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司马云杰先生撰写的五卷本《中国精神通史》第一卷已于近日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6章,前8章叙述上古及夏商周三代文化精神发展,讲源;后8章叙述晚周子学与文化精神流变,讲流。加中国精神通史自序界说体例等,共75万余字。该书第一卷是以中国文化历史的三次大开合为构架尺度,写第一次开合的精神史。它发端于伏羲,积蓄于炎黄,大备于唐虞,经三代而浩荡于天下。这次开合,伏羲、炎黄、唐虞是本原时期,夏商周是中正时期,晚周是逸出时期。孔子讲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司马云杰《中国精神通史》第一卷的撰写与出版是中国思想史的新突破,为中华民族现代复兴提供了一个精神本原性思考的范本。相较于以往前辈的哲学史或思想史,该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超越疑古学派,打破哲学或思想史从子学时代或最多从殷周之际写起的局限;(二)对上古乃至远古的一些原始著作做了精辟论析;(三)材料运用,采取古典文献与文化考古、古代岩画相结合的方法;(四)研究方法采取形而上学与文化价值理解领悟相结合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正>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强大与否的,不是器物制造,而是精神上的崇高,信仰上的纯正,文明进步的程度。力量的强大,蕴含在国家民族文化中,蕴含在精神世界中,中国只有恢复几千年刚中而应、大亨以正的文化精神,成为刚健文明、至诚不息的精神大国,成为具有极高道德精神风貌的文明民族,才能真正赢得世人的尊敬。现在的危机,从根本上说,乃是人心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李宗桂  张倩 《孔子研究》2019,(5):159-160
<正>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智慧,是学术界和社会人士多年来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但究竟何为中国文化精神,其特质如何?何为中国人的智慧,表现为何?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智慧之间是何关系?则是一个貌似清楚实则问题甚多的论域。郭齐勇教授最近出版的作为姊妹篇的《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和《中国人的智慧》两部著作,对于这些问题有颇富洞见的阐释。我们知道,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充满艰辛,但最终走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迈向了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其根本的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精神通史》第一卷体系宏大、结构完整、脉络清晰,行文纵横捭阖、笔势张弛有度,体现出司马云杰先生高远的治学旨趣和渊深的知识积累。对于这部鸿篇巨著,司马先生的创作心态是诚惶诚恐,曾自称知我者,精神史也;罪我者,精神史也。  相似文献   

6.
由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海内外30多位学者精心撰写的专题论文,论述的范围涉及包括儒、释、道在内的各家各派;时间跨度从中国文明的起源一直到对未来21世纪的展望,既有宏观的探索,又有微观的剖析,是目前方兴未艾的“文化热”中出现的一部较高水平的大型论文集。展读这部论文集,兴味盎然,引  相似文献   

7.
南宋朱熹(1130-1200)以儒学为本位,融合三教,创“朱子学”思想体系,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对中国中古以来社会的发展及东亚文化影响极大,是值得深入、全面研究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蔡方鹿先生最近出版了《朱熹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年10月版)一书,把朱熹放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多层次、多方面深入研究了朱熹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集中反映了朱熹思想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并且纵贯古今,综合创新,坚持以现代化为价值评判标准,在批判朱熹思想流弊的同时,提出继承创新“朱子学”中所体现的民…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心理学界出版了专论西方心理学史、苏联心理学史、中国心理学史的多部著作,但还没有一部通观古今中外的心理学通史。著名心理学史专家杨鑫辉教授邀集20多位心理学史专家,历时5年编著成的5卷本的《心理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添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此书材料详实,论证精辟,洞察古今,立意高远,洋洋200万言,堪称巨著,对心理学事业,贡献重大。  相似文献   

9.
文化建设的历史渊源——读《江南才子与民族精神》沈立人才子,与佳人并称,历来是人们羡尚和讴歌的对象。才子出在何地?大家又把眼光投向美丽富饶的江南,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物。这里不仅出文人墨客,也出状元和清官甚至儒商。但是,到底有多少人物、多少事迹、多少遗...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与思想文化》(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一书,是张恒寿先生从几十年来撰写的研究论文中精选编辑的。全书由十七篇正文和四篇附录组成。十七篇正文,大体可分为社会史和思想文化史两大部分。四篇附录,据张先生“自序”所言,是他在三十年代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时选修著名  相似文献   

