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艺术历来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属于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现代文明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艺术作品同日常生活的距离也被不断拉近,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大量艺术作品以商品的形式活跃在市场中,这是传统艺术的变革与发展。对于绘画艺术来说,绘画形式的创新是其能否始终保持长效发展动力的关键要素,也是决定绘画艺术未来走向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文章尝试从西方现代美术史的发展视角,强调绘画形式创新的重要价值,重点聚焦西方现代美术史发展对绘画形式产生的影响,以及绘画形式创新中的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实践—生存论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化的可能性及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认为,从实践—生存论角度对审美和艺术的研究就不再像西方传统美学那样静态地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而是把审美和艺术活动放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去考察。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一种精神性实践活动,是人作为审美活动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所进行的精神性交流活动。它的特点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对象的外物(自然、艺术品)之间在精神上的交流和交融,用中国美学的话说就是物我同一,物我交融。人不是站在对象之外去认识它,也不是从人自己的功利目的出发把对象当作某种获取利益的手段或资源,而是以平等的态度,从对象本身的形式存在和精神实质上去把握对象,与对象发生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正是中国古人看待自然和艺术的观点:自然就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既是自然之子,也是自然之精华(人负有“为天地立心”的任务)。艺术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内外激荡而产生的精神产品。艺术的本质必须跟人生理想获得内在的一致性:它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中国古代的意境说里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因此,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主要有:研究方法论上不是抽象地追问美的本质,而是把审美、艺术活动和人的生命存在以及宇宙自然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传统绘画史学发展到20世纪后,因"西学东渐"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思潮,逐步受到西方艺术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中国美术史学开始形成现代形态,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逐渐具有"国际眼光"。滕固将"艺术风格学"引入中国。方闻针对中国绘画和书法的特殊性,在风格理论基础上,创新提出"视觉形式结构分析"法。而与"艺术风格学"对立的"图像学"方法被巫鸿应用于中国美术史研究。从以上诸人的研究可以一窥20世纪至今,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的图腾文化表现出的美学意义让现代设计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设计师们以一种比较新的形式将图腾进行了表达。在现代设计和传统艺术意味结合上,图腾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地位不可或缺,尤其是在现代家具设计与现代标志设计上被广泛运用,目前已然成为时尚的标签。所以,将家具的设计作为例题,研究分析现代设计受少数的民族图腾纹样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中把"古雅"提出来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使之成为中国美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性概念。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的各种思潮,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美学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后的今天,特别是经过开放后近20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回到中国现代美学的起点,重新审视"古雅"的基本性质,对我们研究和探索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艺术作为我们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一部中国艺术史也就是一部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灵史。对中国艺术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艺术现象的观照中,更应该深入思考该艺术现象背后的艺术精神。本文将中国艺术史中所体现出的艺术精神归结为远古图腾、儒家精神、道家精神、禅宗精神以及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影响的中国现代、后现代艺术精神。这对于我们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思考艺术以及发扬民族传统艺术的同时认清艺术之源与流的关系有一定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物感是客观化的直感力量,它是富有现代表现力的物感冲击力,是对物的感性力量的直接开启。视觉现代性品质的关键在于物感的呈现,既超越了自然形态,又去除了多余装饰,具有现代简约的物感清晰地表现出来,这种现象在以"物"为本质属性的雕塑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现代雕塑家们企图摆脱传统雕塑的束缚,不再表现客观存在的形,而是对雕塑物自身材料、结构、语言进行挖掘,将形体从多余的装饰和复杂的意义中解放出来,以突出雕塑作为"物"的独立价值,而实现这一切的手段就是肌理、形态、空间、线条、色彩、形式等物感诸层次的融合。以布朗库西和克拉格的作品为例,具体阐释西方现代雕塑是如何做到物感诸层次的融合,从而使雕塑物的情感效力得以释放。  相似文献   

8.
剪纸是我国民间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符号,更是现代艺术可以借鉴传承的不竭源泉。公共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更需要学会怎样挖掘剪纸艺术的深刻内涵,并以此发展公共艺术的新形式、新语言,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传承和发扬,并应用到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当中。文章就现实的一些案例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中剪纸艺术形式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创新与融合。从现代我国公共艺术发展概况出发,综合剪纸艺术特点和剪纸艺术结合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案例,总结了我国剪纸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上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曹晖 《哲学研究》2012,(7):121-126
一、视觉形式的发生对视觉形式发生的考察需要以形式的发生理论作为基础。对于形式的发生历史上存在着多种认识,最典型的是康德的先验说。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对形式的认识,都是以康德的这一理论作为逻辑基点展开的。然而对于视觉形式的发生,目前尚无学者做过系统性的研究。艺术和美学史上较清晰地阐释视觉形式发生的当属英国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他的著作《秩序感》中所说的"秩序感",也可以称为"形式感"。书中通过哲学心理学方法对视觉艺术中存在的形式和秩序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贡布里希认为:"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一种‘秩序感’的存在,它表现  相似文献   

