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其收录的305篇诗歌中,描写男女爱情的诗歌占有很大一部分,其不仅为读者所喜欢,更是为历代文人墨客争相引用模仿。《诗经》中描写了很多"女神"形象,她们美丽、温柔、端庄、高挑、轻盈、文静。《诗经》中的男子追求女神的形式也五花八门。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千年前先人的浪漫,领略爱情中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2.
杜甫的诗作被称为“诗史”,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他的诗作中有着强烈的生命悲感,主要源自他对国家命运、人民苦难的忧患,也源自壮志难酬的苦闷。对于杜甫诗英译的分析,后人多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其创造的山水诗当中,而鲜少关注其他五言律诗的英译。本文旨在许渊冲“音美”“意美”“形美”的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赏析杜甫《佳人》DavidLunde和WitterBynner两人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3.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大批的人从农村来到了城市,对于城市建设及各方面的充盈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同时,进入城市,却不等同于"城市人"的尴尬身份,使其形成了城市与乡村尖锐的冲突。沈从文对于农村和城市之间有着不同的看法,《丈夫》就是这种题材的短篇小说。从丈夫的身世、家庭情况以及在妻子进城工作之后丈夫的思想变化等角度理清作者是如何展开描写的,分析卑微的丈夫经历过了一系列的心酸苦难,终于觉醒,看透了人生百态,他和妻子决定离开城市回到乡村心路历程,进而揭示小说所体现出来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冲突及其根源。沈从文从各个角度对丈夫所进行的描写清晰地反映出作者对农民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人性被扭曲、人格尊严被轻贱的丑恶现实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天风》2020,(4)
正第一个态度,不定罪苦难。苦难是个很大的奥秘,虽然罪会带来苦难,但不代表每一次的苦难都来自罪。比如耶稣说那个生来瞎眼的人,不是他自己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为了彰显上帝的作为。旧约里约伯受的苦难,也不是因为他犯了罪。使徒为福音的传扬,也受了很多苦。保罗身上有根刺,也不是因为他犯了罪,是主的恩典与能力要显在他身上,免得他自高。苦难的成因有很多,比如彰显上帝的作为、人为的因素、自己的犯罪、自然的报复、魔鬼的攻击,等等。因此从神学上讲,不要一发生苦难就定罪。从爱心上讲,也不要如此。要有怜恤的心,怜恤人的必蒙怜恤。怜恤人的人才有上帝的爱在他里面,这  相似文献   

5.
天文星象在先秦人民的生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有涉及。从《诗经》中有关星象的描写,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先秦人民对星象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也可窥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运用天文知识来进行占侯、授时等活动。此外,星象的运用也促进了诗歌的表达效果,呈现出一定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刘美纯 《天风》2016,(4):21
正苦难,人人避之不及,却又无处不在。上帝的儿子来到世界,却正是为了经受苦难。先知预言:"耶和华的旨意要压伤他,使他受苦。"(参赛53:10和合本修订版)天主教《思高圣经》译为"上主的旨意是要苦难折磨他。"《希伯来书》的作者说:"原来那为万物所属、为万物所本的,  相似文献   

7.
爱心的使者     
涂智进 《天风》2008,(13):6-8
基督徒面临灾难,应该学会体贴上帝的心意, "以基督的心为心,以他的眼看世界". 一、苦难是迷 世界上每一天都有苦难、灾害在发生,对于整个人类来说苦难是一个解不开的迷.  相似文献   

8.
任继愈先生原在北京大学学西方哲学,抗日战争期间,他步行从湖南走到云南,一路上目睹了中国农村的贫困,也目睹了中国人民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几千年来,是什么精神支撑着这个苦难多灾的民族不仅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发展壮大?一种沉重的历史责任感使他把总结中国古代这份精神遗产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使命。一个民族的精神集中体现于民族的哲学,于是他从西方哲学转向了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9.
一我们很激动 ,这的确是很久没有过的激动 ,因为从此我们牢牢记住了回族著名作家冯福宽先生在长篇小说《大迁徙》的前言《走进历史》中的一段话 :感情在撕扯着我 ,灵感在冲击着我 ,使命在催促着我 ;我必须从这里走进去 ,和我的先民一起去体验人生的折磨和苦难。从这部以成吉思汗西征时回回先民历尽苦难被裹挟东征、移居中国为背景的近 2 0万字的长篇小说创作思路看 ,作家正是处于这样一种激动或曰兴奋之中。冯福宽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作家 ,这从他的许多反映回族历史与生活的诗歌、散文以及史学著作中即可找到充分的佐证。这一类作家敢于言明自…  相似文献   

