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伟 《美与时代》2013,(8):14-16
道家美学的核心是"道法自然"。自觉地运用道家的美学思想去生成中国的设计语言,对于构建中国艺术设计语言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道法自然"确认"道"是美的终极标准,是美的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依据。"道法自然"的审美表现主要涉及"见素抱朴"的朴素美、"大象无形"的抽象美、"道"之"自然"的自由美和自然无为的"天成美"。"道法自然"在艺术  相似文献   

2.
自然生态美是地球经过长期发展演化而创造出来的自然本身的一种生境之美。自然生态美直接地呈现为一种整体的自然生命样态之美,具体地表现为自然生态的生机美、季相美、整体风貌美与和谐美。对自然生态美的把握与感受,是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生命间的一种默契与相合,它不是一种置身自然之外的对象化感受,而是感受者与被感受对象处于同一时空境域,是一种互含互摄的、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是人全身心的投入与融合,是以人的全部生命熔铸于自然整体生命中而获得的一种"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合道"的超越性生命境界美。  相似文献   

3.
正"道"与"禅",是中国艺术传统中最重要的审美意趣之一,也是历代画者穷极一生想要达到的境界。在绘画的世界里,"道"与"禅"究竟是什么?难于言说,却也足以体会。道家道教追求道法自然、与天相和、返朴归真,表现于绘画,则是画者将对自然空灵境界的体悟融汇于作品,于虚无处捕捉大道真谛,体现天地自然的朴素之美,形神兼备、知白守黑的意境之美,重精气为用的内在之美,进而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野逸"是一个美学词汇、美学概念。"野逸"又是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人的一种精神风貌。野逸之美就是自然之美,自由之美,超越之美。具体说,"野逸"指审美体验中人的自由的心灵境界;指艺术家潇洒超拔的艺术人格;指狂放疏野的格调韵致。野逸之美在人的精神世界、文学艺术中都有大量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人们通常认为,儒家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讲求朴素与实用,反对奢靡华丽,并且据此把"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之一。这样来理解儒家美学观是不全面的。事实上,儒家美学观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它既有提倡"节用而爱人"即赞同朴素与实用的一面,又有重视外表的"文饰"即提倡绚丽与华美的另一面。在儒家的美学思想体系中,绚丽与华美都是权力、地位和礼仪的象征,又是同他们所提倡的"礼"的思想紧密联系着的。对"朴素为美"的提倡,更多地表现为道家、法家和墨家的美学观。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家美学中对绚丽与华美的赞赏,很难得到民间的认同。追求绚丽与华美的美学态度和艺术风格,还常常受到泛道德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自然"之态,是自古以来为世人所尊崇的一种思想和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把艺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艺术家通过自己对自然某些特质的理解,用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而艺术的对象,就是人们所面对的自然。书法虽不同于其他艺术那样可以直接取法自然与生活,但它通过其独有的艺术特色,无论是在书法作品和书法理论中都可看到各种自然形态的美感,亦或是书家与自然相同的感悟。文章将着重对古代书论进行梳理学习,发现书家在欣赏表达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在模仿感悟自然之美,并将从自然中吸取的精华转而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与艺术追求中。  相似文献   

7.
换留清纯     
荷尔德林说:只要良善、纯真与人心同在,人便会欣喜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生就像一场盛宴。平淡是它的本色,自然是它的历程,清纯是它的馈赠。能坚守清纯的人,不因岁月的流逝而变得粗俗,不受世俗的污染而丧失本真。历尽人生的磨难,仍对未来寄予厚望;饱经世事的风霜,仍对朋友投以热忱。这是真正的清纯,一种经过生活漂染、岁月过滤后的释然而洒脱的清纯。[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造型形态中的原生态观念主要是指充分利用或再现自然界中的天然形态,没有或少有后期的人为技术处理,"宛若天成",极具"天然去雕饰"之美.只有当自然与人类交融,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是最健康、诚实的美.  相似文献   

9.
空灵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又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一种美学风格。空灵之美是与充实之美相对应的一种美的形态。"空灵"之"空",就是空寂、空阔。"空灵"之"灵",就是灵活、灵动。空是空寂的本体,灵是活跃的生命。空灵美在文学的各种文体、艺术的各种形式中都有大量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磅礴"是一种美的形态,属于"壮美""阳刚美"类型的美;"磅礴"又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词汇、概念、范畴。"磅礴"的审美内涵是雄大壮伟,宏阔浑莽,气势逼人,震撼心魄。磅礴之美是一种宏大之美、壮大之美、雄大之美、气势之美。"磅礴"之美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都有大量的表现,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儒、道、佛的美学精神和审美风范大致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和审美风范。儒、道、佛是中国文化的三根支柱。儒家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仁爱博大、刚健有为,它表现出来的美学风貌就是刚健崇高、雄浑博大之美。道家文化精神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它表现出来的美学风貌就是自然朴素、冲淡虚静之美。佛教文化精神的核心是"缘起性空"、宁静清净,它表现出来的美学风貌就是空灵幽静、清净淡远之美。  相似文献   

