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对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想进行了剖析,阐述了后现代美学思潮下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以个性化、多元化为风格的主要理念和以设计的不确定性、人文眼光对待设计和强调符号语义在设计中作用等为主要特点的后现代美学思潮下建筑装饰设计。  相似文献   

2.
孙浩 《美与时代》2015,(4):68-7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都可以应用于现代住宅空间中,现代住宅空间设计,在以功能为上的原则下,可以融入中国传统家具、屏风、门罩、窗棂、书画、纹样等传统中式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住宅空间中式风格应用。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主要运用了折衷主义的手法,将历史装饰符号络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打开了装饰艺术的新篇章。而银行建筑由于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同时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将西方古典装饰元素以多样化的手法运用到银行的建筑形态之中。昆明银行建设不应一味地运用欧洲古典建筑元素,而应更多地借鉴民族建筑,用不同方式加以重组,同时对中国传统钱庄的形态加以提炼,形成自己的风格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住宅景观已成为现代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近年来,受西方设计思想的冲击,国内的居住景观存在着脱离本土文化的现象,为扭转这一趋势,我们需要在传统的本土设计与现代主义设计之间寻找契合点,"新中式"风格的产生就是当今国内景观设计中的一次大胆尝试与创新。通过比较南京九间堂和深圳万科第五园的住宅景观的设计手法,可以分析出"新中式"风格的特点,从而探寻现代人居的中国风尚,展开对于未来住宅景观发展方向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中国的先民们十分重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在时代变迁中,中国的住宅形式也发生了很多改变,在不断的改变与设计中,人们希望在自我的生活空间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利用自然,从而与自然进行最大限度的和谐相融。在传统中式的住宅规划中,庭院的设计在整座建筑群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修饰作用和实用主义。古代先民喜欢在住宅的有限空间内,最大限度地还原自然生态之美。具有中国特色的庭院设计在时代的潮流中,不断变更与交替,形成了带有不同地域文化的中国传统特色庭院。文章在保留传统中式私人庭院的规划与设计特色的同时,努力寻求现代中式私人庭院规划设计的创意点与闪光点,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入解析与再设计,结合目前现代人们的审美趋势,进行艺术化的概括与简练设计,形成具有现代新中式特色的私人庭院设计。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功能需求下,大规模的商业空间、城市广场、居住空间的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现代景观设计空前繁荣。西方现代艺术与传统的中国园林设计手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现代设计与传统元素结合的新中式风格为现代景观设计注入新鲜血液。新中式风格融合了西方现代设计开放的设计理念和丰富的设计手法,汲取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深邃意境和场所精神,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7.
一、茶馆中的新中式家具设计认识 (一)茶馆的理解 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等。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与品位,艺术和生活在这个文化层次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它的空间营造已不仅仅是普通环境装饰那么简单,而是升华为一种特定文化氛围的塑造。现在的茶馆更多地采用后现代手法,把传统的结构形式、传统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茶馆文化重新设计组合以一个全新的标志符号出现。  相似文献   

8.
住宅景观可以说是现代人居环境中的关键性因素,潜移默化地对现代人的生活产生着影响。由于西方设计思想的不断涌入,国内很多小区的住宅景观设计都出现了脱离本土文化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应当在传统中式设计和现代设计思想中寻求新的契合点,自此"新中式"风格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后现代哲学的逻辑起点,阐述了后现代哲学的基本主张和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构建。根据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在哲学上的逻辑悖论,得出结论:后现代主义不可能发起和领导反对科学主义心理学主流地位的科学革命,也不可能将心理学统一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范式;后现代主义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功用是提供最彻底的批判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的主要特征是对传统的反叛,通过拼贴、混搭等多种手法解构经典,消解意义。伊·比耐多认为,1968年后的恐怖电影都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权威文化的抵制,与大众文化的联系。作为后现代主义恐怖片的经典代表作,《惊声尖叫》通过解放银幕恐怖,将人们的注意力从银幕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揭示时代弊病,反思了社会现实,完成了作为"时代之镜"的意义构建。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终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后现代哲学”的界定后现代主义是正在西方流行的纷坛繁杂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氛围,对它可作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如最新版《牛津英语词典》对“后现代”(post-modern)条目的定义:“一种艺术或建筑学思潮或作品,以背离或抛弃被认可的或传统的风格和价值为特征。”广义的理解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除后现代艺术、建筑之外,还包括后工业社会的社会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我们认为,这两种理解都低估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内涵及其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狭义的理解根本否认后现代主义同…  相似文献   

