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古时代,美术指石器时期之后至形成稳定的社会文化形态之前的美术,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形成的开端,处于中国艺术的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艺术主要表现在岩画、陶器、青铜器等之上。与西方古典艺术追求科学严谨及完美的人体塑造不同的是,上古时期的中国美术表现出一种与之截然相反的抽象写意性,且越往后发展意象性越明显。上古时期的艺术特性为后来中国画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画的写意性与当时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艺术精神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传统中国画中的城市题材历史久远,但始终未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自魏晋至明清,中国绘画经历了从绘画自觉的萌芽到绘画风格的成熟确立,都是农业文明背景下的传统文化的产物。水墨都市绘画,是工业文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现代都市文化的写照。水墨都市绘画的发展始终都离不开传统中国画的孕育,同时又具有当代都市文化的特点。因此,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水墨都市绘画具有其独特的时代语言。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国画中的城市题材历史久远,但始终未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自魏晋至明清,中国绘画经历了从绘画自觉的萌芽到绘画风格的成熟确立,但都是农业文明背景下的传统文化的产物。水墨都市绘画,是在工业文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现代都市文化的写照。水墨都市绘画的发展离不开当代都市文化,因此,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水墨都市绘画也在探索其独特的时代语言。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画在千年发展历程中的各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流派、人物、理论和作品,但总的来说中国画分为写实写物和写意写心两个重要方向,从历史看中国画早期是以写实写物为主,在隋、唐和北宋早期最为兴盛,从北宋后期经南宋末,中国画开始出现以写实写物为主转向写意写心为主的萌芽现象,至元代中国画已基本以写意写心为主,明、清至现代中国画也都是以写意写心为主基调,所以现在中国画也被称为写意画。因此研究中国画艺术从写实写物转向写意写心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进一步理清中国画发展的大方向脉络,丰富和补充中国画艺术从写实写物转向写意写心具体原因的理论内涵,从而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提供进一步的多角度的理论支持和补充。  相似文献   

5.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以描写山川自然为主,于战国之前出现,萌芽于东晋时期,确立于南北朝时期,在隋唐时期开始兴盛,并出现了以王维为代表水墨渲染的文人画,后在宋代和元代得到空前的发展,明代初期的山水画基本上都是对元末山水的延续,后期开始衰落。"明四家"也称为"吴门四家",是在正德时期,以苏州为中心,以沈周、文徽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画派。这四家中沈周、文徽明继承了"元四家"的绘画风格,仇英颇擅工笔重彩,唐寅继承了南宋的院体风格,又自己加入了文人的意趣,使之更具柔美之气。  相似文献   

6.
宋明理学、明清实学、清代朴学,是宋元明清时期前后相继、此起彼伏的三起思想文化大潮,是该时期思想文化的主流。 中国封建社会经过汉唐时期的高度发展,至宋代,即达到了成熟的顶端。顶端同时也就意味着下落的开始。至明清时期,随着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封建制度更是进入了“天崩  相似文献   

7.
抽象水墨,确立于"八五新潮"美术时期,是中国画领域中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样式,它既是当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8.
荆琦 《美与时代》2007,(12):40-44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审美范畴之一的"味",以其"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核心内涵,自萌芽、形成、发展直至成熟,几乎经历了中国古典美学历史的全部.在这漫长的流变过程中,"味"的概念一直运用于各个审美领域,显示着极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工笔画和写意画同属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体系。中国绘画从象形的萌芽状态初始,就一直追求"写意精神"。这个"意"就是追求真善美的审美理想。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画传统,首先应该有清醒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另外还必须有科学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努力进取和攀登。同时,必须在写意精神引领下,在有"法"、有"度"之中张扬个性,才能达到"同臻其妙"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从宋元文人画发展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其间社会、历史及人们的思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依旧有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美术界还是设计界,中国画都已经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名词。我们从中国画的演变历史中也可看出不同时期绘画风格的演变,亦能领略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尚。通过对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发展脉络的梳理,特别是从文人画向现代中国画演变的每一处细小变化着手,来分析文人画的艺术特点,可以感受中国画的魅力和文人画永恒的笔墨精神。  相似文献   

