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人外在形象是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化的外在形象是形象设计的最高目标。而要达到这种目标,则需要实现从遵守礼仪、扬长避短到结合个人色彩与风格的三重境界的成功跨越,这样才能打造出完美而又不失个性的外在形象。  相似文献   

2.
礼仪是要求人们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表达对他者的以友善为前提的尊重态度的道德规范。礼仪可以而且应当转化为人们的内在信念和内在品质,成为人格的组成部分,因而与人的作为整体的好生活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属于好生活的值得钦佩或道德高尚的层面。无论在西方传统社会还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礼仪都甚至被看作是好生活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标志。然而,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斩断了礼仪以及道德规范与好生活的内在关联,并导致了许多严重后果。在人类社会从现代转向后现代的今天,需要重构礼仪与好生活的关系,以使以礼仪为标志的道德重新回到人类生活之中,成为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个人形象是由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和谐统一构成的,个人形象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个人形象设计力图通过对个体外在形象的塑造来传达个体内在的精神气质与人格魅力。色彩设计在个人形象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和谐的色彩设计是与人物的个性与气质相吻合的。色彩的基本属性传达出色彩的基本性格,色彩的冷暖、明暗、艳浊具有不同的心理象征意义,这些不同的色彩心理象征意义与各类人群的性格心理特征相契合。色彩设计与个人性格的关系,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达内容。在个人形象设计中,必须依据个人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特点,选择相应的色彩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
马柯 《美与时代》2006,(4):47-48
现代设计的特色与风格,取决于设计师内在的民族文化思想体系,以及设计师自身潜在的文化知识修养与人文修养。在恰如其分地把握设计创意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同时,使设计观念和对信息的认识个性化、明晰化、有序化,各种形式的传播媒体的形象统一化,进而形成设计师的特色设计风格,是设计人员应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着装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萌蒙 《美与时代》2003,(12):66-67
服饰形象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无声语言,直接传递着主持人的思想、个性、文化修养、艺术品位,着装是否得体,与电视节目的成功与否关系密切。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学会正确把握运用服饰语言,塑造完美的个人形象。  相似文献   

6.
论"礼"——对其伦理功能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是起源最早的文化活动, 中国传统之"礼" 是典章之礼、道德之礼、教化之礼、民俗之礼,因而具有独特的内蕴.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思想的交锋,中国现代出现了旧"礼"已去,新"礼"未构,功能模糊的状况.在当代中国,对"礼"之伦理功能进行解读,使礼仪成为德性修养的支点,道德教育的载体,社会关系的秩序,民族形象的标杆,充分发挥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语·乡党》行为礼仪表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可分为制度礼仪与行为礼仪,后者专指人们日常生活层面的礼仪,可以看作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华夏民族有注重行为礼仪的传统,对于行为礼仪的特质,时尚性、传承性都有颇为成熟的认识,《论语·乡党》即为明证。《乡党篇》是有关中国行为礼仪的最早文献记录。从较新的视角,对《论语·乡党》有关言谈、举止行为礼仪作具体阐析,可以加深对于行为礼仪的再认识,亦可加深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反思。行为礼仪具有极强的民族性,这一点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正>无论具体崇拜礼仪程序和要素如何发展和细化,都应当坚持崇拜框架具备信仰深情和神学深度近十几年来,中国教会越来越注重崇拜礼仪事工。在一些教会事工的会议里,不断有牧者建议出版全国性的礼仪手册,以规范礼仪生活.这些强烈的诉求,一方面反映出一些地方教会的礼仪生活出现了无序甚至是混乱的情况,这说明目前中国教会崇拜礼仪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具有共识性和包容性的指导性规范;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会已经开始自觉地转向了内在建设,教会对崇拜礼  相似文献   

9.
自尊型性格的人。症状:高傲自大,惟我独尊,个人英雄主义强,好为人师,名利观念重,性格急躁,易于发怒,专横跋扈,独断专行。这种性格的人,易患心、脑血管方面的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和胃溃疡、肝脾肿大等症,对健康危害极大。处方:多读书。因为读书可以放宽眼界,开阔胸怀,移情易性,加强修养,就能帮助你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通过与书中的“巨人”交谈对话,可以将自我的要强、好胜、傲慢的个性转化为内在的竞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礼育就是以礼为核心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思想和教育体系,包括大学需要遵守的礼制、礼仪和价值内涵三个方面。在大学生中开展礼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无形载体,是提升个人文明素养的重要方法。大学生礼育的路径包括课堂教育、日常应用、校园仪式、榜样示范和自我修养等。  相似文献   

