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是自然界中没有固定形式的物质,在山水画的意境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云与画面中的景物虚实相对,为画面营造空灵缥缈的意境,云的流动性为画面增添了动态的视觉感。中国山水画追求景中有意,以意境取胜,绘画中讲究灵动之气,云在山水造境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北宋时期的"云山鼎立"的山水,南宋时期的"角边山水",元代时期的"一河两岸"的山水,云成为画面中重要的精神内涵。文章从宋元山水画中云的意象分析,研究宋元山水画中云的技法特点,阐述云的气韵生动、空灵简约、游心于"淡"等精神造化,由此总结现代山水画创作中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前提,也是山水画创作的核心。山水画的审美意境是由构图与笔墨这两种基本要素组成的,艺术家在意境表达的同时还要关注创作与鉴赏之间的关系,即要考虑到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审美需要以及审美的积极性,又要在画面中充分展现山水画的意境。  相似文献   

3.
"留白"是中国画中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也是中国画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我们现代的解释是:在书画理论中,是书画作品材料原有的白,也就是不着墨的地方,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就是书画者在对于如何布白和为什么要布白加以深入的思考。"留白"在山水画中具有不凡的审美艺术价值。画家在对画面中物象疏密的安排,为留白创造了条件,使画面有黑白之分,也增强画面的对比度,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明末清初动荡不安的社会情境下,文化碰撞、政权变更带来强烈的民族意识,画坛百花争鸣,各放异彩。龚贤作为明朝遗民画家,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有意或无意地在其山水画作品中流露出来"文人"的情怀。龚贤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思考并研发出一套独特的绘画审美形态,用独特的笔墨形成了前无古人的"黑龚"绘画风格,与当时盛行的绘画思想发生碰撞。正是这种与当时画风相左的画风使得龚贤山水画作品苍润雅致,加之清奇的构图,其整个画面沉浑厚重,别有一番"文人"意趣。  相似文献   

5.
山水画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着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在有限的取景和画纸上展示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在展现其审美追求的同时,也蕴含了画家本人的人生理想。山水画内容主要以山石、川流、树木的自然景观为主。除此之外,为了充实画面、丰富情感、渲染氛围,还会添之以房屋、人物、动物等,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点景人物在山水画中往往被画者赋予了自己当时的强烈情感以及人生追求,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山水画之快意说"为前提,从人的审美需要阐述作者对山水画根源的看法,即"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以及由此而建构的山水画的审美心胸、审美创作等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7.
意境的营造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目标,它诞生于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留白"正起到这样的作用;空白处虽无笔墨,但与画面中的物象相交融,从而完成虚实相生的绘画意蕴,构筑出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意境之美。以中国画"留白"这一特有表现语言在画面意境营造中所起重要作用为契机,展开对意境的生成、"留白"之作用的追溯探源,以及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典留白样式的深入分析,试图为读者解析出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家的艺术创作是如何在借助"留白"之形式完成意境营造的同时,进而达成其"可游可居"的"志道"之愿。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可居"、"可游"的审美特性,决定了将山水的自然属性与人文内涵进行有机统一的创作要求。文章对山水画中的人文元素、漓江流域的历史遗迹和民族风情,以及人文元素在山水画中的表现作了描述和分析,说明了山水画中人文内涵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山水画中,除了以风景为主体元素外,画家还会在画中添加一些小的点景来丰富画面内容,展现主题,表达内心情感。点景人物虽小,但却是山水画中点景的要素之一,起到画龙点睛、渲染气氛的作用,是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之笔。尤其是在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和"北风南下"的转变,点景人物愈来愈多地出现在山水画中,由于理学的兴起,画家所追求精神世界的表达已到达"天人合一"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树是传统山水画中构成画面的重要元素。如果以传统山水画中的树木形象为参照,会发现敦煌壁画中的"花树"造型与传统山水画中树木形象在表现技法以及表现形式方面存在相似性,这种全新认识对敦煌壁画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高峰,在当时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画家个人创作的影响下,南宋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与北宋山水画气势雄浑、规整严谨的风格相比,南宋的山水画更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展现其内在的文化韵味和诗情画意。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主要体现在南宋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构图形式和意境表现上。南宋山水画在笔墨上追求"简",通过"斧劈皴"的手法体现笔墨的苍劲,在构图形式上注重"边角式"构图,在意境的表现上讲求"虚实相生""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12.
山水画论中论及"四时"常与"气"相关联,而先秦哲学中多谈"气",而后又与"象"结合,即为"气象"。本文以"四时"中"秋"之气象为例,着重阐述了山水画论中"秋"之自然形态、画面营造、意境建构等诸多方面,进而总结了山水画秋境萧疏、明净的气象特征。  相似文献   

