冷寂,他将这几种绘画风格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徐氏”绘画。在当代艺术的阵营中,他的绘画既不属于传统,放在现代又不合时宜。他用中国最传统的语言、材料,给我们呈现了一种现代感很强的东西。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仍旧可以看出,他现在的作品所呈现出的虚无、记忆、梦幻的风格,与当时85新潮时期的作品也是脱离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绘画的创作包含着题材、形式、语言、技法等多方面的因素,技法的创新是推动绘画创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彩画作为绘画中的一个分支,其技法的创新也值得探索。水彩画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其表现技法众多,除了传统的基本技法外,也包含着在绘画实践中不断探索出的新技法,我们统称为特殊技法。文章将对水彩画的特殊技法进行归纳与介绍,为水彩画的创作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诸多名画中,艺术家通常以绘画中符号语言表达自己情感或观念,各种意蕴以形式的方式表现在绘画作品的细节中。艺术家像一个编码的人留给我们一个个谜团。图像学、符号学、阐释学在这时像一把钥匙,让我们能够解开谜团走进绘画本身所表达的真相。文章主要以名画中的细节与背景处的符号化规律对作品阐释的影响为着手点,通过对若干幅名画的解读进行举例,研究分析作品背景与细节的运用对于表现整个作品的隐藏情感与意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这里我们所涉及讨论的问题是儿童的校外美术教育的问题. 长期以来教育学中把儿童美术的发展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写实期三个阶段.在此我们不能否认其科学性、合理性,但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去分析儿童美术的发展,当我们打破旧的教学观念,就会发现儿童绘画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种情况:游戏性绘画、非游戏性绘画.  相似文献   

18.
两方绘画主要体现光与色,因此光影与色彩的运用在西方绘画中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在鉴赏和评析两方绘画时,光影与色彩也是研究的重点。本文将结合西方绘画的历史来阐述光影与色彩在西方绘画史上的发展和演变,并就此浅析光影与色彩在两方绘画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对艺术(包括绘画)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素质,绘画鉴赏教育正是培养这一素质的最佳途径.鉴赏不是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的再创造.绘画鉴赏的训练方法大体有三种:(一)感性观照法,(二)理性分析法,(三)比较鉴赏法.  相似文献   

20.
谈绘画情感     
绘画佳作总是能让我们流连忘返,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成为经典,是什么能让我们在这种无声的语言中产生出那么多丰富的感受,那么着迷地钻研它,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摹写它,我们发现触动我们感官神经的从来不是画面绚烂的特殊技法,也不是刻画多么精细到位的精湛技巧,而是艺术家在绘画上的情感渗透,我们能在绘画表达上直接感受到的这种五味杂陈的情绪,绘画是情感与情感交流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