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科学史后现代主义观的反思曹天予近年来有种种迹象表明后现代主义在科学史中越来越流行。它对学科的传统观点的挑战是严重的。不仅编史学工作的真理资格受到拒斥,而且历史事件的意义也被用当代文化加以解释,从而使历史失去了客观基础。进一步说,给历史事件以因果说明并勾画出其进步轨迹的任务被抛弃,取而代之的种种解释是玩弄文字游戏的结果。这一切都来源于后现代主义者否认理性和进步并提出一种取代科学史特征的概念体系。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不寻常的特色是其理论不理论化。后现代主义者攻击本质论,于是就没有一个前后一贯的观念体系可被视为“本质的后现代主义”。有多少后现代主义者就有多少后现代主义。作为哲学思潮,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主要由法国哲学家提出,他们主要关心的是批判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全部批判集中于启蒙时代的理性概念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若要坚持科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严格的认知标准,放弃把事实当作解释的基础的思想(即解释的成败取决于它忠于事实的程度)是很困难的。如果不要求史学著作的真实性,历史学家以认知为基础的责任就无从谈起,而在科学史学实践中就会产生“怎么都行”的混乱局面。(欣摘自《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年第3期)对科学史后现代主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以价值观的多元和对人的意义的日益尊重为特征,其对西方家庭治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介绍了建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沿革及其相应的家庭治疗模式,论述了社会建构主义的四种家庭治疗模式以及叙事治疗的主要特征。而整合作为家庭治疗的主导性潮流,正影响着整个领域。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社会已然步入大数据时代,艺术与科技开始高度结合,这对具体的艺术学科发展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基于"作品"的意义重新回归至美术史研究的前沿,大数据时代也为经典绘画作品的重构带来了诸多可能性。具体而言,大数据时代下对经典绘画作品的重构包括由现场观看转向图像转译,由二维图式转向三维动画,由虚拟模仿转向真实再现,由经典拜读转向名作戏仿四种主要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以价值观的多元和时人的意义的日益尊重为特征,其对西方家庭治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介绍了建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沿革及其相应的家庭治疗模式,论述了社会建构主义的四种家庭治疗模式以及叙事治疗的主要特征.而整合作为家庭治疗的主导性潮流,正影响着整个领域.  相似文献   

5.
具有浓厚哲学色彩的第二代认知科学,拥有一些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特征,作为对立面的经典认知,对比之下也展现出现代主义哲学的特征。从反基础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后人道主义三个方面,讨论二代认知的主张及其与经典认知的关系。二代认知理论中的矛盾之处,不仅是由于认知科学的发展惯性和理论发展的欠缺,也是理论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对未来发展的思考更需要谨慎进行。  相似文献   

6.
"新子学"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首先要对经典文本的结构进行重构。借鉴"新四书"由"道统"到"经典",再到"经典的阐释"的建构模式,"新子学"在不尚一统、多元共生的子学精神下,以元典时代的子学经典为基础,构建子学经典体系,发现历史上被掩盖的子学经典的价值,在当代语境下对子学经典进行阐释。对子学经典的阐释以"知人论世"为支点,注重"诸子"与"时代"结合的特征,充分发挥人在阐释中的作用,并结合当下语境探寻诸子之学与当代社会的普适性,避免误读与庸俗化。  相似文献   

7.
文质观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体现。通过翻译推动孔子文质观的跨文化传播,对解决西方伦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论语》是孔子文质观的主要载体,然而经典文本的文意跨越时代和文化,难免产生曲解与误读。本文拟从《论语》原典里孔子述文论质中梳理"文"、"质"以及"文质彬彬"的内涵,以期开显孔子文质观的真实要义,进而剖析两个经典英译本中的误读,发掘导致误读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以助力经典文本的跨时代跨文化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8.
挪用法作为后现代主义艺术创作的主要方法,其本质是对现代主义艺术所推崇的原创性提出质疑和嘲弄。探究西方绘画中"挪用法"的发展历程,西方绘画中的图式"挪用"就是艺术家借用美术史上的名作或者现成的图像经典,根据需要提取到自己的创作中重新组合与改造,使得完成后的作品常常给予观者以熟悉的陌生感。具体分析从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到马奈的《奥林匹亚》维纳斯图式的转化。图式"挪用法"在近现代绘画发展中,其目的不是简单地对传统图式的破坏,而是在这颠覆传统图式的过程中生发出符合当代意义的新图式,新思想,新内涵。  相似文献   

