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文学著作,其中的人物传记不仅继承了《左传》优良的叙事传统,开启了后代以人物为中心,“以类相从”的写人文学的不二法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史记》这一叙事写人的创作传统。本文试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史记》的人物传记在叙事结构方面对《水浒传》中为英雄立传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及时雨"宋江是《水浒传》中梁山泊108位英雄的首领,对他的评价问题是对《水浒传》评价的重中之重。若否定了宋江,自然也就是对《水浒传》的否定,当然也是对作者施耐庵的否定。其实,《水浒传》不是宣扬忠义的,它是在于指出"为忠义而招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然是死路一条。"宋江主张招安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要在招安之后去"边庭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为国家"干大事业"。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是文殊道场、著名佛教圣地,《水浒传》是著名的反映农民起义的历史长篇小说。但二者却结下了相得益彰的殊胜因果:五台山不仅解决了作品的某些情节问题,丰富了人物形像,突出了作品主题思想,而且反映了农民起义胜利后不知何去何从的困惑和探索。这正是作品现实主义的光辉所在。而《水浒传》不仅写出了五台山佛教的状况,而且反映了五台山在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水浒传》是五台山历史上传播范围广、影响时间长、没有分文投入却有巨大收获的最好名片之一。  相似文献   

4.
关于《水浒传》中所描写的招安问题,是研究《水浒传》的核心问题.因为招安问题是《水浒传》的中心情节,若没有招安这个中心情节,也就没有了《水浒传》.所以研究《水浒传》就必须研究招安问题;若否定招安问题,就是对《水浒传》的否定,也是对作者施耐庵的否定.若是这样,《水浒传》不就成了反面教材,哪里还能有在文学史上璀灿夺目的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相似文献   

5.
王微的《叙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山水画论,文章内容是王微对颜光禄大夫的来信中"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的观点进行辩护为起因的论述,由此阐述了绘画的独特价值,并将山水画与地形图区别开来,为山水画独立成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将绘画与书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王微在《叙画》中的主要美学观点是"借物写心",他在文中说到"灵而动变者,心也""明神将之",都是在强调主观感受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试从"心"字着眼,探索《叙画》中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人惟有从心灵出发,认识自身,才可能更好地认识外界。以作者自身系列都市人物题材创作《市井人生》的绘画实践为思考契机,从心灵造型的视角,追溯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内在关系,展开创作者关于个体心性与风格面貌、题材内容与形式选择等诸多问题的深入考察,进一步明确出"从心者上,从眼者为下"、法由心造、艺自心成、心灵乃造型之纲的总原则。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稷下黄老学中较早的作品《黄帝四经》中的"心"观念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一观念在"四经"文本中的意义与定位,并尝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四经"中对于围绕"心"观念所展开的修养工夫的理解,最终揭示出《黄帝四经》中对于"心"的理解,不但在道家谱系内部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对于后来的儒家相应思想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心术》乃《管子》著作中的一部分;《心度》是《韩非子》中的一篇。比较管子《心术》与韩非子《心度》思想,两者的相同点是:都强调获得"民心"的重要性,都以治国为宗旨。其思想的不同点是:《心术》与《心度》对"圣人"理解不同、《心术》与《心度》对"心""性"诠释的不同、《心术》侧重"德"而《心度》侧重刑。通过比较发现《管子·心术》以"静"治心的研究之精湛,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当代具有现实意义;《韩非子·心度》以"法"约束"心","刑胜,治之首也"的理念,在当今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纸上繁花     
正夜读《闲情偶寄》,最爱《种植部》,以至于睡梦中也开出漫天的缤纷锦绣。作者李渔,一个在当时写了许多重要戏剧作品的文人,一个为买水仙花典当了家中首饰的文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李渔说:草木种类繁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木本、藤本、草本是也。"木本高大繁  相似文献   

10.
心论与命论是《心是谓中》的两大主题,但以心论为主,命论是心论统摄下的命论。作者强调身心关系、君民关系中"心"对"四相"、"君"对"民"予以统帅、主宰的重要性,可能暗含有五行意识。《心是谓中》既突出心君同构又强调认知功能的心论可能对《荀子》、马王堆帛书《五行》产生了影响,但《心是谓中》的心论并不具备伦理指向,又有强烈的现实政治关怀,因此可能也影响了后世突出君权的黄老道家与法家。《心是谓中》提出每个人都不能把命运完全交给鬼神与天,人也可以操纵自己的死生,这种改变命运的思想倾向与《命训》较为相近,并影响到《荀子》。此文的撰作时代有可能在战国前期到战国中期之间。作为一种没有特定学派倾向的政治思想,《心是谓中》对于促进战国中晚期君权的隆升、对于促进个人身心的解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包兆会 《天风》2016,(10):47-48
正苏雪林(1897-1999),安徽省太平人(今黄山市黄山区),楚辞研究专家、文艺评论家、著名天主教作家;在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上为基督宗教贡献颇丰。她是楚辞研究专家,写有《屈赋新探》:也是文艺评论家,著有《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也是著名天主教作家,曾被阿英称为"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著有小说集《棘心》、《天马集》,散文集《绿天》、《屠龙集》等,各类作品  相似文献   

