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写实小说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活跃并在90年代走入低潮的一种小说类型,20世纪后现代主义小说正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支配性的地位,以池莉的《烦恼人生》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在主题、人物、叙事结构这三个方面自然受到后现代主义强有力的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新小说”流派出现并逐渐风靡法国乃至世界文坛。作为这一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米歇尔·布托尔在其力作《变》之中很好地为我们展现了他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叙述、形式等方面对传统技巧的继承与创新和对写实和心理描写折中运用的高超技艺。同时,小说中人物符号与城市符号的重叠,三角关系的架构、错落有致的时空交接等都为小说创作注入了活力。此外,小说在形式上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了我们现实和生活态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现代主义是新时期文学中最早涌现的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文艺思潮。新时期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与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以及新时期文学发展自身的需求密切相关。现代主义新诗潮的崛起、新潮小说的探索、现代主义色彩的新潮话剧的出现,是现代主义文艺观念在创作实践方面的重要表现。新时期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改变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深刻影响着中国当代诗歌、小说、戏剧、影视艺术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碎片化叙事是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擅长运用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小说叙事脉络的新型叙事方式,其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在这样的碎片化叙事中却呈现出了一种异样的完整。其碎片化叙事集中体现在小说的情节、结构和时间概念中。托卡尔丘克叙事特色的形成既受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影响,也与波兰跌宕起伏的历史命运和社会现实紧密相关。可以看出,小说中无论是扎根在脚下的写实还是飘忽在远古的神话,都是托卡尔丘克对文学叙事新方式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乡土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90年的发展过程中,乡土小说在其题材和主题方面经历了一些变化。然而时至新世纪,乡土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冲击,日益匮乏,人们的乡土意识逐渐淡薄;同时乡土作家的青黄不接使乡土小说随之进入了创作的瓶颈期,面对危机如何谋求发展成为了乡土小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并由此引发了主体、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等问题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应该说,主体性问题在东西方哲学界都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在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中,主体性问题被凸现了出来;后现代思潮消解主体性的话语、使主体性问题成为更具争论性话题;坚持还是颠覆主体性,在哲学和其他学科中造成了新的学派分野.后现代思潮颠覆主体性的诉求,一方面要面对内部重构后现代主体性的人的分庭抗礼,另一方面要面对传统主体论者的批评,反而使主体性的不可消解性得到了彰显.在当代,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诸多学术流派论说纷呈、观点林立,学派之间既有借鉴又有批判,把主体性哲学推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正>在当代,马和人的关系,不像在农耕时代那样密切,但马的健美形态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依然是艺术家表现的重要主题。粗略地考察可知,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的马雕塑多与人体相结合,表现某种历史人物或故事,艺术方法基本是写实的。80年代后,随着社会思潮、艺术潮流的变化,雕塑家们更强调主体性和个性风格,用抽象、变形等方法,在变异的马形态中,象征性地表现某种理念。  相似文献   

8.
作为讲述上海故事的地域小说《繁花》,一经发表便广受关注。而作家金宇澄在《繁花》中鲜明的上海叙述,也备受热议。《繁花》和王家卫电影中对上海记忆的叙述,使得关于上海的历史叙述又多了一层新寓意。作为地方小说,讲述上海故事的《繁花》,可以说是上海文学叙述的新表达,为上海文学注入了新力量。  相似文献   