12.
俄式"木刻楞"建筑是俄罗斯先民在改造客观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美的建筑,满洲里的俄式"木刻楞"建筑是在特定历史背景和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下本土化了的原木结构建筑,具有形态美感、色彩美感、质料美感、建构美感、装饰美感和符号美感。这些美感源于初识俄式"木刻楞"建筑时由感官系统直接感知到的形态与色彩,源于对材料与建构的理性分析,源于由装饰和符号引起的一种感动。文章分析了满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的审美特征,从而给观者精神上的理解与观照。  相似文献   

13.
关于道家的"自然"观念,现有的一些阐释容易忽视不同情境下意义的变化,难免会笼统而论,由此带来判断的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它语义的含混有关,为此需要先清理语义的模糊性。其中分析"自然"的不同成因是辨别其义的关键,由此将会发现道家"自然"具有两种形态,它们的内涵各有不同,并且与"道""无为"等概念也表现出不同的关系。一种是强调外界无干涉,意谓自己如此、不受他者影响;在此一方"无为"是另一方"自然"的原因,具体到道物关系则是说道"无为"而万物"自然"。另一种是强调内心无智故,意谓原本如此、不是有意造作;在此"自然"与"无为"描述同一对象的表现,可一并说明"道"的性状。在它最早出现之际即老子思想中,"自然"表现为第一种形态,另一形态则是在庄子思想中开始出现,自此以后二者并行共存。概言之,此二者分别体现了道家哲学在不同方面的诉求:一是反对他者干涉,以保障活动的自发性;一是反对自我造作,以保持活动的本然性。厘清了"自然"的不同形态,对它的内涵及其相关问题才能进行更清楚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苗海波 《美与时代》2014,(2):117-117
根雕作品的自然美是根本身所固有的天然形状给人以美的感受。自然的树根本身具有外在形式美的因素,而美并非是自然界物的属性,自然只提供景物,并没有情思,而美总是情景交融的形象。自然界中各类树木的根也是美的一种载体。但仅有自然根材并不能构成自然美,必须依赖人的参与才有其自然美的创造;根的自然美与艺术美虽然有存在领域的差异,但其基本性质、基本形态则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5.
庄子人生哲学的精髓——追寻自由精神,他继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把自然视为最高的审美境界。“美”不是矫造的人工美,而是朴素、率真的自然而然。庄子自然的“大美”境界令人向往,给当代人以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写意油画"作为油画不断发展与创新,到了一定历史阶段进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在表现上有着"见笔如见性灵、似与不似之间、以书入画的写与诗性意境之美等形态特征"。同时,在中国油画表现当中,写意油画是最为精进的一种表现,必须经历过历代中国油画家的不断积累,在其沉淀的深厚文化底蕴之上,进而通过写意的形式,将自然、精神充分融入到艺术语言表现当中,进而构建成真正意义之上的"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7.
正庄子曾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是人的底色,根底在于坦荡真诚。他们不做任何的伪饰,向他人真诚袒露,不遮不掩。不论是衣着、谈吐、表达或是行为,都不是为了表现,亦不是为了掩饰,而是为了真正找到自我。朴素的人值得亲近,因为他们内心清澈透明,可亲可敬。  相似文献   

18.
禅宗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与淡泊超然的人生哲学,能赋予当下艺术与设计实践活动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社会价值。在禅宗美学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做到自我清净,心中有念,使主体(心灵)与客体(自然)处于同一、恰当的状态下。其自然本体论所强调的心性化的自然美感,是由观到感,观中生感,感中生观,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理解,来对自然美的和谐作出反应,从而展现出内在的生命之美,实现人与宇宙和谐统一的诉求。在形态的设计上,禅宗美学注重"万物归一"的整体观照,即全面地知晓,完整地观察,更多是以一种创造性的和谐方式"组合"在一起,从而使人发现或创造出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和谐,并以此作为欣赏的前提或分析的依据,从而体验到特定"画面"背后生命韵动的和谐之美。只有如此,对自然生命和人类情感的体验之妙才能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道教提出以"自然之衣"为核心的服饰生命哲学理念:一方面强调"披褐怀玉"的朴素本真原则,反对服饰的人为巧饰性和社会等级性;另一方面又突出"天衣无缝""轻灵华美"的生命精神气质,以实现和彰显生命绚烂、荣盛之存在。进而,道教依据"法象炁数"的生命伦理原则,建构起一种既体现生命本真存在,亦含蕴宇宙生命秩序的服饰文化形态。道教服饰及其生命哲学思想,对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明式家具作为中国家具史上的颠峰之作,蕴涵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明式家具的设计理念既存在于历史,也存在于现代设计之中。明式家具精巧、装饰简雅、天人合一、布局合理,遵循着简洁、质朴的美学法则,契合了现代"简约主义",体现的都是反对过多的雕饰,而倾向于纹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明式家具主张顺应自然,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其"道法自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的审美追求与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所蕴含的沉静、质朴的意境是殊途同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