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春电影一直是台湾电影青睐的一个类型,并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质:"清新基调、唯美爱情、文艺气息和热带风情。"21世纪以来的台湾青春电影走亲民路线,更容易扩大受众,从而获取商业价值。它以其"小清新"的特色、温和的儒家文化进军华语影坛。影片同时表现出浓郁的在地性:台湾的秀丽风光和风土人情,让观影者弥之向往。台湾青春电影在走向华语影坛、走向亚洲、走向世界的同时,也让世人认识了台湾、认识了台湾的文化。台湾青春电影在21世纪的复苏经验也给内地的青春电影提供了借鉴与参照。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类型电影,武侠片近年来却陷入了艺术和市场的双重僵局。而王家卫、侯孝贤、路阳、徐皓峰等人在近几年来的作者化的创作尝试,为武侠片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股作者化风潮之下,武侠片在"江湖"的叙事空间、"侠"的情感诉求以及影像风格方面,出现了带有共同性的变奏和流动。  相似文献   

3.
华语电影本身既是全球化与现代性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性与全球化的推手.笔者对华语电影与现代性、华语电影与文化认同以及华语电影中现代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界定与论述.  相似文献   

4.
电影是叙事与造型相结合的艺术。中外电影在叙事与造型方面有较大差距,国外电影比较注重叙事与造型的结合,相对来说造型是重心;而国内电影则要么注重叙事,忽略造型;要么注重造型,而冷落叙事,相对来说,叙事是重心。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电影在叙事与造型相结合方面的良性发展,就要在新技术、教育、观念认知等方面向国际看齐,弥补自身的不足,更好地进行作品创作,才能真正了解叙事与造型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才能使电影成为叙事与造型相结合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施国卿 《美与时代》2007,(3):118-120
后现代语境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变革也带来艺术的变更,电影作为后现代艺术的典型样式也与时进退.而中国当代电影则体现出一种视觉化倾向,通过对视觉冲击的追求来迎合本土及世界.当然,这种迎合本身就是在中国固有的传统审美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6.
《天风》2016,(3)
正西方电影艺术家利用电影艺术语言表现圣经重大事件和思想,总和了文学和历史研究成果及电影制作技术。然而,在当代人看来,圣经叙事虽然自成一体,但是仍然存在某些叙事空白。这些空白为电影艺术家发挥想象、展示艺术表现提供了空间。因此,或为了保持圣经叙事的完整,或为了贴近时代精神和观众审美的需求,或为了展示艺术家对圣经叙事的个性化解读,编剧和导演有时会对圣经文本的叙事加以改写、添加和演绎。  相似文献   