11.
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实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维护和体现人的尊严是礼仪的价值所在。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传播、创造人类文化、文明和先进思想 ,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 ,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教师礼仪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 ,是教师向学生表达教师爱的具体形式。所以 ,礼仪不仅是教师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表现 ,而且使教师职业道德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或教育要素。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9,(10)
<正>编者按:教牧人员的行为规范一直是保罗书信中强调的重点。牧者是为人师表者,其外在的言谈举止是内在基本素质的体现,代表了教会的基本形象。所谓"身教胜于言传"所指向的就是,牧者以美好言行彰显属灵生命之美,也见证着自己所传的道。本期开始,本刊将分三次讨论这个主题,大家可以从个人灵修、生活伦理、领袖风范、  相似文献   

13.
美是一种心灵体操——谈大学生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向低格调的大众影像文化及通俗文化认同的倾向。只有通过系统的美育,使之对美的追求深刻化、系统化和自觉化,才能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健康发展。大学生完美的形象主要由青春朝气、修养风度等方面组成。我们要把美育作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引导大学生追求高水准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大学生达到内在人格美和外在形体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传统礼教产生于宗法等级社会结构之下,因其与政治制度交媾在一起而具有较强的社会控制功能与工具性色彩;这一工具性色彩又使其较为侧重对人的外在行为控制与评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礼仪应具有的内在情感基础,衍生出了其虚伪性。在当前的传统礼仪教育中,我们应对传统礼教的复杂意蕴进行理性鉴别,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传统礼仪从等级性社会控制工具向现代社会平等性人际交往符号的转换以及从侧重于行为控制向侧重于内心体验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画家除了高超的技法表现之外,更重要的是画家个人的修养。从画家对绘画的认识、艺术提炼的能力、创作的能力,说明画家修养为什么能够决定和指导画家进行绘画创作,强调指出画家修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道德形象与个人命运"问题,在人类思想史上,曾以"德福一致"的问题出现,大多数伦理学家主张"德福紧密联系"甚至"德福一致"。在现代社会,道德形象确实关乎个人命运。因为道德形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道德形象是把握人生机遇的重要因素;道德形象是创造人生幸福的关键要素;道德形象是追求人生幸福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7.
在孔子学说中,反映出他对某些社会心理现象运动规律的天才猜测和不自觉的认识。孔子观察社会心理现象及思考问题时,采用对外在行为的直接观察法和由己推及人的“内省法”。他由己之修养经验来影响别人,又通过自我内心活动的体验来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共同心理。孔子把个人、个人人格完善的追求作为出发点和手段,基于政治上的需要以及对社会心理现象的认识,用角色的行为模式去规范每个社会成员,以求社会的合谐稳定。孔子理想中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严格的等级秩序基础上的博相爱“泛爱众”的宗法关系。在影响人际关系和交往效果的诸社会心理因素——空间、时间、相似性、品质与能力、仪表等方面,均有所表述。  相似文献   

18.
儒学从孔孟始创发展到宋明理学,都特別强调人的主观修养、人的主体精神。但是,这种主观修养、主体精神的客观普遍依据是什么?它与存有界是什么关系?它与世界本体是如何发生连结的?儒学只有回答这些问题,它才不仅仅被看作可以任从个人选择的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来探究基督宗教与儒家精神的意义及作用,对之展开比较研究。基于"和谐"这一核心观念,文章一方面将对作为中国"和而不同"这一社会共在及相互交往之基础的儒家精神修养及其"仁爱"观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则对基督宗教所追求的精神超越及其信仰传统中神人关系的"彩虹"之约所展示的"和谐"蕴涵加以阐述。本文认为,"和谐"观念作为中国基本社会交往的理论、及其所指导的历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内在的宗教境界及情趣,因此,不应该将儒家精神与宗教精神截然区别开来;并进而指出,儒家"仁"、"礼"观念体系中均有"宗教性"的因素,其"仁爱"之说亦与基督宗教"上帝是爱"的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二者可以比较、对话。本文为此阐述了儒家精神修养与基督宗教精神超越的不同,从界说新儒家的"心性之学"来解析其"内在超越"的追求及意义,由此说明了其"现实关照"与"终极关切"的不同意趣,并对"现实性"向"终极性"的升华、以及"圣爱"与"人爱"之互动、"超然"与"内在"之呼应在当代儒家精神复兴与革新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论证。基于这些分析,本文指出,人类所追求的"和谐世界"的确需要"从心开始";而要真正实现"世界和谐",则也应朝向人性修养所想达到的"超越自我"之升华境界。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中子贡称赞颜子的"闻一知十"章,在以往的解释中皆强调颜子才智聪颖,但是陆九渊针对此章提出"子贡不知德"。陆九渊认为,孔子批评子贡"弗如也",不是在道问学的知性层面,而是在尊德性的德性层面上批评子贡不及颜子。通过对《论语》和《孔子家语》的再考察,可以发现对于子贡执着于外在知识而忽视内在德性修养的方面,孔子确实有所不满。孔子一向首重个人德性的培养和成就,并主张以此实现文以化人的教化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