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美学以老庄哲学为思想基础,朴素的老庄审美学说对后来的造物活动及现当代的设计行为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老庄的"和"与"自然"、"形神意象"与"虚静"的美学思想,以及它们与设计美学的契合融通.  相似文献   

2.
魏晋玄学之所以被称为"新道家",是因为它对老、庄道家思想的继承和革新。这种革新的具体表现是:王弼、何晏,特别是王弼以其"无"本论对老子"道"的抽象性、普遍性的革新;裴颁以其"有"本论对老子"道"的具体性、特殊性的革新;而作为玄学思想发展之终结者和集成者的郭象以其"独化"论对老庄"道"的"有—无"性内在结构的发掘和革新。经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对老庄"道"的继承和革新,先秦道家思想在魏晋时代发挥出了新的作用,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记载了魏晋士大夫的言行轶事,反映了魏晋士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描绘了"魏晋风度"的生动画面。魏晋风度具有丰富的精神内蕴和深刻的美学内涵,魏晋风度具有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审美发现,其表达的对人格美的追求和超越世俗的叛逆精神等精神意蕴,对中国美学和中国人文精神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阮籍思想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学者认为,阮籍从不议论他人是非或评论时政,他鄙弃名教标志着士人"自我意识的觉醒"。然而研究表明,阮籍不但用行为的方式"议论"别人,而且用文学的形式针砭时政;他表面上鄙弃礼教,但礼教思想在他内心深处根深蒂固;他"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为趋步老庄,而老庄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宗教因素。从魏晋士人思想演变的脉络看,阮籍思想是士人思想宗教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在关于文艺与文化的重要论述中,多次涉及到"中华文化精神""中国人审美追求"、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问题,立足文化的视野与高度来探求如何继承中华美学的精神品质与传统价值,如何再现和重塑中华美学的魅力,从而实现精神传承和文化创新的统一。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何继承、发展与创新中华美学精神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在当下市场化的时代语境中,复兴中华美学精神就必须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审美风范",而不能"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唯有如此,中华文化才可以真正影响、引领、矫正、提升人民的审美修养与文化品位,新时代的中华文化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6.
"三远法"论述了山水画创作中空间构造的三种不同视觉感受及所传达出的意境之美,是以老庄"游"的美学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审美观照方式。"远"是山水画家对自然万物客观物象的表现手段及主观意象的体悟方式,最终实现人文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平淡作为宋代美学乃至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范畴,最初是由梅尧臣提出。宋初的主导思想存在从黄老思想到儒家思想的转变,而儒家思想代表之一的"绘事后素"在创作论的内容、形式以及思想境界上对梅尧臣提出平淡说有着重要的影响。探究梅尧臣所提出平淡说的理论源头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平淡作为审美理想与审美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发展与影响,其改变了宋初台阁体华丽的审美走向,开宋代审美新风。另外儒家思想为宋代文学的发展、理学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叶燮的美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系完整、论述深刻、思想资源丰富,需要我们加以有效利用和继承,以有益于当下的美学建设。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注重审美主体文化美学人格的养成、强调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统一、遵循在承续传统和开拓创新中"因时而善变"的艺术发展规律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应当给予重视、开掘和阐释。  相似文献   

9.
严羽诗歌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意境。严羽的意境思想是对唐代刘禹锡、司空图等人意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诗歌艺术审美本体的强调。"气象""入神""妙悟"则是理解他意境思想的三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美学思想是在继承和革新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此,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康德美学是对欧洲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相互"调和"的一个结果。这一结论并不切当。首先,今人所谓的"理性主义美学"仍包含着诸多经验主义元素,这与其他经验主义者的美学思想在理论根基上存在着一致性。康德对于这些学说的批判首先都是基于"先验论"这同一个主导立场之上的。调和论则在某些方面割裂了康德的这一立场。其次,康德"审美愉悦理论"的形成与其对"完善性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并非理性派的"合目的性概念"与经验派的"快感"之间的简单调和。厘清这两点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康德美学的生成逻辑及其理论主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先秦道家是最具特色的一派。老庄的“大美”思想揭示了“道家关于美的本体的最高范畴”,对各个门类的艺术、尤其是对书法这门“中国特有之高级艺术”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对儒、道两种书学观在审美差异上的分析与比较,深入探讨了老庄“大美”思想在书法艺术上的体现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杨春时的《审美意识系统》《艺术符号与解释》等著作,初步形成了关于审美超越性的理论,并为其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石--人类意识的总体结构理论.之后,他汲取西方现代哲学、中国老庄、禅宗美学的思想资源,关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90年代后,《生存与超越》《走向后实践美学》等著作,形成了与实践美学分庭抗礼的"后实践美学"体系,而"主体间性"理论是该美学体系的基石,促使中国美学开始向现代美学转型.杨春时的治学心得主要是:常存问题意识,不断超越自我;冲破学科界限,打通人文学科;接收西方理论要使之中国化.要有自己的创造;以思想带动学术.  相似文献   

