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对菊花情有独钟。李清照的四首菊花词,不仅体现出一种深婉娴雅的品格特征,更凝结着词人所独具的女性美的高洁气质。从浓情缱绻的《醉花阴·重阳》、典重古雅的《多丽·咏白菊》,到由沉郁到豁达的《鹧鸪天》,再到声情幽咽的《声声慢》,菊花意象伴随着李清照含蓄蕴藉的审美情感体验,昭示着词人生命情感历程中从思妇情结到遗妇情怨的心态变化,既表达了其个人的爱情悲喜和精神追求,又体现了超越一般闺门女子的家国忧思之情和文人逸士般的豁达、圆融境界。李清照以其独特的女性情感和本真女性的笔墨,抒发着独具女性美的情绪与忧愁,展现出女性独有的特质,书写了女性自己的心声。  相似文献   

2.
著名女词人、词论家李清照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词中皇后,一生著述较为丰厚,有四十余首词作流传于世。本文以题材为标准,试将李清照词作进行大致分类。  相似文献   

3.
邵敏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43-143
杨海明先生把李清照评之为最能代表南宋前期普遍存在之感伤情绪的词人。其词在20世纪成为词学研究的热点,许多专家学者把这个女词人划入一流大家词人的行列。但在中国古代对李清照词的重视和评价存在重大差别:宋、元时期褒贬兼具、局部称赏;明代、清初则被一致推许为婉约词之正宗、甚至冠绝第一这是与明代词坛以诗庄词媚、婉约豪放为标准来品评词作密切相关的;然而在清代中后叶,中国词学进入了高度发展,并对词的艺术规律的认识空前深入的时期,李清照的词史地位却落到了历史的低点。对于李清照的历史定位也是众说纷纭,本文拟将以张伯伟提出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和“意象批评”的方法分析李清照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4.
李馨 《四川心理科学》2014,(6):138-138,109
李清照是一位将婉约词推向极至的杰出词人,她享受过幸福,也饱经过苦难。她的一生经历了千回百转,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5.
一、李清照生平介绍 李清照是中国词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女词人之一.徐培均先生曾说:"中国文学史上能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女词人,我们应该引为骄傲."[1]她自号"易安居士",又署"易安室",宋朝历城人.她生长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自幼饱读诗书,无论是诗词创作还是"别是一家"之说,她都当之无愧地成为巾帼文人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6.
陈静 《美与时代》2003,(11):76-77
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词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不同时期:前期词疏朗明快、缠绵幽怨;后期词凄楚悲凉、沉郁感伤。前后期词作迥然不同的原因在于时局的变化、民族的劫难以及作者个人的悲苦经历。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南宋著名女词人。她为丰富我国诗词创作,发展我国诗词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的词流传至今的约四五十首。虽然数量不多,但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明代杨慎说她:“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观)、黄九(庭坚)争雄,不独雄于阁也。”  相似文献   

8.
秦长栓 《美与时代》2014,(9):111-111
李清照(1084一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生平和创作,以南渡为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她的后期作品,多表现伤离感乱、凄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前的感情,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声声慢》是她晚年代表作品之一,为历代读者所欣赏。它有多种审美特质,很值得反复诵读。  相似文献   

9.
一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中,有两首著名的《如梦令》词。它们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她那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被誉为“两颗罕见的明珠”。①《昨夜雨疏风骤》乃其中之一。原词如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  相似文献   

10.
北宋著名词人秦观一生几乎都是在忧患失意中度过的,其《淮海词》的忧伤愁怨是他蹭蹬坎坷的遭遇、穷困潦倒的生活、多情柔弱的性格和不能自我圆足的理想人格追求的必然产物,抒发了迁客骚人的深悲巨恸。  相似文献   

