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辩如孟、庄,其实都处于不辩与不得不辩的张力之中:"不辩"的观念来自于学术渊源与自身思想对言辩本身的警惕和省察,而"不得不辩"的行动则是对战国时期风行的公共论辩的现实回应。欲理解孟子与庄子言辩观念的内在张力,有必要先考察孔子与老子围绕"言"与"名"的言辩观念以及好恶情感的介入。孟子与庄子分别绍继孔子与老子的思考,进而透过"言""心""气"诸概念从语言、心性、气论、情感各层面反思辩论本身,并检讨言论观点的产生与接受机制,由此促使孟、庄在不辩与不得不辩的张力之中采取了迥然不同的辩论姿态。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批评”这一学科形成并得到极大发展的 2 0世纪 ,对孔子文艺思想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研究历史的阶段、几个重要的具体问题、整体评价及中西比较三大部分对近百年来的孔子文艺思想研究作了全面的回顾 ,试图说明 ,对孔子文艺思想研究的状况及其评价 ,堪称 2 0世纪政治、文化、学术思潮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3.
姜勇 《孔子研究》2019,(1):39-46
传世的、可信的孔子遗说,并不限于《论语》一书。相反,《论语》只是孔门后学纂集孔子言论学说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该书只是为了收罗弟子所记的日常生活中孔子的言论而编成的,它排除了孔子的典籍讲授课堂的内容。在《论语》之外,存在着记录孔子专门的经典说解文本。上博简《孔子诗论》和《孔丛子·记义》中的孔子论《诗》,就是孔子诗学课堂和遗说存在的明证。那种以为孔子学说以《论语》最可信据的主张,恰好受了该书"编纂界限"的误导。  相似文献   

4.
《论语》之"论"指的是纂集的条理性,但也许兼有言论本身富含条理、哲思的意味。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逻辑内涵。从概念方面来看,孔子十分重视概念的名实关系,注重揭示概念内涵,明确概念外延。其所使用的大量概念,相互之间存在着种种复杂关系。对《论语》中的概念问题加以辨析考论,有助于准确理解孔子思想,也可为逻辑研究与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在孔子的观念重塑下,殷周以降盛行的"德"思想已从统治者用以自我解释的政治工具转变为儒者群体对公共秩序的伦理规设。透过观念新意义的发掘,可探寻到其间蕴含的言论立场的改变与价值诉求的变化。孔子言论中的"德"主要表现出三种向度的诉求,分别是针对统治阶层的德政规劝、面向普通民众的德教期待以及儒者群体的德性自觉,而这三种向度之间又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一并体现了"道德第三方"对天下秩序的普遍关切。思想言论的第三方立场及其引发的价值诉求的多元化,是我们探讨孔子学说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受康有为的影响,梁启超早年以易学为"魂学""天人相与之学",笼统地认为《易传》为孔子所作,其思想是孔子人生与社会理想的终极归宿。1918年后的梁启超,对孔子与《易传》的关系作了逐步深入的分析,最后认为《系辞》而下为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间的孔门后学(思孟一系)所作,皆与孔子无直接关系,目前可以相信的只有《彖传》《象传》为孔子作。结合柏格森、罗素等西方哲学家的思想观念,梁启超对《易传》哲学作了初步探索,他以"流动哲学""数理哲学""自然法""归纳法""因果律"等现代学术范式来诠释易学哲学,确有其精妙之处。他对《易传》"神无方而易无体""乾元统天""继善成性"等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意义作了高度评价。梁启超是近现代易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他对冯友兰、熊十力等人的易学观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实用主义者,罗蒂力图把实用主义与欧洲大陆的后现代哲学思潮结合起来,批驳传统的"系统哲学""镜式哲学"以及后来的"分析哲学",提倡"后哲学文化",这对鲍曼的音乐哲学和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鲍曼是加拿大布兰顿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是活跃在当今国际音乐界及音乐教育领域的教育家和音乐哲学家。鲍曼的音乐哲学和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新实用主义倾向,并与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现行人教版小学生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里边有一篇课文叫做《孔子拜师》,其中描述老子知道孔子要来,还在路上等孔子,又被孔子认出,双方都十分客气等等,与史籍所载出入很大。其根源或在于人们对于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的误解。老子其人为周守藏史,孔子曾向老子求教而被老子批评,但孔子不以为忤,反而称赞老子如龙一样。《老子》其书版本多、出土次数多、各种翻译多,所遭受的误解也多。对《老子》思想常见的误解有消极、反对进步、反对竞争等等。老子的思想是"道""德"并重,"生""成"并举,而"玄德"则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保慈""贵柔""无为""无事",都是对统治者而言,如果统治者的言传身教都符合无为的要求,老百姓就会自动受到感化,自觉端正行为,生活也就会非常安定。其现代意义就在于为人们反思和超越"现代"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对于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怎样立志起信,孔子尤重"志于道""道前定"。"我欲仁,斯仁至矣",人有"守死善道"之心,才有"行笃敬"的踏实努力。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追求"学行天下",一生为"求道"努力。这在孔子弟子后学传述孔子学说,编辑《论语》时体现。《论语》体现的孔子之学、孔子的追求、孔子对待"人不知"的态度,都与孔子的人生主题相呼应。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一生重"行",说"行有余力,然后学文"。"行"即践履、实践,但也包含了行走、行路、游历等几层意思。"行",无论是践履、实践,还是行走、游历,都须有乐相伴。无乐的行,是"行行重行行"的沉重之行;有乐的行,是如行山阴道上美景多至目不暇接的轻松愉快之游。孔子的"乐山""乐水""乐学"之游,浸润在乐之中,是真正的乐行、乐游。这是孔子的真实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1.
"克己复礼"并非孔子的首创,但他常以此阐发其"仁"的学说,可以说孔子的"礼"就是使天下仁义,它本质上是一种"仁"的存在。同样是讲礼,荀子与孔子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不同。孔子言语中的礼、法概念是疏离的,而礼、仁概念是切近的。荀子固然也有一些重视礼的言论,但他对法同样津津乐道。荀子主张"隆礼重法",甚至有时候援礼入法,有时候更是抛开礼专讲法。韩非排斥"仁",剥离"礼"的外壳而阐扬其"法、术、势"理论,主张"一行其法",建构起了比较完备的法治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孔子和孟子的"乐"理念的各自特点及其异同之处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评价。作者认为,孔子的"乐"理念具有明显的泛伦理化倾向。他所关注和注重的,乃是"乐"的社会教化、社会整合的伦理调节功能。孔子视"礼""仁"为"乐"之魂魄,视"至善"为"乐"之归宿和极致。"乐"的艺术审美特质被淡化和边缘化。孟子对孔子"乐"理念的最大修正,在于他将其"民本"的政治诉求贯彻于其"乐"理念之中,诉诸"与民同乐"的政治氛围,从而将"乐"理念平等化、平民化、感性化,扬弃了孔子对"乐"的种种宗法等级束缚,破除了对"乐"的雅俗之别的偏见,从而使"乐"理念向其平等的、感性的审美氛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孔子泛伦理化的"乐"理念相比较,孟子的"乐"理念则具有泛政治化的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13.
历代学者多用"获麟绝笔""获麟乃书"指向"西狩获麟"及《春秋》文本的结束,指出孔子书写《春秋》与"麟"的关系。《春秋穀梁传》未曾出现关于"绝笔""始书"等有关书写的词汇,但范宁以降的《穀梁》家多以"文成麟至"诠释《穀梁》"西狩获麟"义,然而这种诠释并不能从《穀梁》传文体系中获得依据。就传文而言,其要点在于诠释"麟"而不是"获麟",其目的在于论证"麟"之于"中国"的意义,用"不使麟不恒有于中国"诠释"麟"之于"中国"的象征与永恒。传文虽然没有提及孔子及其书写,但从《穀梁》的诠释中,仍可以看出孔子撰写《春秋》之所以在"西狩获麟"搁笔,饱含孔子对中国文化与未来的期许与守望。  相似文献   

