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享 《中国宗教》2022,(5):74-7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山水画具有清逸脱俗、简淡玄远的美学风格,追求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审美意趣,讲求气韵生动的表现手法,在各个方面都包含了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是“道”的艺术体现。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兴起道教美学思想源自老子。《道德经》指出,“道”是最高范畴,当然也就是道教美学的标准。《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实也是道教美学的总纲:凡是与“道”相协调的,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规律的就是“美”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交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特殊历史时期。在此前兴盛的各种艺术形式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动乱而衰败滞后。相反,正是此时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在艺术审美思想上有了新的追求和认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犹如涅槃再生般化入人们的内心而显于艺术的形态之中。  相似文献   

3.
桑东辉 《孔子研究》2018,(6):139-147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分裂战乱时期,其士大夫阶层的德福观念也较其他时期不同。《颜氏家训》作为士大夫教子治家的家训著述,集中反映了当时士大夫对德福关系的看法。参之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们的言论行止,不难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德福观是矛盾和复杂的,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坚持修德致福的德本论,但亦有道德退化的彷徨;重视家族教化和敦睦,但也出现亲情淡漠、析产别居的趋势;认同诚信正直、求福不回的主观能动性,亦不乏天命和福报的宿命论倾向。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德福观的产生是深受当时离乱的社会现实、佛道等宗教伦理观、儒家的道德教化观念、各民族异彩纷呈的价值观念,以及士族门阀制度等综合因素影响的。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史上“审美自觉与艺术自觉”的时期。所谓“审美自觉与艺术自觉”,是指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的独立价值的被认可。从学理上讲,“艺术自觉”必致艺术形而上学(或曰艺术本体论)的确立。“艺术自觉”发生在观念领域,它是人因着对艺术活动的反躬自省而达致的对人生审美维度的肯定。在艺术观念领域的重大建树,往往得力于一个时期的哲学反思,魏晋南北朝时期也不例外。艺术形而上学的建构与魏晋玄学的兴起是密不可分的,它紧密关联于魏晋玄学所表达的“人的自觉”。一、魏晋玄学与“人的自觉”魏晋玄学具有一种特质,这种特质使我…  相似文献   

5.
王齐 《美与时代》2007,(12):45-47
汉画像是汉代视觉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其构图上的特点是,在内容和形式上深受汉代审美意识的影响.汉代艺术并非只注重形式美,在美的自觉上也有所追求,并对魏晋南北朝绘画美学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是最完整体现书法艺术性的时期,也是书法最受人热爱、最能表现主体精神的时期。道家的艺术精神注入其中,使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美学思想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在课堂中,学生有权力选择魏楷中的任何字体,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发展自己的优势,这符合时下的工匠精神。自己做自己的代言人,做自己的品牌,人人不同,将这种思维渗透到将来的事业发展下去。在书写文字的过程中,沉稳思考、坚持不懈才是写好书法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汉字的产生、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发现,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民间书法家大盛的关键时期,一大批优秀书法家涌现,极大地繁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至今,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书法家大盛的原因一直是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文章立足于魏晋南北朝的实际情况,对该时期民间书法家大盛的原因做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参考各类有关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书籍,系统、全面地探讨民族融合视域下魏晋南北朝的壁画创作,以期为今后民族融合背景下文化艺术风格变化与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与参考。主要从北人南迁,江南与中原的来往,五族内迁,北方民族与中原的碰撞,以及北魏统一,元魏与中原的融合三方面出发展开研究,进而得出基本结论:因为此三方面的影响,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并对今后中国壁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懦学自汉代被确定为社会的统治思想,至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思潮发生重大变化,出现多元发展的态势,使它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儒学的处境究竟如何?如果说它呈现出相对的衰落,究竟衰落到什么程度?汉魏之际,或说建安年间至曹魏前期,是由汉代进人魏晋南北朝的转折点,也是社会思想发生变化的转折点。所以。要研究整个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就有必要首先来考察一下这时期儒学的存在与发展状态。一独尊局面被打破,统治地位未丧失东汉后期,儒学自身的发展已出现了危机,主要是呈现出两种负面走向:一是儒学所倡导的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初步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中国本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僧人,泰山僧朗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李辉 《中国宗教》2023,(2):66-67
<正>道教美学思想源自老子哲学,《道德经》在哲学层面对“美”进行了简要的阐释;庄子在继承老子哲学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并且“在其中突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趣味,客观上建立了道家美学思想框架,奠定了道家—道教一脉美学思想发展的基础”。(潘显一、殷明:《论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嬗变》)庄子的道家美学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早期道教各派的改造、创新,于隋唐时期形成相对成熟的道教美学思想,并且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史。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至唐初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阶段.本文认为这一时期易学演变与发展的显著特征,彰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象数与义理两大学术流派自始至终的既斗争又统一,以至于唐初之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一个战乱繁多极其动荡的年代,却也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大融合,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相碰撞相吸收,各类人才汇聚、相互交流的时代。文化艺术呈现出空前繁荣活跃的局面,无论在思想史、绘画史、美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顾恺之提出的形神论即"以形写神"的绘画观念在人物画中起到了深刻的作用。本文从魏晋南北朝"人的觉醒"历史渊源谈起,引出形神论中"以形写神"的绘画思想,分析艺术创作中如何通过对形的刻画达到传神,创作出符合新时代的新作品,为我们学好人物画奠定一定的基础,给予我们一定的创作启示。  相似文献   

