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4 毫秒
1.
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结合了我国汉代绘画和雕刻艺术,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审美风格与社会风情,表现了汉代容纳万物的宏大气魄。汉人贾谊的一段排比文字很能表现汉画像砖的特点———"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入荒"。随着时代推进,现代人快节奏的艺术追求往往忽略了以神构笔的汉画像砖,忽略了线条勾勒中汉朝人的天地宇宙。"在砖石上刻画,把有汉一代的宇宙观、生活观、审美观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学院自1983年秋季开始,举办专题学术讲座,于9月下旬、10月下旬、11月下旬分别邀请常任侠教授、周绍良先生、观空法师莅院讲演。常任侠先生是美术界的老前辈,他以《佛教文学和佛教艺术》、为题,给大家讲述了佛教文学和佛教艺术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对我国古代的佛教艺术作了详尽的介绍。由于佛教及佛经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语言,促进了长篇叙事诗的形成,同时,使六朝小说及唐代传奇的内容更加丰富。佛经的翻译,在命意遣词方面使用了从未有过的新方法,在一定程  相似文献   

3.
汉画像砖在今山东、河南、陕西、云南、贵州等地都有发掘。四川以成都周边出土的东汉中后期实心画像砖数量较多,艺术造诣较高,是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神秘瑰丽的四川汉代社会的活化石,它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画像砖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域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黄莓子 《美与时代》2004,(10):14-15
画像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装饰性墓室建筑构件,史学界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是中国古代为丧礼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等省.因其题材内容的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画像砖、画像石,是真正属于汉代的审美奇观和艺术奇迹,也是中国审美文化史上一支瑰丽夺目的奇葩."[1]  相似文献   

5.
汉代,是我国铸镜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既完成了铸镜装饰工艺由单一向繁复的转化过程,又开启了铜镜与社会意识形态相结合的先河。汉铜镜的纹饰图案形态十分复杂,且做工优异,极具艺术性和装饰性。汉铜镜虽为生活实用品,但它的艺术价值远大于它的使用价值,其千变万化的装饰纹样也展示出汉代人民精湛的工艺水平和广采博纳的艺术成就。汉铜镜广泛地吸收了同一时代的画像砖、石的雕铸技法和汉帛画的绘画语言,其画面构图、审美情趣也达到了亘古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汉画像石、画像砖其画面表现渊源于纯朴自然的汉文化及社会面貌,根据建筑构件石材、砖材表面的体量多变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变的画面表现,体现出了汉画像石、画像砖的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及艺术精神,为今后的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7.
汉画像石、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绘画与雕刻高度结合的艺术珍品,从汉画像石、画像砖的造型特点、构图经营和用线方法上,我们能够感受到汉代艺术那种粗犷豪放、不事细节的雄浑之美,和飞扬流动、优雅浪漫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8.
河南新密打虎亭汉代画像石墓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座重要墓葬遗迹,此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装饰豪华,墓室内主要雕刻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壁画,壁画雕刻精美,内容丰富,对研究我国汉代雕刻艺术、绘画艺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生活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及其铭文等的合称)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早期道教题材的内容十分丰富,保存有很多汉代重要神祇的图像及其名字的铭文,太上老君图像及铭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们收集整理的51幅鸟喙人身图像和灵鸧铭文真切地反映了太上老君在汉代的真形与雅号,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这些以往不太被注意的汉画材料的有效识读,对于补阙纠正汉代信仰世界的原始面貌和早期道教基本形态研究中长期存在魏晋以前太上老君没图像这样的失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克 《中国道教》2009,(6):18-25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碑刻、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上所刻文字等合称汉俩,是汉代民众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的一个象征世界,表达着他们的愿望和期待。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大批道教汉画发掘出土,为我们全面认识原始道教在民间的影响状况和消除研究中的诸多疑问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1.
汉画像石是在祠堂、地下墓室等建筑壁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汉代一种特殊的丧葬艺术。汉画像石题材多样,其中伏羲女娲艺术形象在汉画像石上屡次出现,图像形式丰富,出土地域范围广泛。文章从类型分布、组合方式演变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继而解析"伏羲女娲"形象在汉画像石中广泛出现的原因,以及形象背后隐藏的内涵寓意。  相似文献   