13.
郝丹 《美与时代》2023,(8):18-20
中国山水画创造了令人向往的幻境,运用有限的笔墨在无尽虚空中打造广袤空间。空白在山水画中起关键作用,与笔墨相衬,营造意境。虚之空白和实之笔墨共同构筑梦幻领域,引发观者遐想。学习和创作山水画时,空白不可或缺,与笔墨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正因为空白源自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方式,留白的功效恰到好处,甚至在没有笔墨的情况下,空白与画面中的形象融为一体,营造了虚实映衬的绘画效果,塑造了独特的中国山水画意境之美。通过对中国画中空白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它在表达意境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追溯了其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典的表现手法,探索艺术家如何借助空白营造意境,实现人们寻求心灵栖息之地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上,米芾、米友仁父子"米点山水"的出现,使文人画上新一台阶,为画史所称道。二米的山水画以"墨戏"的创作手法摒弃绘画的一切功利性,抒写文人"寄心"的人生态度,影响到后世文人画的发展。"米点山水"蕴涵着"质朴兴游天真"的审美和创作思维,独特的"水墨戏"韵味和空间意境的营造无疑成为最能反映中国山水画审美特征,其在山水画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文章通过研究米家父子时代风格与个人风格的关系,探究米家父子对把握山水画创作信息的研究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美术教学中,山水画欣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强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山水画,领略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山水画在色彩、空间、表现手法等方面与西方绘画的不同,让学生领会中国画"天人合一"的美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点景中的"点"有修饰点缀之义,点景人物作为整幅山水画中起到点缀作用的人物,虽占据的篇幅极小,却是画面上至关重要的部分。文章将以明代戴进山水画为例,对其中的点景人物类型及功用进行初步考辨,通过梳理戴进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特征,来认识点景人物在传统山水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宋代山水画审美标准经历了以真为尚;"三远"塑真情;"韵味"天下;"涵泳"内心,"老"境外显四个发展阶段。对景写生以真为尚展现出宋初画家对于真实自然山水的关注。郭熙创造的"三远"法逼真地再现自然山水的同时,将创作者的主体情思也熔铸到山水画作品中,开启了以我观物的美学新境界。随着北宋中期文人集团掌握艺术创作话语权之后,倡导韵味为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受此影响,工拙相伴的山水画创作手法成为新的批评标准。南宋时期通过"涵泳式"的审美方式来酝酿审美情感,提炼审美物象,以苍老、荒率、雄健的笔法刻画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8.
"元四家"作为元代画坛的重要代表,曾在山水画史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与影响,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元人山水画对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元四家"的山水画艺术风格各异,主要是他们艺术探索和审美观念造成的,这也是值得关注与玩味的话题。例如,在"元四家"中,倪瓒的萧散简远与王蒙的繁密厚重形成画风上的鲜明对比。倪瓒作品所刻画的是"疏而不简""简而不漏"的疏体山水;王蒙则描绘出的是"苍茫浑厚""秀润静谧"的密体山水。二人"一简一繁"的绘画艺术效果与他们的创作技法、内心世界、审美追求和人生阅历等密切相关,值得深度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学仲将写生引入对传统山水画的改良中,把大自然的复杂性、丰富性、天然性融入自己的画面,以此来继承"师造化"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以写生为手段与自然景物沟通并以笔墨的形式传达山水画的气韵与意趣,从"目识手记"的写实写生逐渐转变为"目识心记"写意写生,并从中发掘新的图式和笔墨技法。王学仲借鉴西方水彩画中的技法,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元素结合,将爱人民、爱社会、爱民族、爱国家的精神主题隐于其中,创造出适合于新时代的山水画新意镜、新形式。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传统中国画的主要门类,山水画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内涵。隐逸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长盛不衰的一种社会思潮,它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并对包括山水画等文化艺术门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山水画的产生和独立、山水画对逸品的推崇、山水画的审美取向、山水画题材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探究,可以凸显画家对山水画的超功利性的"隐逸"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