11.
"假山"作为中国园林建造中的基础结构,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极具审美价值,它以造景为目的,构成园林的主要景观、划分园林的各个区域,在中国园林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假山"的建造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假山"的建造技术由最初简单模拟自然山川的形态到明清时期精细的表现自然,古人对"假山"的审美意味也发生着改变。文人不仅通过游玩园林看"假山"修身养性,更将"假山"搬入画中,状物言志。以"太湖石"为切入点探究传统中国画中"假山"的面貌,并以当代艺术家的中国画作品为例,结合时代语境,浅析中国画中"假山"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五四运动,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初步形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终形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得以传承并创新发展.中国革命道德创新发展的百年历程呈现出鲜明的规律特征,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3.
线条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一种语言形式,其功能体现也是内外兼有。中国画中的"线"大都是对物体进行客观分析后加以主观处理,最后提炼概括而成,因此这样带有主观情感的线条也就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两种功能在变化发展中逐渐平衡统一。随着线的表现力的丰富,人类审美需求的上升,中国画的线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以宋代人物画为例,对宋代人物画中"线"的艺术表现进行分析解读,论述"线"在中国画中的艺术功能,以及宋时期人物画所体现出的节奏美和意趣美。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着,中间没有断流过,中国的绘画也是如此。从原始社会时期的陶器上面的图饰、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汉代的画像砖和画像石到魏晋南北朝绘画的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绘画的三足鼎立、两宋时期的院体画,再到元代以后文人画的兴起,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绘画体系。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无不体现出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精髓,在世界艺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如东晋画家顾恺之所创作的《洛神赋图》就是根据三国时期的著名诗人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创作出来的,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文章以及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入手,论述中国画体现出的传统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线"与"色"是中国画的基本表现语言."以线造型"和"以情运色"是中国画的两大基本表现手段,它既是中国画表现性特征的体现,也显示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千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有着自己完善独到的美学理论.中国历代画家正是运用这些美学原理,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而他们的艺术思维、美学思想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导和重要影响.经过历代美学家、艺术家的研究和实践,将中国传统哲学的"有无"思想有机地融入中国画的"虚实"理念之中,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西画东渐为当时自为发展的中国传统绘画打开了一扇窗户,对清康雍乾时期的院画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以西方透视法改造中国传统绘画的所谓"合中西二法"必然会被如陈枚这样的传统中国画家所抛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人画传统必将回归,以气韵、意境为旨趣的传统中国画的空间表现依然会坚定地疏离、逃避西方"科学"的透视理论。  相似文献   

18.
意境一直是中国画品评中最为推重的美学境界。意境的本质是偏向心灵的美学观念,是画家从内心而生,意欲释放情感的通道。宋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的顶峰时期,美学体系也趋于成熟,中国的审美意境一直与禅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感知禅宗精神的本体也是心灵,禅宗主张万物由心而造,这种独有的心性本体论,使得中国美学更加偏向于对内心感受的认知与认同;另一方面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与艺术审美的方式有着相似之处。从宋代折枝花鸟画的艺术形式、艺术理念等方面去看宋代折枝花鸟画中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水画是对中国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最初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立于隋唐时期,成熟于五代、北宋,为中国画中的重要主题之一,艺术风格深受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的影响,传递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于自然界中山水这一事物特有的东方哲学理解和表述。留白作为中国山水画中重要的表达技巧之一,既是中国山水画创作时的一种绘画创作技巧,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人特有的东方哲学理念——阴阳、变化、虚实与意境等。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画发展具有时代的特殊性。文章从古今与中西两部分,根据微观生物学的细胞概念对中国画发展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主要说明当代中国画"变"的历史必然性,并以细胞的基本构成类比中国画的组织结构,提出中国画传统的继承包括思想精神层面与物化实践层面两个部分。我国当代艺术发展应坚持传统精神内涵和实践探索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第二部分提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具有学习性,艺术存在差异性。针对中国画与其他画种的差异性提出对人、自然与社会本身进行自主探索,提出以他国艺术发展经验和规律为镜促进本民族艺术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