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表现主义思潮诞生了。那么,共享"表现主义"之名的绘画与美学究竟有哪些关联,他们的观点是否有相似之处,又为何在美学和绘画领域同时发生了变革?通过比较表现主义美学以及表现主义画家的观点,得出二者在"直觉""表现"和"情感"上有一致的看法,它们同时是表现主义美学及绘画的核心主张。  相似文献   

2.
无论原始绘画还是表现主义,都是内心直觉的表达。它们没有所谓绘画法则的条框限制,都是发自人类天性的艺术,是生命本能的一种宣泄。但他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原始艺术最率真直觉地反映生活,而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则是对压抑反抗情感的发泄。  相似文献   

3.
绘画何为的问题始终纠缠着我们,最朴素的回答就是绘画摹仿现实。然而,问题在于,绘画摹仿论恰恰是以消解现实为理论前提的。因为它建立在两个不可靠的前提之上:1.我们观看绘画对象的方式以物理—光学理论为基础,2.我们观看绘画对象与观看现实对象的方式相同。从现象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前提进行考察将揭示出,绘画对象的显现并非以物理—光学理论为基础,绘画对象与现实对象也有着不同的显现模式:绘画对象的显现并不依靠现实对象所依据的"图形—背景"结构。绘画并不摹仿作为对象的图形,却悖论式地揭示图形—对象得以呈现的非对象性的背景。如此理解,绘画艺术实际上成为"现实"(对象)得以显现的源初方式。  相似文献   

4.
德国新表现主义在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艺术界被称作去物质化的观念艺术,然而传统艺术在当时是不被认可的。《艺术在没落中升起》一书中的伟大画家就将焦点集中在装置和综合材料这样的艺术形式上,以及它表达了当时德国的政治和文化精神。那么,这种精神对我们现当代绘画有什么启发和影响呢?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艺术以其特有的规律接受表现主义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二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至今。现代主义艺术虽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退潮"现象,但是诸流派在我国产生的影响却是有据可循的。表现主义绘画对中国的影响值得我们去探索。  相似文献   