9.
勿庸置疑,“后现代”一词已不再只是一个时髦的字眼,它俨然已成为一种思潮或主义的代称。虽然对于究竟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思潮这一问题,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但透过其产生形成过程中纷芜繁杂的表面现象,我们依然能看清其基本轮廓与主要特征。利奥塔《后现代状况》一书,作为后现代主义生成过程中一部经典性杰作,已经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它对我们把握后现代主义生成的基本特征很有帮助。本文试图在解读这部著作的基础上,从动态的角度谈谈后现代主义生成的主要特征。一、从决定论走向游戏论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驳斥并否定了…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中的搬演:虚构还是真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纪录片中"真实"与"虚构"分析研究,在对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搬演"这一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法则在纪录片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叙事辅导法是目前广受关注的后现代心理辅导方法之一,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作为问题的治疗辅导观念,通过"故事讲述""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来访者发现自身潜藏的力量和生活的意义,从而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叙事辅导法的产生深受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它将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不确定性、差异性、多元解释和解构的思想具体应用于解决个体心理问题上,最终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纵观现代建筑运动,"风格派"的代表作品施罗德住宅,作为当时探索新建筑运动中的前卫建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以时间线索对建筑活动进行比较研究,试图通过对施罗德住宅相较于现代建筑的生成逻辑和最终形态的表现,探讨其对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发展存在的历史定位和批判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典诠释是诠释者以当下时代为背景对经典的理解和解说,任何经典诠释都无法摆脱诠释者的时代"印记"而追求纯粹的经典"原义"。与时俱新性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根本特性。这一特性正是源于诠释者为应对当下时代对经典进行的一种创新性诠释。只不过,按照经典诠释的理论逻辑,强调经典与时俱新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可以完全脱离文本"原义"肆意发挥。经典诠释对于经典的创造性发挥,必须以经典原义为基础,从"原义"中延伸出"新义"。经典诠释其实是诠释者和作者跨越时间隧道的一场历史性"对话"。绵延二千年的《孟子》诠释,是经典诠释的时代性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具有典雅、浪漫、装饰性、娱乐性、浅薄以及浮夸的历史折衷主义特质,这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后现代主义装饰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让装饰回到室内,最常用的手法是运用新古典主义的装饰手法。带有中式风格的后现代室内住宅设计,实质上仍然还是对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改良,中式的新古典主义引入了大机器时代的新工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打造了带有中式风味的后现代室内住宅设计,也是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总结与批判。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设计领域的影响首先是从建筑领域开始的,因此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建筑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的原因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想特点具有决定性因素,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性案例及特征进行分析,并总结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对未来建筑设计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法华经》在日本是非常受欢迎的一部经典。厩户皇子(圣德太子)讲经的事情未必是事实,但他所著的《法华义疏》是在日本完成的可能性很高,①可以说最晚在奈良时代初期,《法华经》已被日本人所关注了。奈良时代,《法华经》作为护国经典及忏悔灭罪的经典被信仰,同时也成为法相宗、三论宗等各学派研究的对象。到了平安时代,天台宗更是将《法华经》奉为"皆成佛道"的经典,也可以说确立了《法华经》在日本佛教中的地位。此后,镰仓时代的日莲  相似文献   

17.
尹志平的《道德经》诠释深受全真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主要有"以道解经"、"以儒解经"和"以佛解经"三个诠释路向,而其中又以"以道解经"为主。在"以道解经"方面,尹志平的《道德经》诠释又表现出了经诠、理诠、言诠、事诠、身诠五个方面的特征,既有与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理论一致的地方,又表现出了全真道经典诠释的独特性,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与把握全真道经典诠释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贵无论玄学所依据的经典主要是《周易》和《老子》。何晏、王弼都是通过重新解释这两部经典来阐发自己的以本体论为特征的玄学思想的。但是何晏只是提山了某些重要的玄学论点,而王弼则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究其原因,是由于何晏在解释经典的方法上存在着缺陷,而王弼在《周易略例》和《老子指略》中则对方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突破汉人樊篱,找到了一个按照新的时代需要全面解释这两部经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快速更迭的现代文明演进过程中同样需要文化的深耕与守望。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国家性的"系统读书工程"已由倡导阶段步入推广阶段,家庭阅读是这项"系统读书工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重拾古代家庭阅读文化精髓、推动我国阅读文化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国民经典阅读呈现出碎片化和娱乐化特征,不利于"读书工程"的推进。因此,精心选择家庭阅读的经典书目、探索经典阅读的"可持续模式"和重拾传统的诵读方式,不失为家庭文化视野下经典阅读推广的创新策略,能够加快经典阅读推广的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20.
启蒙时代发明的概念系统是现代欧洲文化的主要遗产.19世纪启蒙的世界观普遍性很大;20世纪上半期,启蒙理论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力量,但是仍在西方人意识里占有重要地位.在一定的方面上,目前是后现代主义的时代;后现代主义者企图全面反思前一段历史的一切世界观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