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设计思想,而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在广告设计方面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思维优势和独特传统的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传统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告设计理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代广告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结合了对传统艺术美学观念、造型、图形元素等多方面的因素,是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本文探讨如何运用传统文化,创造出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广告作品,为现代广告创作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广告创意设计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纯西方商业化”的广告设计艺术模式与薄弱的设计文化根基,使中国的广告设计师盲目地沿袭西方的广告设计风格,广告设计脱离本土文化土壤。最终中国当代设计师发现盲目沿袭西方的广告设计风格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他们开始回归本土,希望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和符号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设计风格。而如今我国的广告设计的创意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时期,不能抓住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如何将本民族文化精神融入到中国当代广告设计语境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的结合。我们从我国古代禅意诗词文化的发展入手,探究禅意诗词广告设计在现今社当代广告设计中对商品的创意传播作用及禅意诗词广告设计的发展前景,使禅意诗词更好的融入广告设计之中,塑造出独特的符合中国本土文化审美的广告创意表现风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量的激增,广告设计也在向我们传递着更多的信息。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广告,如何吸引公众的眼球,就成为当下每一个广告设计师所面对的首要挑战。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广告设计的大环境人手,通过利用创意思维来更好的为广告效果增色。因为创意思维是一个广告设计特色的核心,也是整个一个广告的灵魂所在。因此,在当下如何快速有效的培养广告设计师创意思维也是广告设计界所需要面临的一个全新挑战。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转型,作为以向目标市场推销产品、服务与观念为最终目的的广告,在经济、商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现代广告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对广告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这些新的变化和要求,对中国的广告设计教育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课题,即广告设计教育如何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我国广告行业从起步到现在,虽然只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但却是上升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广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广告的繁荣带动了消费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广告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广告设计专业也随之迅猛发展。当前新媒介层出不穷,广告要想脱颖而出不得不依靠广告设计吸引大众目光。目前我国的广告设计多以平面广告为主,平面广告设计要与时代的发展、大众审美品味相适应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广告设计中语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言就好似广告的灵魂,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广告的好坏,对此,为了设计出完美的广告作品,设计人员必须对广告设计中的语言进行研究,然后利用一些常用的语言表现技巧来设计出具有简单易懂,独特性,能被人们快速记忆以及内容丰富等特点的广告语言,从而提高广告作品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8.
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的商业中心,也是美国好莱坞电影输入国内的第一个"码头"。为了在本地宣传和推广好莱坞电影,各影院在广告设计上力求达到多样化,造就了一批极具特色的广告形式。对民国时期上海的好莱坞电影广告设计形式梳理和分析,对当下的电影广告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广告已经深深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影响、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现代传媒无论是电视还是互联网,广告的创意形式也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传媒载体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同时,广告也受到文化的熏染,因为广告与文化本身是分不开的。东方体系的文化传承,深受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广告创意的情感表达比较含蓄。而西方体系的文化主要受到逻辑思维的影响,使得西方的广告创意在思维方式上更加倾向于逻辑推理,显得较为理性。  相似文献   

10.
在这个“不传播不存在”的信息时代,人类的生活正被广告视觉形象紧紧包围。在广告设计中,图形语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图形语言作为广告设计中的重要表现手段,已经成为广告设计的核心内容。做好图形语言的研究,对于中国广告设计的发展和与世界广告业接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广告设计是相对于现代广告设计而引出的概念.现代广告设计是工业社会时代普遍的广告传播形式,它遵循现代主义的审美原则,注重表达的规范性、虚实的连贯性和逻辑的合理性.后现代广告设计则不同,大多强调了广告设计的意识形态作用,善于把商品、特质精神、文化观念等加以解构,改变了现代广告设计的风格,往往以晦涩的表达、冷傲的形象、模糊的意旨:以荒诞、戏谑、嘲讽、自虐的形式表现;以漂亮的面目呈现,手法怪异、内容模糊、主题反叛;它有着强烈的否定与破坏色彩,重视解构而轻视建构.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广告设计的专家系统提供有关策略方面的心理学依据,我们就认知策略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从现有的这两个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认知策略(包括视觉策略和组织策略)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确有应用,是提高广告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不同的策略在广告设计中应用的阶段也有不同,组织策略应用在创意阶段,视觉策略应用在具体制作阶段.  相似文献   

13.
设计与文化息息相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库,对当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房地产广告对传统文化理念、传统美学、传统图形符号等三个方面的运用,既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广告设计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提升,国家之间各方面的联系也不断趋于密切。文化交流也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对比和碰撞。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国际上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改变和优化。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输出,对于复兴国家的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在中外文化不断的对比交流过程当中,行业内外也在文化的影响之下,实现着一定的改变。而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中外文化作用下的城市化广告,也在各自文化的影响之下,形成了一些自身的城市文化广告特色。  相似文献   

15.
涂彦 《美与时代》2013,(12):55-55
在广告产业越来越繁荣、广告心里越来越浮躁、广告的形式越来越新奇的今天,广告设计人不得不面对新的任务:在穷形尽相的表达对象同时、如何将作品的深度进行挖掘,广度得到扩展。分析符号学原理如何在广告设计中发挥作用可以帮助广告设计者更好的把握设计的程度,使得设计的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广告设计作品是该院系2002级学生毕业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在该系副主任石春鸿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市场调研、构思、选题、拍摄、后期处理等教学环节,由每位学生亲手设计制作出来的。这里选登的是每位学生一个设计系列中的一幅影像广告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工艺美术系适应广东广告市场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报刊广告文字设计是现代美术字引入的缩影,是变体美术字、装饰风格美术字多样化的综合表现,折射出现代报刊广告艺术在新文化的思潮影响下呈现出风格多样的繁荣景象,扩展了报刊广告文字设计表现的视野。民国时期报刊广告文字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标题或标语的文字基本是手绘的美术字;二是报刊广告文字设计画面形式多样化;三是虽然报刊广告仍然采用旧式的文字从右至左的竖排版方式,但新的版面编排形式的多样化,既有大胆尝试创新的一面,又是中国现代报刊广告设计借鉴的重要参照资料,其报刊广告当中的设计智慧、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更使它们获得了超越经济活动的、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创意构想即用最简单的方法贯彻广告策略,清晰地向消费者送达信息,使其目标消费群体在接受过程之中发生移情作用。广告创意是否可以经过学习和生活去掌握它,如何培养学生创意构想的能力、积累创意素材,是我们学习广告设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末,从英国开始的大规模商业活动,使得广告被广泛地应用起来。而平面广告指的是用报纸、杂志等一切平面形式表现的广告。国外对平面广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处理图片与标题的关系上,学者们要求广告设计要运用确定的图片、文字和颜色去设计广告作品。因此我们国内广告设计者在设计广告作品时,也要注意图片与广告的关系,以便设计出更优秀的平面广告。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保护就是人类为了解决一些潜在的或者现实本身存在的环境问题,为了协调环境和人类本身的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各种行动的总称。困:表现了自然环境森林的匮乏以及动物生活环境的一种束缚。感:表现了我们可以用五脏六腑,用五官去感受环境带给我们的舒适。态:表现了现在对生态环境一种态度同时并做以宣传。而文化符号载体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广告设计,在设计中有着地域性地区性的特色,同时还具备着传播的功能。我国设计正处于转型期,处于大量的借鉴和创新相结合的阶段,如何倡导环保融合于设计中,对我国的广告设计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