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佛教写经与日本书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鑫 《佛教文化》2009,(6):82-88
佛教传入中国,大量佛教经典的汉译也同时开始。汉文佛教写经成为普遍现象。随着佛教的东传,汉文佛教写经也流入日本,于是日本便开始了写经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文佛教写经实际上启蒙了日本书道艺术。隋唐时期中日两国学者、僧人的频繁渡海,传法求学与佛教书法及碑帖名迹的大量东渡,缔造了以“三笔”为代表的第一代日本书法家,标志着日本书道艺术的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2.
永井一正是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多变的风格是其不断钻研设计的成果,不变的是其一直对于自然的敬畏与生命的尊崇。从日本文化背景与日本设计总特征入手,以几何抽象、禅意空寂以及自然生命三个主题为依托,结合实际案例解析永井一正的设计理念,分析永井一正的海报设计作品,对比永井一正海报设计的主题与创意,学习其优点,为中国本土平面设计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这样,中国平面设计会更具文化多元性,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全球化的现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跨界结合、渗透已经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同时也是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中国传统书法是中国民族独有的艺术门类,代表了古老的中华文明,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海报设计,是在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上制作出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用于宣传的艺术设计,在传统与现代艺术不断碰撞的今天,文章将中国传统书法与海报设计进行融合,以个别案例说明两者之间的对比和分析,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联以及书法在海报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4.
平面设计中注入民族文化要素,不仅有利于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探索和发掘,而且也为设计者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提供了思路。譬如:书法艺术元素运用于平面设计中,从而增加了设计作品的民族色彩。总之,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平面设计,能够提升中国平面设计的整体水平,形成中国的平面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5.
正刘锁祥是知名的书法教育家和书法家,擅诗、书、画,其书法成就最为显著。诸体皆能,行书尤佳,受到书道同行的广泛认可和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众所周知,由于行书的适用性和兼通性,以及其书写的流便性等优势,造就了行书比其他书体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文化需求,但同时客观上也对书写者(书法家)在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习练易,出彩难,出名更难。譬如,善帖学者,少了些金石气;善碑学者,又少了些  相似文献   

6.
秦方方 《美与时代》2006,(10):69-71
平面设计对博大精深的传统书法之借鉴,顺应了各艺术门类之相互融合、交汇的现代趋势。传统书法在字体、笔墨、章法构成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创作经验和原则堪称平面设计可资利用的丰富资源,对传统书法的借鉴将为平面设计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带来更多姿多彩的风格面貌。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书法艺术在当今已被广泛应用。书法艺术传达的是沉稳内敛和艺术的内涵,被人们广泛接受。主要从书法素材挑选的角度和室内环境设计入手两个角度,对书法元素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方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自殷商起,书法承载着中国三千七百年的文明并不遗余力地记录和呈现着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然而,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作为国粹的书法,也出现了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的多种复杂冲突。加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广泛普及,书法愈来愈趋于边缘化,书法教育的实施为了避让应试教育的"高速列车"而慢下了脚步。书法文化的传承以教育作为重要途径,但由于对书法教育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由此书法教育相对其他教育显得薄弱许多。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书法教育的质量亟需提高。而书法启蒙教育在书法教育中则极为关键。以"永字八法"教学为例,在书法教学中通过讲演结合实践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再结合实践成果最终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审美在日本平面设计中的体现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筱莹 《美与时代》2003,(12):59-60
日本平面设计以民族审美为中心,以民族文化为内涵,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的传统审美精神,也得到了国际设计界的认同。日本的经验启示我们,中国设计界也应树立民族自信心,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统中探索个性化的设计形式与设计语言。  相似文献   