12.
凯姆史考特出版社是艺术与手工艺大师威廉·莫里斯在平面设计领域的最后一次冒险,出版社建立之初就秉承着设计精良印刷艺术品的原则,设计风格有别于维多利亚时代繁复、夸张的装饰风格。在字体设计、插图设计、装帧设计各个细节上精益求精,为后现代图书设计带来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现代书籍面对前所未有的市场化竞争,更应在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上跳脱电脑设计的桎梏,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避免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设计并不只是对现代主义的几何风格、功能主义和技术至上论的反叛,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选择。后现代设计风格所强调的重点就是设计的文化内涵,主张弘扬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注重人性化、风格化,并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展现了一种新的美学精神和设计思维。  相似文献   

14.
阿道夫·路斯反对装饰,指出装饰是原始的、野蛮的行为,是不发达的人类表现。文章对阿道夫·路斯的穆勒住宅进行研究,简单分析住宅历史、设计师的理念,进而从建筑和室内两方面对空间体量设计进行分析,得出路斯的设计原则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装饰,而是更在乎适宜性。  相似文献   

15.
新中式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思想相结合的产物,目前餐饮行业存在着很大的竞争,餐饮店的风格也多种多样,其中新中式风格的餐厅备受人们喜爱,它的产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新中式风格角度出发,分析新中式风格产生的背景,基于空间布局、色彩、造型与材料几方面来分析新中式风格的特点。结合目前餐饮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总结新中式风格的表现方法,谈新中式风格如何在餐饮空间中运用。  相似文献   

16.
陈涛 《美与时代》2004,(2):42-43
后现代主义强调建筑及室内环境设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反对简单化、模式化;讲求文脉,追求人情味;崇尚隐喻与象征手法;大胆运用装饰和色彩,提倡多样化和多元化。其积极的、合理的内涵对当今建筑及室内环境设计仍具有指导意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各种文化矛盾纷纷暴露出来。随着哲学、美学、文学艺术领域的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兴起,设计领域受其影响,也投入到这场变革浪潮中来,它在对现代主义设计原则的反思和批判中,逐渐对其修正和超越,产生了多元的反主流设计思潮,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新思潮。它形…  相似文献   

17.
艾斯特剧院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文章对艾斯特剧院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并通过对艾斯特剧院装饰艺术元素的分析探索出将艾斯特剧院应用于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方式。通过对艾斯特剧院的研究和梳理可以发现,这不管是对于艾斯特剧院的保护创新来说,还是对于新古典主义的应用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中式"设计在房地产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住宅样板间开始尝试"新中式",通过分析当下我国"新中式"住宅样板间设计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以保利东郡项目为例,从空间价值的体现、地域文化的表达、空间意境的塑造等方面对"新中式"住宅样板间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解读,为我国住宅样板间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层建筑物的增加,人与大自然的分离日趋严重.因此,人们更加渴望能在室内欣赏大自然的景象,分享一方绿色.社会对室内植物装饰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为室内植物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室内绿化也就应运而生.室内绿化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室内装修紧密相关,它主要解决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利用植物材料并结合一些装饰手法,美化生活空间,增加室内情趣,为人创造自然、舒适的个性化的工作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低碳经济已经开始在走进人们的生活,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低碳设计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要趋势。论文对低碳住宅设计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分析,从室内设计中使用低碳环保的装修材料,到使用低碳环保、节约健康的环保家具,在室内设计中摆放一些绿植来吸收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甲醛等一系列污染,以及低碳化的装饰设计的整体配色、使用功能、整体风格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