10.
奥斯威辛之后,传统的上帝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汉斯.约纳斯在《奥斯威辛之后的上帝观念》的报告中系统地阐释了奥斯威辛之后他的上帝观念。面对信仰和苦难的悖论,约纳斯积极回应,从恶的责任者的角度出发,阐明了他的"受难的上帝"、"生成的上帝"、"担忧的上帝"和"不是一个全能的上帝"之原因和价值,部分维护了上帝的属性,呼吁人类对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顾城因为他的"童话"诗歌和他的死一度引起热议。他不仅个性偏于执着,而且在文学创作,即写诗的追求上也经历了从自然的"我"、文化的"我"、反文化的"我"到"无我"的执着"寻我"之旅。这两方面的表现都根源于顾城艺术追求的"执著",而这份执念也导致了他的死亡。  相似文献   

12.
咏道诗是以道教活动为基本题材且渗透着道门思想情感的一类诗歌作品,它属于道教文学的范围。自汉末道教问世之际,咏道诗即形成并且逐步发展起来。南宋时期,战争的烽火加重了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在动荡的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也和广大人民一样,经历种种苦难。考察一下此?..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创作中,莫言一向把自己的目光聚焦于乡土。在他的作品中,以“高密东北乡”为创作背景的小说比比皆是。从1985年发表的《透明的红萝卜》到2009年发表的《蛙》,莫言描写的对象都活跃在高密的乡土世界中。从乡土叙事出发研究莫言的小说创作,主要以魔幻传奇的故事、圆形回环的结构、变换多元的视角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展示莫言小说的魅力,在阅读作品的同时,体会莫言笔下的苦难与温情。  相似文献   

14.
明代僧人雪浪洪恩以讲教华严经义而名世,同时他也是晚明江南佛门尚诗风习的引领者之一。雪浪创作诗歌的缘由,受到华严宗"五地圣人"之说的启发,因此他看待诗歌的态度也与其宗教思想有紧密的联系。雪浪视诗歌等外学为"方便法门",对诗歌技艺的学习即次第修行世间法的过程。出于对世间法的重视,雪浪的诗歌写作呈现出鲜明的社交性质与较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此外,他的诗学观念及诗歌创作中也蕴含着其对华严学"圆融无碍"之旨的理解。重视"五地圣人"涉俗利生的观念,进而重视对世间法的修行,雪浪洪恩的这一思路为探讨佛教与诗歌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5.
范潇兮 《美与时代》2007,(1):111-113
诗人北岛在伤痕文学大潮中以"朦胧诗歌"的方式留下了时代的影子.他的诗歌呈现了一种悲剧美,表达了孤独者所具有的那种沉重和苦痛的气质.  相似文献   

16.
英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华兹华斯一生创作了许多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字里行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对儿童自然人性、纯真天性的崇拜与向往体现了他对纯真人性的关注。"儿童乃成人之父"和"灵魂前存在"是华兹华斯儿童观的两大理念。华兹华斯的儿童观是其个人生活经历、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影响下的产物,与诗人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华兹华斯的儿童观是其对传统伦理观念的革新,也是诗人心中理想的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和谐相处的关系模式,对于当下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图物写貌”、“穷形尽相”都是指对事物作生动细致的描写,以达到淋漓尽致的效果.早在楚词、诸子散文中就出现了对事物的极致描写,在汉赋中更是极尽雕琢刻画之能事.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认为从《诗经》以来,对事物的描写十分逼真,如同雕刻一般,达到了穷形尽相的地步,并将这个现象确立成了理论命题.钟嵘《诗品序》则把“穷形尽相、图物写貌”这个理论命题延伸到了诗中,就是他的“滋味说”,认为诗歌应当有“滋味”.方法就是穷情写物.经过几代人的诠释,2“穷形尽相、图物写貌”已经成为完整的文论命题.  相似文献   

18.
生命与苦难     
何雷中 《天风》2007,(20):16-17
神许可苦难临到他的某些儿女,我相信这苦难是与他们有莫大的益处,不然,以神的慈爱是不会让他的儿女白白受艰难熬炼的。虽然我不能肯定在苦难中的兄弟姐妹们都得了什么样的益处,但是,对照圣经的应许:"你们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因此,你们是大有  相似文献   

19.
十字架曾是救赎人类的工具,与死亡、苦难、血等都成了很重要的名词,使我们忆起救赎大恩。十字架不是一种耻辱,为基督徒而言,十字架却是一种要求,一种荣誉的名衔。耶稣基督的十字架1.十字架是绊脚石“我们所宣讲的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这为犹太人是绊脚石,为外邦人是愚妄”(格前1:23)。这些话是圣保禄用来描写每个人面对救赎十字架时,人们的自然反应。加尔瓦略山上的观众嘲笑耶稣,要他从十字架上下来(玛27:39).至于宗徒弟子,我们自然也可以设想他们是如何的惊恐无措。伯多禄虽然刚刚承认耶稣为默西亚,却不能承受耶稣所宣布的苦难与死亡(玛…  相似文献   

20.
赵朴初居士,人们尊称他朴老或赵朴老,他很喜爱诗歌。作为佛教居士,他对佛教诗歌十分重视。他曾撰文说:佛教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中国诗坛中应占有一席之地。综观佛教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从印度佛经韵文翻译而来,从翻译的角度去研究很有价值,也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古人是如何以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