11.
李勇 《法音》2011,(10)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观念,认为唯识学由于思想精深、论证繁琐,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唐代以后终成绝学,因此唯识学在汉传佛教中的影响不大。在近代的唯识学复兴运动中,以唯识学来反思、批判汉传佛教的思想也非常流行,似乎汉  相似文献   

12.
正佛教在古印度创立已经有2500多年,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印度佛教开始由南亚次大陆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到公元12世纪的贵霜王朝时期,佛教进一步走向世界,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性宗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在亚洲流传的佛教又先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目前已传遍世界各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从2006年设计选题,到2015年12月出版。历时9年,由20多位学者参与写作,最终形成14卷15册出版,其内容横跨世界,纵深2500多年。仅凭这些数据就可以知道,新近面世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编,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规模何等宏大的皇皇巨著。此成果的面世,可谓佛教学术研究的一个重大消息,也是佛教学界对国际学界的一份厚重献礼。该书开创了全景式阐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波澜壮阔、纷繁复杂的兴衰演变历程的  相似文献   

14.
继《佛教哲学》之后,方立天同志又推出新作《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有幸先睹此书,感到内容丰富多彩、新颖精妙,是一本难得的颇有价值的好书,心情很是喜悦振奋,愿意将它推荐给广大读者,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当前学术界正在讨论文化与宗教问题,其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其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问题,历史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等等,不仅学术  相似文献   

15.
<正> 葛荣晋先生的新作《中国实学文化导论》,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一本全面、系统而又比较科学、准确地阐述中国实学产生、发展、历史演变、学术影响和当代价值的高水平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伦理观念中,“忠”起着“领袖群伦”的作用,以“忠”为核心而形成的忠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浩如烟海的中华史籍,关于忠文化的记载堪称壮观,遗憾的是,对于这样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目前学术界的专门研究却比较薄弱,因而亟待当代学人进行全面、系统的发掘和整理研究。王成博士的《中国古代忠文化研究》就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诞生的。该著作系统研究了各类正史、类书、方志及论著,填补了忠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对于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政治思想史、哲学思想史…  相似文献   

17.
<正>就像一个人的现状和前途是其既往人生道路的自然延伸,并受其阅历的制约一样,一种文明的当下与未来也是其历史的继续,并受其文化积淀的制约。因此,准确把握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与未来前景,必须以深刻洞察中国文化及其历史为前提。就此而言,牟钟鉴教授的新著《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堪称典范,它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作者的弘扩视野和治学足迹。以下便略举数端,如若能够帮助读者对本书的学术贡献有所了解,是所望焉。一、揭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18.
郭斯萍 《心理科学》2001,24(2):211-211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是一个具有尊史、学史和治史传统的民族。历史的知识与智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历史经验与教训则有力地帮助了中华民族的绵延与发展。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过去是这样,现在亦然。江泽民同志多次号召全党“认真地读一点历史”。  相似文献   

19.
人文精神的重建,首先应以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和阐释为基础。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乃是塑造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典籍,在当前时代对之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王振复教授新著《周知万物的智慧:周易文化百问》,以文化随笔的手法,从巫筮文化、人文根基、卦爻符号、命理文化、文化超越、当代启示诸方面拈出一百个问题分别加以阐说。该书既综摄历代易学研究之精华,又撷取时下易学之热点;既对《周易》基础知识有详尽之解说,又有对时下社会文化问题精辟之点评。它立据于作者深厚之易学修养,但又举轻而包重、以简言而达旨。经由严肃的经典解读之作使我们接近古人的智慧,从而重建中国文化之精神,乃是中国文化走向未来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20.
<正> 刘长林先生的新著《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7月版),是一部研究传统文化的系统之作。这部分构思独到新颖,内容统一。百十年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者,代不乏人。不过,大多限定于某一学科领域。《中国系统思维》一书却总览全局,评述了一系列古典文献,哲学、政治、伦理、军事、艺术、医学、农学、天文、历法、科技一一顾及,儒、道、墨、法、阴阳、五行各家各派都有一定位置,既可当作一部哲学史来读,也可当作一部思维专著来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