14.
臧宏 《孔子研究》2019,(1):12-19
孔子的君子观念,主要可从四个方面入手加以考察和把握:一是通过对"君子"与"学""道""命"(天命)相连的辨析,可知"君子"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如孔子那样立志于学天道、知天命的人。二是通过对"君子"与"仁""义""礼""智"相连的辨析,可知"君子"是达"天德"的人,即"己心"与落入具体事物中的"天心"(仁义礼智)合一的人。三是通过对"君子"与"小人"对比起来的辨析,可知他们之间的区别不但表现为道德上的善与恶和社会地位上的高与低,更表现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的迥然不同,只有那种进行整体思维而又处在永恒觉悟过程中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四是通过对"君子"与"儒"相连的辨析,可知"君子儒"就是具有大思维、大觉悟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被"分别识"和各种妄念牵着鼻子走,才能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人生一壶水     
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带弟子们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把形状古怪的酒壶。孔子便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答:"是君子放在座位上用来警惕自己的酒壶。""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转头对弟子们说道:"快去  相似文献   

16.
作为孔门的哲学方法,正名具有校定语义与效法类推的逻辑功能。胡适将正名的两种功能渗透于以"易""象""辞"为基本观念的孔子易学建构中:(一)生生变化之"易"包含由简至繁的发展秩序,为易学中的效法、类推提供逻辑基础;(二)效法自然之"象"的卦爻"象",是圣人效法、类推从而创造种种器物制度、伦理道德的根据;(三)揭示卦爻象吉凶善恶以指引人类行动的"辞",作为逻辑判断命题,其效用的发挥有赖于语义的校定。然而,胡适以正名方法进行的逻辑建构并不局限于易学,他进一步将易学推扩到人生与政治领域,使孔子的人生哲学与政治哲学成为其易学的延伸。最终,孔子哲学成为囊括自然、人生、政治诸领域的广义的易学哲学。  相似文献   

17.
由上博简《诗说》的体例论其定名与作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博简《诗说》中出现的六次“孔子日”以及以“曷”字形式出现的孔子言论,实际上都是《诗说》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论来支持自己的《诗》学观点。由这一体例可以肯定,《诗说》的作者不是孔子;而应该是孔子的门徒或再传弟子。据有关材料判断,这个门徒最有可能是子夏。因此,《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所定名的《孔子诗论》,若更名为《诗说》更符合竹简内容,也切合周秦古书的定名规律。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一生历经坎坷,在家庭、教学、从政为官、周游列国等方面扮演了不同的人生角色,于矛盾冲突中自求解脱与调适。以世俗的眼光分析解读圣人的"谋食""谋道"过程,感受圣人的心理历程,体察其厄遇困顿与坚贞不渝。青年学子理应从孔子不懈求索、不轻易放弃的崇高品性中得以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孔子所骂的"女子"是贵族不安分的宠妾,称"内嬖";"小人"是贵族不安分的宠臣,称"外嬖",统称"嬖""嬖人"。为了一己私利,他们常常搅乱朝纲,祸害国家天下,因此不仅孔子骂之,周代君子均骂之。近代女权主义者民粹主义者均误解了孔子。  相似文献   

20.
对孔子天命观如何评价,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今不揣浅陋,试抛管见,冀求正于前辈,并俟商榷。 一 历来人们在研究孔子的哲学思想时,都把目光集中到孔子关于天、命、鬼神的言论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