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翎 《美与时代》2007,(10):43-45
中国当代前卫艺术是受西方现代艺术和国际大环境影响的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崛起,使中国艺术创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空间,促进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但是也出现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政治波普。该艺术形式采用西方波普的艺术语言,结合人们熟知的政治形象或商业代表,来表达幽默、荒诞或嘲讽之意,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精神。当时,苏联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政治波普,对中国政治波普的构建与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20世纪年初代苏联解体后,国际艺术市场不再对苏联的"当代艺术"重视,苏联政治波普很快便失去了价值,从1994年起,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于是,国际艺术市场便将视角转向中国的"当代艺术"。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西方前卫艺术观念对中国当代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了解中国现当代绘画在中国历史语境中的诠释和发展。在可供参考的文本中找到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特性,是对于符号的诠释还是关于反叛精神的体现?西方结构主义给现代艺术提供了"语言"和"精神层面"的解读方式,在中国本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艺术选择加上绘画的普遍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4.
继黑格尔之后,1984年美国艺术哲学家阿瑟·丹托再次提出"艺术终结论"而声名鹊起,他将艺术终结之后的"后历史时期"的艺术状态界定为"美学熵状态"。丹托所描述的当代艺术的"美学熵状态"是纯粹的无方向、无标准、无风格、多元论的。正是这种艺术状态,在艺术终结后的"后历史时期"才具有典型性,就是以艺术的无所不在消解艺术本身。  相似文献   

5.
"艺术的终结"是在20世纪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领域曾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其提出者是黑格尔,后来又由丹托重提并加以发挥.彭锋在《回归》中认为,"艺术终结论"是当代美学中引起争论的十一个热点问题之一,并对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艺术终结"命题的提出如同空谷足音,振聋发聩!黑格尔和丹托为什么会做出"艺术终结"的断言?两人的理论观点又有何差异和联系?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艺术终结论"?笔者尝试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下,中国当代艺术蓬勃发展,工笔画为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吸收西方成熟艺术观念和形式。超现实主义绘画与传统工笔画有着相同"写实性"基因,使得超现实主义观念融入当代工笔画中具有一定的基础。超现实主义艺术观念将传统工笔画从现实主义创作引领到超现实的发展方向,推进工笔画以恰当的方式介入当代艺术。超现实主义图式给当代工笔画带来新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促进了当代工笔画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绘画材料和品种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现当代绘画这些不同特性和样式的绘画不仅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同时也营造出了不同的审美感受。面临着传承与借鉴,融合与突破的多重选择。笔者以为,我们应在借鉴与融合中积极引入中国传统的"意境"理论,挖掘和扩展当代艺术的表现力,创作出更加深厚的表现具有时代感,独具个性的和民族精神的当代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并不属于同一时间维度.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具有不同的价值理念取向.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脉络,而不是单纯的对于西方艺术形式的摹仿.中国人特有的历史传统,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决定了民族性的不可去除,我们应该有信心并继续探寻中国艺术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当代艺术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艺术思潮运动,当代艺术之父——杜尚身体力行地完成了对于艺术的颠覆和解禁。在当代艺术的潮流下,国内外美术作品越来越趋向于商品化与大众化。国内美术创作者应如何使中国当代美术染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底色,并使其发展保持新鲜活力,体现时代精神,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彭琳 《美与时代》2008,(1):113-115
我国现代壁饰艺术的发展主要是从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变动剧烈,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西方科学技术、思想文化艺术的影响,使中国的当代艺术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壁饰艺术的发展也在迥然不同于以前的现实环境中翻开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1.
对于西方当代艺术体制单一的复制造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许多障碍,在盲目复制西方艺术体制的大环境里讨论当代艺术,不能不引发出许多疑问.我们须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方向定位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建立建全并拥有自己的推动机构、艺术赞助制度以及艺术馆、基金会等,培养出在国际艺坛有话语权力的中国理论家及批评家,让中国的“当代艺术”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健全的当代艺术体制.  相似文献   