11.
在南宋词坛上,"姜派"、"辛派"双峰并峙,且各有其成就.词学界对辛派词人有较为透彻的研究,而对姜派词人则关注不够,尤其是对姜派词人的特异性缺乏充分的论述.辛派词人尚豪雄,在艺术表现上显得粗豪和过于直率袒露,而姜派词人重视化用诗意,以意驭词,与辛派词人相比,可以起到补救和调合作用;周派词人在创作时以景语为主,以情思驭景,很少叙事,突出了质实的特点,而姜派词人以抒情为主追求"清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贾老居士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其遗泽流芳,风情高致,惊当世而感来者。纵览先生一生,孜孜向道,博通五明,深达生明性海;同时又不废众艺,其棋艺、医术,皆卓然成一大家。道、艺相资相生,以有道故,光明内蕴,虽履众艰而赤心不改;以有艺故,博施拯溺,日应万务而道心日长。技而化为艺,艺而进于道,其贾老生平之写照乎。今日之见,求利者众而求道者希,哲人其萎,尤令人感慨唏嘘! 龙化于北海之南  相似文献   

13.
业与轮回     
观世界之流转,想世人之运命,似乎大多数人认为这世界事事不公平。他们或许会问:为什么有人富贵尊荣,有人贫贱屈辱?有人一生健康壮实,有人生来虚弱多病?有人聪明漂亮、诸根灵敏;有人呆傻木讷、聋哑残疾?为什么有的孩子生于丰饶富足之家,得品格高尚之父母,得悉心...  相似文献   

14.
豪爽淳朴的民风和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铸就了李清照这位山东才女高雅、率直、伟岸、好胜的品性,这些品性反应在她的词作中。在众多的词人中,别具一格的她,被奉为"婉约之宗",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如果可以将追求现代化界定为自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那么,孙中山先生可以说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探求中国现代化之路并终生为之奋斗不息的伟大先驱。其一生之理想可一言蔽之曰:实现中国之现代化,“使人民一律享受近代文明之乐”,并“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以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69页。kXT凡引该书,只注页码)所谓“现代化”或“近代化”乃是晚近才在中国被提出来进行专门讨论的理论和现实问题①,因而在孙中山先生的著述中尚不多见②。但孙中山先生不仅毕其一生孜孜以求中国之现代化,而且为此提出了宏大…  相似文献   

16.
《太一生水》“神明”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郭店竹简面世以来,《太一生水》引起举世瞩目,对其“神明”的诠释见仁见智。本文在全面总结了对《太一生水》之“神明”的各种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太一生水》的宇宙论系统,提出了对“神明”的新诠释.  相似文献   

17.
陈鼎亮 《天风》2017,(2):10-11
周联华牧师一生致力于教会牧养、神学教育、圣经翻译、基督教高等教育、社会关怀、跨越省籍追求教会合一服侍这一代华人教会与社会,影响甚巨。有牧者评价周牧师:“一生对社会、对教会贡献极高,却没有自恃其才,更没有居功自傲。一生温良、谦恭,有君子之风。”他一生勤勤恳恳,著作等身,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在《苏轼传》中写到: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对自己的一生做了如下总结: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三起三落历尽沉浮,昨日还是五马使君,今日忽成乌台案犯;今日尚为东坡野人,明日则为翰林学士,后日又复为天涯罪人。一贬再贬的人生遭遇,又是如何让东坡一曰"何妨吟啸且徐行",二曰"竹枝芒鞋轻胜马,"三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呢?  相似文献   

19.
正张伯苓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曾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重庆南开中学等,培养了诸如周恩来、曹禺、金焰等众多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身为多校之长的张伯苓生活却十分节俭,他从不在自己的身上多花一分钱,尤其是公款消费,他是省之又省。张伯苓白手起家,创办了4所学校,其经费来源主要靠社会  相似文献   

20.
毕沙罗画作,是柔与劲、力与美的完满和谐之作。作品力道配比十分完备,内部张力十足又能相互制衡,既恢宏博大又细腻温婉,是其一生技艺和功力相互融合而结出的硕果,背后承载的是艺术家一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锤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