10.
书法艺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以及美学追求,体现出华人的聪明才智。从书法的审美特征、书法与平面设计的内在联系及相同之处、书法在平面设计中的优势及其运用等四个方面探讨平面设计中对书法的运用,将给平面设计带来新的活力,能使平面设计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及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推广和普及,民俗艺术在多个领域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平面设计中运用民俗艺术不但可以使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得到提升,设计人员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艺术、更加全面地掌握民俗艺术、更加深入地研究民俗艺术。在平面设计中应用民俗艺术符号可以促进抽象造型的发展,可以在平面设计中构建民俗艺术符号模型,还可以把民俗艺术符号与平面设计结构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的书法是世界上惟一被称为艺术的文字书写。它以其特有的造型方式和表现力被世界誉为东方艺术的精髓。书法是关于汉字的书写研究,它本身就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点,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而平面设计又是一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又称为视觉传达设计。其中包括字体设计、标志设计、插图设计、编排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领域。书法艺术在平面艺术中的应用是不可小觑的,书法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充当了一种语言符号,它以精炼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匾额文化作为一个集多种文化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态,它博古通今、涉猎广泛,涵盖着书法、雕刻、建筑以及装饰等多领域的文化知识和传统技艺,而在这些领域中与其关系最为紧密的非书法莫属了。榜书以博大厚重的字体形态在书法诸体之中崭露头角,担负着题署之效用。故此,榜书便成为在匾额上呈现的惯用书体形式,也是古往今来的俗成之约。自然而然,榜书与匾额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就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   

14.
绚烂多彩的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特有现象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而在其众多留名史册的书法大家中,有一个群体尤为引人关注且被人称道,它就是贵为九五之尊的帝王书法家。这一群体其数量之多、延续之久,参与书法活动程度之深、影响之大,实为世界文明史所罕见。探讨中国帝王与书法的关系,对于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某些特点有所禆益。  相似文献   

15.
现代书法作为新兴的书法艺术形式,在30年间引起了非常多的争议,也带来了书法艺术创作的新天地。而近年来现代书法的发展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也显现出疲态。现代书法需要新的血液和空间。在对现代书法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我们愈发能够注意到这些问题。同时,在现代平面设计领域里,一些设计人和作品引发了一种假设,一种在现代书法和现代平面设计关系上的假设。两者的联系即使不是全面性的,但都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元6世纪,佛教由中国大陆传入日本,这在日本文化史上是一件大事。这不仅为日本的传统文化输入了新的内容与营养,使其变得丰富多采起来,同时也推动着日本社会进入一个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摄中不断发展的新时期。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必然会有一个分辨。选择、淘汰、消化的过程,而作为接受主体的日本文化所固有的传统以及当时社会发展需要所发挥的制约作用,则决定了对中国佛教进行选择与消化的取向。正是这一点,规定了日本佛教既与中国佛教同宗同源,但又不是中国佛教照相式的翻版,而是经过日本文化改造的变形物。表现在僧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发展至今,以汉字为载体、以线条和字体结构为表现媒介来有效传达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的传统书法表现形式,被冠之以"丑书"的当代书法形式所冲击,引发了一场关于书法的争论。"丑书"之争,正是这种传统审美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审读中国5000年历史的文化长卷,诠释万里黄河具有的“文化主体”意义,深刻而具体地影响了包括汉字和书法艺术在内的诸多艺术门类发生与发展的全部过程。旨在重新认识“黄河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国书法的生成为个案,辨析了黄河文化与中国书法的三要素汉字、审美趣味与书写者之间复杂而密切的关系,揭示“书法文化史”与“黄河水利史”互为表里历史演绎的内涵本质。  相似文献   

19.
首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当代书法,就因对"碑"与"帖"的不同认识而大致呈现出三类趋势;其次,在国外文化影响下,依然存在日本前卫派与西方现代派的双重影响。通过对上述现状的阐释,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书法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看到当代书法在发展中的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书法从书斋走进公共空间,早已不再是少数文人聚集雅会的赏玩之物,书法艺术从小众群体正逐渐大众化,贴近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趋向于平民化、生活化。现代化的平面设计作品以中国书法艺术元素所传达的东方意念展现了现代平面设计的民族性以及中国设计话语权的表达,中国书法艺术元素中意蕴美是设计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设计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某种风骨、渗透出来的某些情感、某种主旨都构成现代平面设计的意蕴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