12.
采访人:李朝霞(问) 被采访人:河清(浙江大学教授) 地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A411室 时间:2010年12月26日中午 12:10-1:10 问:河清老师,请您谈谈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 答: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当学院遭遇798>,谈到当今艺术的一些情况.当今中国艺术形态大致可分三块:一是学院比较正统的;二是出口对外的当代艺术,完全迎合西方当代艺术市场而创作的一批政治波普,这些作品调侃我们的历史,调侃我们1949年以后的红色年代,这种当代艺术在国际上获得了显而易见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实验水墨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现象之一,它在中国水墨画的基础上更新而又与之不尽相同,吸收了西方抽象画而又别具一格。实验水墨在"85思潮"的背景下产生,1933年被命名"实验水墨",代表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形式之一。刘子健是现代实验水墨中的代表人物,其在现代实验水墨创作领域具有重大影响。通过刘子健的实验水墨发展历程展开分析,可以分析实验水墨的当代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在油画创作的探索和思考当中,白贲美学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白贲美学是中国传统的重要美学思想,由周易引申而出,体现了"大道至简""道生万物""追求本源"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绘画影响深远。近现代,中西方艺术相互影响,白贲美学又对油画创作给予了非常有价值的启发,对于油画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地球村”、“WTO”、“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等等这些新名词与口号随着经济全球化呼声的高扬而在艺术领域也愈来愈张扬,一些所谓的前卫艺术论者以西方后现代艺术理论的价值体系来审视或规约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特别是那些为了名利、玩世泼皮、无政府主义的”装置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等造成了我国当前艺术的混乱秩序。在当前转型开发的时期,在我们国家对文化艺术发展问题 上还未制定出总体策略和长远规划的情况下,不少艺术家为了名利,丧失自己的人格,不讲道德,不讲人品修养,嘲笑传统的澄明澹泊,以标…  相似文献   

16.
河清《艺术的阴谋》一书,通过列举大量的史实资料揭露了美国式当代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历程以及其最后如何改写了整个艺术史。激烈的言辞当中,河清力图去维护巴黎作为世界的艺术中心和现代主义的艺术审美观。作为艺术史和批评家,河清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是其历史意识却十分狭隘,仅仅看到了美国式的阴谋和当代艺术所表现出的消极一面。从艺术的阴谋是还是河清的阴谋?当代艺术,美国造?当代艺术—政治、经济的产物?"堵"西方艺术之潮流?这四个方面反问河清,"艺术的阴谋"是否为客观真实的阴谋?  相似文献   

17.
在绘画艺术的历史长河中,起源于西方的水彩艺术历经传播,不断与各地的独有文化相互补足,共同成长。而作为外来画种的一支,水彩因其特性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天然的相似性,在笔墨情愫与人文关怀的滋润下茁壮成长,逐渐形成了有别于西方传统水彩的中国水彩艺术。然而,水彩画要成为符合东方创作意识和审美观念的艺术形式,继续在中国本土生生不息的繁衍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通过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探索与研究,分析水彩从其中汲取营养和启示的可能性,充分发挥中西文明之所长,在交汇融合中为水彩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书画艺术历史悠久,在一脉相传的中华精神、审美价值、人文理念等诸多方面,对中国当代艺术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审视和观察古今中外艺术。文章通过对中国书画的艺术形式分析,探讨了中国书画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语言共性。  相似文献   

19.
当代艺术始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与西方的艺术交流空前活跃,无论是经济、文化,都在向发达国家看齐,艺术家们全面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图式和语言逻辑。"85"思潮后,中国艺术家们力图冲破政治意识形态的绘画观念与形式的束缚;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自由个体艺术家出现,他们利用具有政治符号的波普风在国外崭露头角,之后的艺术家们立足于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发生了实质的碰撞,西方艺术逐渐将中国艺术纳入到国际艺术圈。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以中西方艺术(美术)为线性载体,从笔墨的阐释、时代的概念与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来阐述笔墨与时代的关系,结合中西历史案例,探讨梳理当代艺术发展的路径。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作者应着眼于环境、种族等空间属性,将其与对当代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思考相结合,以创作与时俱进、表现艺术文化思想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