7.
好莱坞是世界电影的中心。随着全球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世界电影的巨头,好莱坞电影产业先进的经营手段为其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可观的利润,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的主要份额。与好莱坞电影相比,华语电影的产业化及电影制作技术的发展程度都显不足。首先,华语电影很少拍摄影片续集;其次,发行公司的发行能力弱;最后,电影类型的选择和完善不理想。除了以上指标之外,还有其他众多因素影响了华语电影的票房收入,诸如导演、演员、成本等。并且在每一个不同时间段,因为技术革新、产业完善等多方面的原因对电影票房产生影响的因素也在时刻变化。华语电影部分有三个变量对总票房收入有着显著意义,它们是观众评价、国际合作以及贺岁档,这三个变量均与总票房收入正相关。只有持续关注电影市场上各个因素的表现,才能实现华语电影票房的创收,从而帮助我们建立符合华语电影市场的票房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绪论 宁浩的电影创作已经成为华语电影圈重要的文化现象,像宁浩这样善于经营故事、又能在叙述语境中暗含主流文化价值倾向的导演并不多.在中国电影产业化时代(或即将要迈入产业化时代)的制片环境下,宁浩电影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以游刃有余的叙事技巧开掘了题材富于观赏性的故事,以喜剧演员风格化的表演和流畅的影像风格,凸显了导演驾驭商业电影题材的能力;同时,在保持观赏性的基础上突出艺术品味.而来自台湾的魏德圣,因《海角七号》一夜间为观众所知的从影经历与宁浩有点相似.但很显然,魏德圣的电影创作之路比宁浩要艰难多了,尽管目前执导的两部长片中还不足以形成稳定的风格,但其骨子里的诗性情怀使他的电影带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诗性品格.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代美国最富盛名的导演之一,昆汀·塔伦蒂诺以为数不多但风格鲜明的影片在当代影坛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尤其是其影片中展现出了强烈的后现代风格。其影片摒弃了传统电影叙事的深度思考,对现实的审视和观照似乎并不在他的思索范围内,他就是为了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为娱乐而娱乐,为电影而电影。他影片中反常的情节结构、漫画式的叙事基调、黑色幽默式的暴力美学等都呈现出了反对权威、反对经典、反对精英主义等一系列特征,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所蕴含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电影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并且一般来说是群体作品,灯光、剪辑、道具、摄影、服装每个艺术家各司其职,最后产生电影这门综合艺术。因此电影就如音乐一般,本身就具有复调的可能性。《飞屋环游记》就是如此,它是一种立体化的表达,具有复调性的特点,并且它的复调包含主题、叙事方式、对话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正>电影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艺术形式,它不同于戏剧的直观,而是将内容通过银幕整合呈现:其中包含的不单是剧情的贯穿,更融合了画面与音响等极强的美学因素;电影中的表现艺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电影的感官体验。《卧虎藏龙》作为荣获奥斯卡等多项奖项的华语电影,今日回望,依旧是不可多得的经典。配乐是谭盾专为大提琴所作,联合著名音乐家马友友奏出浓郁中国武侠之韵。而在观影过程中,为何我们的情绪情感会随剧情变化起伏,具有非视觉性、非语义性的音乐又如何在电影中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此时联觉的心理机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跨界成为一种潮流,在资本运作的助力之下,跨界导演已然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新兴势力和重要现象。跨界导演的成功崛起,打破了电影导演封闭的"小圈群体",加剧了中国导演的代际消亡和华语电影的合流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从成龙的职业生涯来看,他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其一是在香港本土的两个十年;其二是在本土大火后打入好莱坞国际市场;其三是在内地电影产业改革之后,成龙回归华语影坛,逐渐向大陆主流意识形态靠拢。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梳理和分析,探析成龙采取何种文化姿态在跨区域的过程中获得身份认同,能够管窥其背后香港电影文化身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文艺的叙事伦理,不是传统的伦理学,也不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观.但文艺的叙事无疑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所以,重视电影等艺术的叙事伦理建构,在当下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当电影制作者把叙事伦理作为电影创造的一个自律性追求的时候,对于现实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的建构将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电影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电影的服装造型设计与服饰色彩运用同样承担着表意功能,可以起到人物性格塑造、电影情节叙事、文化内涵隐喻、电影风格催化等作用,从而向观众呈现出更高的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通过解读2017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血观音》中棠家母女三人的服饰与色彩密码,更深入地理解三位女性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挖掘影片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原理 《美与时代》2006,(7):22-25
后现代电影并非一个电影类型,而是一种世界观,它具有“反叙事”的叙事结构,具有调侃性和解构性,暴力和性是其主要元素之一。电影的后现代话语自其产生即已融会于当代电影新主流话语庞大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艺的“道统”观念是民族传统文化结构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文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电影这种艺术形态尽管是舶来品,一经传到中国,使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消解而使之中国化。电影通过迎合传统的艺术观念,继承了功能目的论的艺术理论观,从文以载道的艺术观念出发来把握电影作品和电影创作方法,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风格。一代代电影人所追求的,不是改良社会,唤起民众,挽救危亡,就是关注民族生存,思考人类命运这类极为崇高的人生目的。注重认识功能和教化功能的载道传统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了轰轰烈烈的张扬。中国电影始终在传统艺术理论的关怀下,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叙事智慧。  相似文献   

18.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一部好的电影不仅需要好故事的支撑,更需要讲述故事的环境来带领观众进入情境。而电影中的场景是重中之重。《妖猫传》叙事场景的建构,借鉴了中国文人画的意境表达,借助场景的还原与灯光的帮助,让《妖猫传》成了一幅徐徐展开的大唐盛景画卷,向世人展示着,此刻的长安城就是盛唐光景的标志,一个时代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9.
作为电影艺术家,郑君里的电影艺术是伴随着战争的开始而开始的,战争生活的经历以及对人民困难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使他自觉地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其经典影片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聂耳》中,郑君里塑造了革命英雄、革命中的堕落者以及底层小市民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从艺术特点来看,其电影多采取戏剧性的叙事结构,在细节之处显真实,一些作品还具有讽刺艺术和喜剧精神。这些体现了郑君里影片中的现实主义特质。  相似文献   

20.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大行其道的今天,微电影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微电影不是简单的DV作品,它也不同于商业化的广告与音乐电视(MV),可以说,微电影开创了一种网络影视叙事的新模式。尽管微电影在当前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但是依然有自身的一些缺陷。时间的限制使它不可能在电影院的院线生存。微电影的这种艺术形式注定了要与广告联姻,但是假如整部电影都成为广告的附庸,那么微电影也将失去思考的力量与社会关注的价值。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微电影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投入到新媒体的竞争之中。但更重要的是,它还需要广大电影工作者与电影理论家的指导,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