12.
正用带有本土文化特点的音乐来赞美神,一定会引起更多的共鸣。一、"本土诗歌"例举说起中国的本土诗歌,首先要提到马革顺教授,他为中国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基督教的圣诗推进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虽然他历经沧桑,但一颗爱国爱教的心始终在他里面跳动。他写的《受膏者》乐章受到教内外的一致好评。陈泽民和沈明燧合作的《荣神益人歌》有中国的风格和旋律,大家唱起来琅琅上口。汪维藩与史奇珪合作写  相似文献   

13.
《心印妙经》全名叫《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收在明版《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盈字号。因此,估计最晚是元以前的作品。玉皇是我们道教中至高无上的神,《心印妙经》是我们道士早晚必修的功课,是一直在念的。这部经就是讲如何修道,你只要照它的要求去做,对身体就大有益处。道教在传统上,对经的次序排列是:第一是《玉皇心印妙经》,第二是《阴符经》,第三是《道德经》,  相似文献   

14.
纵观艺术史,许多艺术大师都有成熟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北宋郭熙的"三远"法,意大利达芬奇"镜子"说,英国雷诺兹的"中心形式"说。在三大油画中《宫娥》的作者委拉斯贵支也不例外,他带给观者的是"视线观"的神秘皇室故事。文章试图通过十七世纪的宫廷画家委拉斯贵支的著名油画作品《宫娥》来阐述作品里的巧妙构图和特殊故事性,旨在表达一定的美学思想和潜在的社会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米芾,其书风融晋代书风的"萧散简远"与唐代书风的"沉着厚重"于一身,影响深远。米芾一生所书作品颇多,就他的行书作品而言,较为著名的有《苕溪诗帖》《蜀素帖》《研山铭》《多景楼帖》等。其中《研山铭》是米芾大字行书作品的代表作,米芾"入古出新"的书法审美观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另外,米芾将古人的优秀之处集于一身,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状态,为其今后的书法成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牛璐 《美与时代》2023,(3):66-68
明末画家陈洪绶的人物画以“高古奇骇”著称,在中国绘画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人物画风格独树一帜。他参与绘制的木版画《水浒叶子》以《水浒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为蓝本,在与刻工的合作下塑造出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后世研究陈氏人物画艺术特征的典型作品。从人物造型特点、平面装饰意趣、线条笔墨、文人画因素、形神观五个方面分析论述了陈洪绶人物画创作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成语"身怀六甲"包含着极为丰富的道教文化意蕴,表现出道教融汇中外文明的开放文化精神,却为人们日用而不知。身怀六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指称女子怀孕的成语。这个成语频繁地出现在明清以来的杂剧小说中,如《东周列国志》、《镜花缘》等等,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成为市井的俗语。从字面上看,"六甲"似应是胎儿的代称,可为什么以"六甲"指代胎儿,人们却不甚明了。  相似文献   

18.
针对"谁是佛"的问题,《坛经》提出了"自心是佛"的观点。《坛经》认为,"自心"之"心"首先是自然、清净、自由、广大之心,它非恶非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人为,它就是佛心,也就是人的本心。但同时这颗心作为易受世尘遮蔽之心,又产生了贪欲及其它,这就是迷心,它遮蔽了佛心,所以"自心"还表现为由迷心到佛心的"悟"的过程。这样理解的"自心是佛"是对佛的真相的完整揭示,并因此而超越了禅宗里其他禅师对"谁是佛"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不二"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维摩诘经》与《坛经》都非常全面地贯彻了"不二"思想。《坛经》"自心与净土不二"的净土观、"空有不住"的修行观念、"不拘形式与处所"之禅修观,都受到了《维摩诘经》的影响。同时,《坛经》"定慧不二"的修行思想及"无修之修"的修行方法,又进一步发展了《维摩诘经》的"不二"修行观。另外,《坛经》"以心为本"的本体论,会通般若性空之学,与《维摩诘经》的"以空为本"亦有相通之处。总之,《坛经》受到了《维摩诘经》"不二"思想的影响,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不二"思想。  相似文献   

20.
求那跋陀罗所译《楞伽经》专以"一切佛语心"为其品名,意在以"心"立经所宗。素传达摩以此四卷《楞伽经》传法,亦属以此"心"播宗。及至后世法裔慧能转依《金刚般若经》为其宗经,禅宗"心要"稍有"变化"。考及《楞伽经》所说"心"义,实摄两端,以梵语词观之,即作h?daya与citta。由此二者不同,亦可见作为后期大乘经典的《楞伽经》融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