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漫威首部魔法系及电影漫威电影宇宙第三阶段承前启后的影片,《奇异博士》探索了漫威电影此前从未涉及的疆界与维度,特效与现实的交织以及特效、镜头设计与色彩的完美配合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美感体验与视觉震撼,为观众打造了多元宇宙、空间折叠、时光倒流等颠覆想象的视觉魔术也将漫威电影的视觉特效提升到了新高度。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化的发展和电影市场规模的壮大,犯罪题材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在不断提升,并在类型化的背景中不断突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记忆大师》在悬疑和惊悚氛围的营造上有独到之处,给观众带来了观影的快感。值得一提的是,《记忆大师》对犯罪心理的深挖,为国产犯罪题材电影树立了新标杆。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下的异化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本主义对个性产生影响的中心问题是异化现象。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人,或如人们说的他变得和自己疏远起来。他体验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的中心、自己行动的创造者——而他的行动和行动的结果却变成了  相似文献   

4.
恩佑 《天风》2018,(9):54-54
前段时间,电影《动物世界》在影院热映,剧本扎实缜密,特效炫酷逼真,演员与角色完美契合、演技在线、十分走心。美好的观影享受之后,剧中反复出现的一段话令人难忘——"该打的仗我已经打过了,该跑的路我已经跑到了尽头"。作为一名基督徒,难免会联想到保罗在写给提摩太信中最后的话(参提后4:7),也会开始思考"所信的道,我能否守住?"  相似文献   

5.
"加速批判"是社会批判理论的新方向。在哈特默特·罗萨看来,加速社会的内涵体现在技术加速、社会自身层面的加速以及生活节奏的加速三个方面。其动力因素是资本、文化、社会结构,而内在机制则是三者的"平行推动"。加速社会导致五种异化:"空间关系的异化"、"物的异化"、"人们行动的异化"、"时间的异化"以及"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异化"。最终罗萨以"共振"作为异化的解决方案。对此,我们则将"加速"置于资本逻辑语境下考察其理论限度,主张从"共振"走向"变革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6.
《天才枪手》作为2017年热门的泰国电影,将青春,悬疑,动作等类型元素巧妙融合,给观众带来了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其中电影悬念的成功设置是产生这种效果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利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从叙事的动力、结构、时间倒错、空间场景转化这四个方面分析影片的悬念设置,希望能从叙事学的角度总结出这部电影成功设置悬念的经验以对实际创作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7.
宗教的本质在于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宗教的"神圣形象"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本体",对宗教的"虔诚的信仰"是通过确立、信仰和内化"神圣形象"而实现的。人创造宗教,是为了从宗教的"神圣形象"中获得存在的"神圣"的意义;然而,只有从"神圣形象"中才能获得存在的意义,又只能是人在宗教中的"自我异化"。在揭露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基础上,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以新的哲学理念引领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这是哲学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引言 在外在形态上,武侠电影极具"舞武"性质的动态美感,使其具备了影像媒介无限的表现潜能;而在文化所指上,武侠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天然地紧密联系,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体验.因此,伴随中国百年电影史,武侠电影在题材、形式、风格、意蕴等方面已形成了稳定的类型化特征.但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武侠电影其内在理念和外在形态都悄然发生了变异性,这种变异是技术美学和艺术表达之间不断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数字电影为电影的审美空间带来了新的视觉奇观。在新的数字电影奇观里,电影本身的呈现以及观影过程中的仪式化也带来了相应的新特质。模拟性、游戏性和净化性是电影视觉奇观仪式化的主要性质。模拟性是仪式的主要手段;游戏性是仪式的重要性质同时也可能是仪式的目的之一;净化性是仪式的功能与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电影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艺术形式,它不同于戏剧的直观,而是将内容通过银幕整合呈现:其中包含的不单是剧情的贯穿,更融合了画面与音响等极强的美学因素;电影中的表现艺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电影的感官体验。《卧虎藏龙》作为荣获奥斯卡等多项奖项的华语电影,今日回望,依旧是不可多得的经典。配乐是谭盾专为大提琴所作,联合著名音乐家马友友奏出浓郁中国武侠之韵。而在观影过程中,为何我们的情绪情感会随剧情变化起伏,具有非视觉性、非语义性的音乐又如何在电影中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此时联觉的心理机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选取949名8~12岁儿童进行自我报告测验,并从中选取83名被试完成行为实验。研究考察了认知重评策略以及增强正性情绪的重评使用效果在心理虐待与儿童快感缺失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心理虐待与儿童快感缺失呈正相关,认知重评策略、增强调节认知重评效果与快感缺失均呈负相关;(2)认知重评策略在心理虐待与快感缺失间起中介作用;(3)增强调节认知重评效果在心理虐待与快感缺失间起中介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心理虐待可通过认知重评来间接影响儿童快感缺失。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文学和艺术的审美接受强调体验和感悟,需要受众对作品进行想象和联想,通过复杂的思维加工活动获得审美快感。进入现代,也即"机械复制"的时代,其呈现方式改变了人们看的方式,大众对作品的接受方式也随之由"凝神观照"转变为"消遣"。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观看以及体验的方式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一件事情的注意力被手机等信息终端彻底地撕裂成"碎片"。同时作为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介,传播的文字与图像呈现出一种"巧妙"的状态,使大众的接受进一步简单化,节约了联想与思考的脑力,也节约了时间。所有内容都追求准确地"戳中一点",让受众产生直接、即刻而又相对具有冲击力的快感。  相似文献   