14.
论"秀骨清相"风格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像艺术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佛教造像的形态朝向南朝文化审美风格的方向发展,盛行[秀骨清相]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杨晓慧 《法音》2022,(4):56-62
<正>一、引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影响,其广度和深度较之近代中国社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二,这一时期的华夏艺术的发展由自发走向自觉。[1]任何一尊佛教造像都并非单纯的艺术成果或是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6.
由末达本的"反本"问题是三教会通的生长点,在魏晋南北朝成为时代思潮的中心问题,也是复性论兴起的前奏。以此为纲便可一以贯之地把魏晋南北朝玄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许多表面互不关联的现象贯穿起来。汤用彤首创从本末之辨的角度来解释三教之争,总结出玄学是以"由末返本"的方式融合儒道释,从而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玄学与三教关系的研究。汤用彤是对儒道释三教发展史有着通盘把握的前辈大师,系统总结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推进当前三教关系研究的一条捷径。本文以魏晋南北朝本末之辨到理学缘起为中心,对汤用彤关于"反本"观念源流的考辨进行梳理,进而揭示其汉魏两晋南北朝研究的治学思路和独具慧眼的问题意识,希望有助于理清魏晋南北朝时期复杂的三教关系及理学缘起的脉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园林受儒道两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设计的转折时期,是山水园林发展的奠定时期。在唐宋时期,我国园林的设计更是受到诗歌和绘画的影响,"诗情画意"成为中国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注重园林山水的仿神写意,力求在园林中注入高雅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三纲五常"一直被视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持续影响的政治伦理原则和价值观念,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三纲五常"在历史上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秦汉之际是其孕育和形成时期,宋元明是其强化、提升和高涨时期,而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则表现为持续低迷,这不仅表现在理论研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政治伦理生活层面.忽视这一事实,就会对...  相似文献   

19.
佛教传入中国,历经了二千多年沧桑变化,为我国人文、历史、艺术等不同领域积淀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佛教造像艺术更是历史的再现和时代的延续。从魏晋南北朝的瘦骨清像,到隋唐时期的雍荣华贵、宋代的朴素内敛、明清时代的浮华繁复诸相,在不同时期的佛教造像中,都能追寻到一定的历史印记,无不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20.
山水画之所以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有其多方面原因,.主要为:当时的社会条件,玄学对艺术的影响,山水诗的出现,自然环境的变化等,促使山水画从人物画背景中脱离出来,并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