12.
莱辛曾在其著作《拉奥孔》中提出"包孕性顷刻"这一著名的美学论断。这一论断作为评价美的标准,同样适用于汉画像艺术的审美。在汉画像砖图像中,描绘汉代先民狩猎生活的狩猎图,其精湛的构图、精妙的细节刻画最能表现出"包孕性顷刻"的内涵,其原因在于材料与工艺的选用、细节与变化的处理及表情刻画的运用,可见汉代先民已经开始对有限和无限、瞬间与永恒等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南朝帝陵画像砖内容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些埋藏在陵墓中的画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南朝社会的思想意识及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南朝是佛教开始兴盛的年代,很多学者在对南朝帝陵画像砖内容的分析中多从佛教的角度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南朝贵妇出游画像砖1958年出土于河南邓县学庄村的南朝墓葬中。这件画像砖作品以它的历史性和艺术性为我们提供了南北朝时期南朝贵妇生活的习俗和服饰特点,也为我们提供了南朝画像砖艺术的真实范本,感受到南朝绘画艺术对画像砖的影响,为后人研究南朝的文化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5.
何亭 《美与时代》2007,(10):68-69
在"天人相通"、"阴阳五行"思想浸润下,汉代装饰艺术超越了现实的有限,上升到了涵盖宇宙终极的无限高度;不仅在时空上进行拓展,在内涵上也着力充实、丰富.这些艺术形象从古拙浑朴中飞动升腾起来,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从而形成了汉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宋代画像砖比起汉代画像砖其画像内容已经现实得多,到处充满了世俗的色彩,无论题材、表现形式,都失去了汉代的气派,但它更具人性化,更具生活的气息。这样的墓室环境,使逝者如同还在人间一样,而不是升了天或入了地。  相似文献   

17.
古代蝉纹见于新石器时期的玉器、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砖石以及汉魏以后的冠饰中,这些不同时期或写实或变形的蝉纹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早期的图腾崇拜以及先人对不死复生的生命期求,其中掺杂了道家神仙羽化思想、佛教生死轮回信仰、儒家清高自持的道德准则,古代的蝉纹因蝉"不死复生"的特性而被赋予了深刻的生命文化内涵。蝉感清风凉露之金气,善治肝经风热之惊痫癫狂;其声清越,能治音哑;蝉蜕轻虚外达,能透疹外出;其轻虚易脱之象,又可治目翳及妇人产难胞衣不下,其功效体现了医药法象之妙用。  相似文献   

18.
宫廷绘画,是汉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汉代政治生活的一个维度,在艺术观念与艺术风格上体现出鲜明的"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特征。在绘画内容方面,它的主题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也有羽化成仙、帝王个人生活等内容。因此,汉代宫廷绘画在"追古"的同时,还要"表今",促使以儒家为主导的政治道德观从中央流布到民间,进而在民间深深扎根,形成汉代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汉兴以来,儒家思想一直较为活跃,武帝之际,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确立了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在社会各层传播,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汉代服饰的审美取向,形成了汉代服饰审美文化。汉代女性服饰作为汉代服饰体系中的一大分支,其丰富的服饰类型承载了汉代深厚的文化哲理,是研究汉代服饰审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汉代女性服饰审美的形成、标准与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汉代服饰的认识,以汉代女性服饰为研究点,探索汉代女性服饰审美取向产生的原因,并总结出汉代女性服饰的审美标准与特点。  相似文献   

20.
孝堂山石祠室内东、西、北三面墙壁及过梁上皆刻有丰富精美的汉代画像。两千年来石祠未遭到破坏,画像保存完整,是历代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以及美术史学家重视的艺术珍品。金石学家以及考古学家对孝堂山石祠的题记、年代、主人、建筑形制、画像内容、雕刻技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然而在许多问题上还没有达到共识,依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