13.
作为倡导用佛法验证老庄思想的高僧,释德清不仅自觉地把"道""心"视为老庄思想的逻辑起点,而且认为,与"学道工夫"相关的德性论也是老庄思想的核心议题。然而,在回归《老子》和《庄子》的语境之后,释德清却无法摆脱难以自圆其说的困境。不可否认,释德清对于老庄思想的诠释固然存在着"误读",但同时也为验证老庄的价值立场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4.
先秦道家美学人格论转变为魏晋道教“神仙”美学思想,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它们在人(仙)格美的内在与外在、凡人仙人人格对比、神仙审美心理、道家道教人格修炼与艺术美之关系等四个方面,展示了道教美学人格思想的嬗变过程,再次证明了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与后世道教美学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证明道教美学思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宗教、建筑艺术及道教美学思想,从建筑的环境、布局、形态、装饰和造像五个方面对新津老君山老子庙的建筑艺术进行了探讨,认为老子庙建筑继承了我国传统建筑的思想,并将易学的符号理趣和义理融贯其中,其建筑艺术紧扣道教文化精髓而展开,体现了道教特有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味,具有独特的道教审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以来,绘画开始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绘画美学思想真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和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等理论在后世美学研究的过程中奠定了观念性的基础,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气韵、诗境和虚实带入今天"写意精神""写意观念"的意象油画之中,将符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审美和广西当代意象油画相结合,通过分析广西当代黄菁、孟远烘、陈毅刚的绘画作品,试图找出艺术家对传统美学的深刻领悟和追求,并对这种结合所体现的艺术发展前景作分析,力求将传统美学精神融汇贯通于广西当代意象油画并对其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闫永利 《管子学刊》2006,(3):98-101
从生态学视角探讨老庄道家美学中的生态美学思想,结合当前生态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总结了老庄道家美学对当前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五种思想启示,以期对构建和谐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影响。若以老庄的思想为审视坐标,不难发现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理念直接受到了老庄空间美学的渗透和影响,具有"唯道集虚"的哲学特征和"气韵生动"的意境美特征,而这种意境的实现则主要是靠"隐秀"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性美学视域下,作为中华美学精神显性形态的儒家美学因其与伦理道德的密切关联,往往被当代美学研究者视作理论粗放的功利主义美学。事实上,儒家美学对道德善的注重并不妨碍其成为一种可行性的当代美学观。在文艺观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内在价值存在于作品中的;在美感论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自然价值存在于审美情感中的;在形而上学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本体价值存在于审美境界中的。因此,儒家伦理美学实质是一种审美与道德价值内在结合的伦理美学,其不但具有当代美学的合法性,而且是有着美好价值担当的生活之道。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性美学视域下,作为中华美学精神显性形态的儒家美学因其与伦理道德的密切关联,往往被当代美学研究者视作理论粗放的功利主义美学。事实上,儒家美学对道德善的注重并不妨碍其成为一种可行性的当代美学观。在文艺观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内在价值存在于作品中的;在美感论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自然价值存在于审美情感中的;在形而上学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本体价值存在于审美境界中的。因此,儒家伦理美学实质是一种审美与道德价值内在结合的伦理美学,其不但具有当代美学的合法性,而且是有着美好价值担当的生活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