10.
任政 《美与时代》2021,(2):88-89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新兴的、由技术进步而带来的艺术现象。而今,这种艺术形式以其多样化的方式及灵活可变的效果在商业活动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在苏州这样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城市中,新媒体艺术正逐步切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这在苏州的各类商业街或者商业中心体现得尤为明显。新媒体作为新的形式,不仅能够创造出时尚的视觉形象,也成为了一种开拓苏州古城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研究当代苏州新媒体艺术在广告中的实际应用,以多元的艺术形式开阔大众视野,在提高传达信息效率、增强感官效果的同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让新媒体广告艺术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在不断创新中持续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1.
从时间维度上考察,后现代主义艺术是继现代主义艺术之后的一种风格和思潮,二者之间的差异更多地表现为理论立场和创作态度的不同。在后现代境遇中,无论是艺术本身还是对艺术的理解都体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和现代意义上的反美学特征。波普艺术、大地艺术和身体艺术等都凸显了这一特征。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工业、大众传媒和商业文化的合谋,驱逐了浪漫主义以来的天才美学范畴和高级现代主义的个体创造性的宏伟概念,艺术不再是传统的美学和艺术哲学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了一种产品,不再坚持艺术作品的自律性边界和艺术与审美的深度诠释,也不再具有深刻的作者意图的表现与对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再现与探索,艺术也不再是一种对意义和真理的追求,在一片嘲弄、质疑、颠覆和解构声中终结着传统的和现代的所有美学体制。  相似文献   

12.
受环境、社会与宗教因素的影响,凉山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艺术具有个性化与民族性,其超高的历史价值与现代价值使之成为我国建筑领域的瑰宝。文章对其进行了研究,探索当地传统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与装饰艺术,希望为现代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艺术设计提供更多灵感,促进其设计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3.
DBAE美术教育理论是艺术教育概念上的变革,属于人文学科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艺术理解力,标志着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是从现代到后现代的一个过渡。现在DBAE理论定义的四种传统艺术学科——美术创作、美术史、美术批评和美学对于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依然大有裨益。在视觉文化驱使的时代,美术学科将视觉艺术作为研究艺术创作者和艺术观赏者之间的媒介,通过DBAE美术教育理论的指导,借助视觉艺术,实现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4.
绘画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绘画艺术中,传统绘画语言能够对我国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加以展现,同时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现代设计是一种艺术化语言形式,在设计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对传统艺术特征深刻挖掘,在绘画艺术中寻找共同点,合理运用绘画语言从而提升现代设计效果,达到更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巫鸿先生在中国佛教美术史学科中有独特的地位和贡献,先生提出的"原境""空间""建筑与图像程序""原创性石窟""绘画语言""超细读""礼仪中的美术"等研究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论,在佛教美术史研究中开时代新风,先生用这些理论、概念和方法论对具体佛教美术史案例的研究成果,属同类研究的范本,在方法论上有学术指导和引领意义。先生对佛教美术史一系列尝试性的研究,涉及的时代广、方向宽、问题杂、属性丰富,观察问题角度之犀利,解决问题手段之独特,得出结论之新颖,可以称之为"游戏神通"式的思考与写作,为佛教美术史的研究树立一个个标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侯赠 《美与时代》2016,(9):60-61
美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其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广泛,其中尤以美术在动画产业中的应用较为突出。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了无数的艺术形式,将传统艺术表现中的诸多元素运用到我国动画设计制作中,不仅丰富了动画的题材,增强了动画的表现力,对形成我国独特的动画艺术风格也有着重要影响。将美术这一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提取再设计,通过动画创作这种新兴艺术形式来进行表现,让传统与现代结合,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创作之路,才能在国内外市场中有较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装饰是与人类史同龄的一种艺术形式,贯穿于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哲学和审美意识.在现代设计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装饰作为一种视觉语言,曾得到过大力推崇,也遭到过强烈抵制.将传统装饰的内涵和文化象征意义与现代意识形态相结合,将其理念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必将产生更具民族特征和文化底蕴的现代设计.  相似文献   

18.
高春妍 《美与时代》2013,(7):103-105
徽州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朝代中,为我们提供了浩瀚的图形资源。在这样一座内容丰富、形式完美、风格多样、技术精湛的艺术宝库中,无论是对对象的概括、抽象,还是对纹饰的组织、构成,都极具现代感。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几何纹图案与器物造型的完美统一,以及从中透露的有机性和情感性,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这给我们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特别是几何形构成中,如何改变设计的冷漠、机械僵硬感以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一、仿生的概念和历史、解构的思想 仿生学是近期发展起来的研究生物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相互联系的一门现代的、新型的边缘学科.时装设计中仿生的应用形式是选择相应的材料和设计手法来模仿生物的某种形态特征,通过对其恰到好处的转形变化和艺术处理,在服装造型与生物形态之间寻求一种内在的、有机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日常的美术史阅读和撰写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熟似无睹"的问题,看似很简单,却并没有做过仔细的推敲。比如,我们经常在其历史年代不确定或含糊不清的时候为某位艺术家或某种艺术现象作出断定给出结论,称其为古代著名艺术家、抑或近现代、近当代、现当代艺术家。然而,若是判断有误,这种混乱的称呼往往会给人留下模棱两可的印象。因此,对历史年代的划分和考究,不光是历史学家乃至文学家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研究美术史、艺术流派、艺术家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