13.
快感缺乏, 指体验愉快能力的降低, 它在精神分裂症病因学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其存在增加了罹患精神分裂症谱系疾病的风险。然而, 精神分裂症中做情绪体验的快感缺乏研究由于方法学的问题常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从奖励系统入手, 最新的研究证据支持精神分裂症期待性愉快损伤, 而消费性愉快相对完好。在分裂型人格中似乎也存在类似的损伤模式。该文从精神分裂症谱系的角度, 探讨了从奖励系统考察快感缺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考试焦虑     
高中生面临许多考试,可是,多数同学并未从考试中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感到是一种成功的缺失,有时表现不自信,自卑,用自我折磨来进行安慰,似乎这样能增加成功的希望,这是一种希望得到上帝的援助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潘娣 《美与时代》2007,(4):114-115
本文以中国女性电影和女性导演为切入点,审视近年来女性电影创作中的女性表达,运用女性主义观点对女性电影重新定位,从女性视点、观影方式、叙事风格和主题四个层面探析女性电影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16.
电影疗法是近二十年来兴起的一种心理咨询模式,它是一个系统的干预或援助过程,是在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之上以影视或影视片段作为治疗媒介,结合其他有效的治疗技术,对来访者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或之后所产生的内心体验以及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动力关系进行分析、解读,促进来访者自我领悟或习得问题处理技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文章从以往研究对电影疗法的定义、作用机制、治疗阶段等方面回顾了电影疗法的发展,并概述电影疗法的干预模型,述评经典案例,最后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Before系列电影"三部曲"包括《日出之前》、《日落之前》、和《午夜之前》,是美国著名独立电影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用近20年时间打造的。Before系列电影的深度审美是在现实世界的时间流逝中最终完成的。伴随着观众关于生命的自我想象与演员关于个体的自我确认,后一部电影都是对前一部电影人物形象故事发展的添加和再塑造。它考验着导演、演员、观众及电影工业的运行机制,它的成功源于与时间抗衡的勇气和决心,而恰恰是在影像绵延中它不断残酷地呈现并确认时间的单向性,显示出一种无法逾越的悲剧感,但同时情感在影像的绵延不绝中为人们找到了突破时间的法门。"时间影像"这一角色成为该系列电影最独到的存在。这种非典型、低成本的系列电影的成功,对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的系列电影创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舞蹈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乐舞作为汉代当时审美文化的主流,逐渐形成了当时社会性的一种文化景观。汉代学者将乐舞的审美快感分为初境"乐人"、中境"乐治"、上境"乐天地"的三个层次和三种境界,将儒家的乐舞美学思想加以完善,通过分析审美快感的本质与追溯审美快感的本源来分别阐述审美快感的层次与境界,从而建立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将其继承并不断的传承后世。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的内表现型:快感缺失及其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感缺失,指的是体验快乐的能力下降,广泛出现在抑郁症中,但同时也是其他如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虽然快感缺失在精神病理学上非常重要,但较少受到研究重视。文章探讨了抑郁症和快感缺失的关系以及快感缺失个体的大脑奖励系统受损的神经机制,同时介绍了快感缺失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期待性和消费性两种损害类型以及研究所用的主客观测量方法。指出快感缺失作为抑郁症最有可能的内表现型及其对疾病发展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深入。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3月3日上午,"又见五台山"艺术团在五台山进行了阶段性汇报表演,有关领导和专家观看演出后,就"又见五台山"剧场外观建筑设计方案、剧场项目建设进展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又见五台山"大型情境体验剧,是以五台山佛教典故、仪规为基点,融合特效音乐和互动体验,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营造如梦似幻的情境,让观众亲身体验佛教仪规全过程,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