9.
科学、理性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使人类长期占据了世界的中心,人类社会消融在功利主义之中,随着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而来的是昔日田园牧歌的消失、自然灾害的频发、精神世界的失落等问题。表现在文学上,就呼吁诞生一种新的文学观念,生态文学随之出现。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很好的例子。小说介绍了我国东北地区古老民族鄂温克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兴衰变迁,她用浪漫主义手法,赞美遥远、原始、"落后"、原生的古老文明,反思现代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潘海鸥 《学海》2003,(4):173-175
中国新感觉派是 2 0世纪 2 0 - 30年代出现于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它的出现是中西文化相碰撞的结果 ,而其在艺术上的追求更多地受到了西方现代派及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新感觉派作家如何将西方的现代派和日本新感觉主义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其小说创作中 ,从而使他们的小说呈现了有别于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韩晓华 《美与时代》2004,(11):95-96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女作家乔治·爱略特的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所渗透的“协和”意识,与理论家史蒂芬·格林布拉所主张的新历史主义的文学功能相一致,这为我们研究这部小说和小说的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代的潮流冲击中,大学校园的青年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诸多新事物,对社会人生价值的追求,有了不同于以前的新特点,出现了审美的多元化现象。这一现象是与当前的经济、科技对人的思想影响紧密相连的。本文从实际出发,阐述了新时期环境中青年大学生的审美趋向和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问题作为80年代国内学术界研讨的热点课题,是以哲学认识论为先导,相继在哲学、文学、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宇宙学、思维科学、领导学等各种学科领域推开的。由于它涉及面广,研究者多,反响大,并提出某些有关主体性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4.
论新时期的文化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中期以来,在新时期文坛上,一种注重从思想文化角度摄取题材、表现生活,致力于展现今人的文化心理素质和思想品格个性,进而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现代文明的矛盾和冲突的小说登上新时期的文学舞台。这,就是“文化小说”。这种被冠之以“文化小说”的创作潮流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背景上稳步发展起来,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烈的理性光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社会发展变革运动实质是文化运动我们说,新时期的文化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现象,同时也是新时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且,与其它一些小说形态相比较,…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8,(1):207-211
米歇尔·图尼埃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法国当代作家,其小说以颇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和对存在与身份等问题的深刻哲思而闻名于世。其小说于20世纪70年代末被陆续译介,向中国读者开启了20世纪法国"哲思小说"与"重塑神话"的文学之窗。本文以时间为序,从译介、研究与接受三个层面全方位展示图尼埃作品在中国的传播、评介与产生的影响。"新寓言派"的热议事件显示中国文学界对图尼埃艺术风格有不同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包兆会 《天风》2017,(9):54-55
米星如(1900-?),安徽人,中国儿童文学的光驱者之一,民国时期西方文学和宗教翻译的积极推动者,他撰写基督教社论和教会讽刺小说,并根据圣经创作过多篇小说。他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先驱者之一;是民国时期西方文学和宗教翻译的积极推动者;也是一名基督徒,撰写基督教社论,创作教会讽刺小说,其改编的旧约圣经小说《长征》成为基督教文学的名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油画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一直在向西方油画学习,而本土油画发展缓慢。中国新写实主义油画的出现是中国油画领域全新的发展。自21世纪以来中国新写实主义油画风格多样,表达语言丰富,追随前卫,彰显艺术家的个性,丰富了美学观念,使中国油画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新一代画家的出现也使中国新写实油画在创作观念和绘画风格上迅速成长。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是马克思新哲学的根本特性之一,它同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等特征密不可分,构成辩证的统一的关系。一、关于实践性和主体性的关系。在马克思新哲学中,实践性和主体性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辩证统一的,可以比喻为双锋利刃的关系。一方面,实践性表现为马克思新哲学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主体性表现为马克思新哲学的目的论。实践性是马克思新哲学的方法论,是指马克思据以探讨新哲学的概念,范畴如现实的人、主体、客体乃至建构新哲学体系,是以从实践出发的方法论去论证的,人的主体性也是通过实践形成、表  相似文献   

19.
李松 《美与时代》2005,(6):14-15
两千多年以来,经典文学文本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视野中一直是批评研究的中心对象,一部文学史基本上是经典文本序列的组合.然而,随着国际上信息革命带来的社会震荡和国内改革进程出现的新情况,对文学经典认定的机制也相应出现了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的日新月异,文学的生产载体和阅读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印刷媒体为主要载体的经典文本遭遇了电子媒体的猛烈冲击,文学研究的对象也向流行音乐、通俗文学、广播、服饰、文化产业、建筑、消费文化、日常生活及其中的制度、物件、行为方式等等发生了转移.我们如何面对经典与后经典这一研究对象的转移、文学发展现实对文学批评的强烈吁请这一处境呢?笔者试图对后经典批评的走向做出尝试性的探询.  相似文献   

20.
阅读文学小说曾经被认为只是大众消遣娱乐的方式,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阅读文学小说能够提升个体的社会认知。然而,有些研究并未发现阅读文学小说能够提升社会认知。本文首先批判性地分析支持和质疑“阅读文学小说提升社会认知”的相关证据,随后提出未来的研究将如何解决这一争论,包括开发新的研究工具和技术、明确文学与小说的操作性定义、确定读者的关键特征、创新研究设计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