6.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兴起于20世纪初,以个人感情为依托,表达宣泄个人的情感,在西方现代主义流派中独树一帜。其精神要素与中国当时的变革要求心态呼应。20世纪80年代后期,表现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多样化绘画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色彩作为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往往能够唤起打动人心的审美感受。而抽象表现主义在作品中削减了造型与符号的形式语言,其色彩的突出的应用效果更引发人们对其进行关注与探索。文章将对色彩进行分析,尝试探索研究其在抽象表现主义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并比较电影《东邪西毒》中的色彩设计来分析相关色彩的设计应用手法,以期为当今色彩的设计研究提供些许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文化艺术多元化趋势下,高校绘画专业毕业创作应该在怎样的平台下进行指导是每个教员应该慎重思考的问题。文章结合多年的高校美术学院毕业创作指导实践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些体会,探讨毕业创作指导中的主要问题以及指导思路方面需要注重的要点。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初,表现主义流行于西方世界,这一流派的流行给西方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绘画表现方式。在绘画领域,其比较注重人主观意识的表达,画作中往往体现着创作者的内心,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化处理。文章通过梳理表现主义绘画发展历程,从而更深刻地了解这一艺术流派最具影响力的画家爱德华·蒙克,以其在1893所创作的代表作《呐喊》为例,分析其如何将表现主义的情感推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10.
莫兰迪曾说过:“我觉得表达在自然中的,即可见的世界,是我最感兴趣的事情。我认为,尤其在当下,具象艺术的教育任务,可能是实现我们内心被可见世界唤醒的情感和图像之间的交流;我认为每当艺术家能够克服一些障碍时,就是一种创作,一种创造。”通过深入研究乔治·莫兰迪风景作品的绘画语言,探索其作品的表现形式、创作构思,多元化、多角度记录创作过程,并基于灰色调和互补色调的特征分析创作的色彩语言,强调平面化语言的绘画形式在创作中的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描绘简单事物的元素,捕捉熟悉的自然风景,创作出令人感到真诚的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11.
绘画创作是艺术表达的主要方式,能够直观展现自身的内心情感,让观者从作品中品读和感知绘画的视角、内容及价值。艺术作品属于精神产品,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完美,要经过一系列的创作过程。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的诞生是需要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反复思量的。好的艺术作品往往能体现出其艺术的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12.
绘画创作必须具有时代性。绘画创作的时代性主要由它的思想性、作品题材的根源和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三个方面来决定的,而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决不是孤立存在。我们强调绘画创作时代精神时代面貌的同时,必须分清它与赶时髦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3.
绘画是一项艺术活动,绘画者要有发现美的能力和对美有所感悟,再加上创作灵感,才会创作出一件绝美的作品。我国的艺术家们在绘画艺术创作方面除了传承本民族的艺术特色以外又吸收并融合西方绘画艺术创作中的优秀成分,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绘画创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越来越严重,古老的游牧民族文化逐渐消失。蒙古族画家通过自己的油画作品要如何调解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差异,如何创新是最终问题。作为草原儿女,蒙古族画家要保留蒙古文化,发扬民族精神,追求艺术创新,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这本书是德勒兹在这个有秩序的世界里创建的一种概念,在这个概念的大前提下,美学世界有了新的存在条件和存在方式,而在这种变化里,作者对绘画的呈现和诞生有了新的思考:在哲学范畴中什么是绘画的实质,它与其他艺术形式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我们对绘画的创作到底还处在什么阶段,什么是绘画的真实?这些问题,我们并不一定要去解决它,但一定要去思考,用思辨的方式来思考。文章借助书中的几个词如歇斯底里的微笑、音乐中的在场感、绘画与绘画动作之间的关系等几个点来阐述这一思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景德传灯录》卷十二睦州道明章下记载这样一个故事:秀才访师,称会二十四家书。师以柱杖空中点一点,曰“会么?”秀才罔措。师曰:“又道会二十四家书,永字八法也不识”。这是一则颇有趣味的禅门公案。主人翁道明禅师(780—877年)是唐代高僧,住睦州城(今属湖北省)龙兴寺,很有影响,因他俗姓陈,故人称“陈尊宿”。公案说的是一位秀才,声称能写二十四种书法名家字体,自恃从书法中悟得佛法三昧。陈尊宿以柱杖在空中随便点了一下,问秀才会不会(这种书体、笔意、书法……),把秀才问得张口结舌,不知所措。于是陈尊宿批评秀才“永字八法也不识…  相似文献   

17.
正对绘画表达方式的研究最终要落实到对艺术本体的研究,绘画的本体就是绘画的图像表达方式的研究。通过对绘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研究,来达到深入了解艺术的目的,理解构成元素与画面构成方式,让艺术得以自由发展。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说:"最重要的是形式,而形式一经产生便不会消失,能以独立的生命存活下去"。绘画史归根结底是一部图像形式的发展史,绘画艺术是通过图画来传达情感的,研究图画的表达方式对研究绘画艺术具有本质的意义。关于表达方式的建立,画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中国画和油画,虽然分别来自两种不同文化和审美观,但在长期的碰撞、融合中,逐渐成为近亲,并驾齐驱的两个画种,从而在中国画坛占着主导地位。本文简要概述了这两个画种的区别,并从创新的本原分析探讨中国绘画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与观念,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到作品创作中,使传统的绘画作品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传统绘画作为我国典型的视觉艺术形式,不仅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能有效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从现实层面来看,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数字化的表现手段介入到传统绘画的创作中能让传统绘画表现出全新的特征,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留给后世的哲学遗产之一,是心灵与身体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哲学家们。当代法国现象学的重要人物马里翁从"感体"概念入手,一改人们对于笛卡尔哲学的二元论理解,提出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存在着具有一元论意味的观念,即作为"第一原初概念"的心身统一的"被动思维"。但是对于笛卡尔哲学的这种新诠释不仅是过度的,而且从根本上说也无益于真正解决心身关系难题。相反,坚持笛卡尔哲学固有的构成性旨趣,我们并非不能摆脱笛卡尔哲学乃至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在心身关系问题上的困境。超绝发生学正蕴含着这样一种可能性,我们可以禀承笛卡尔的构成性方法论原则,达成对于心身对立的一种内在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