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2015,(5):125-128
江苏地区的书画市场在当代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为第一阶段,书画市场在建国以来数代书画艺术家精心打造和积累的艺术底蕴深厚、供货资源充足的客观条件下取得了发展的先机。本世纪初至今则为第二阶段,书画市场在伪作横行、购买者鉴赏能力较低、购买心理扭曲以及"假拍"抬价等问题的影响下面临发展瓶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理顺书画市场和与之相关的各社会群体的关系,各单位、各行业携手合作。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我国古代艺术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古代书画市场也在唐代正式形成。书画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三个:首先要有艺术的生产者,即书画家;其次要有艺术市场的中介人,也就是卖书画或促成书画买卖的人;最后要有艺术消费者,比如书画收藏家和鉴赏家。唐代艺术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都已初步形成,从生产者方面来说画家群体的增多、自身技术的进步、绘画种类的完善都促进了其生产。销售环节上,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的交换外,还有促成交易的中介,另外书肆、集会、典当铺等交易场所也有所发展。消费部分主要有为了审美而进行的收藏、宗教信仰消费以及家庭装饰几个部分,当然还有用艺术品谋求官职的功利消费等多个部分。  相似文献   

3.
《佛教文化》2010,(2):110-111
<正> 刘昱,1971年出生于北京,回族,自幼学习书法、篆刻、国画和传统文化,长期从事书法普及教育工作,对碑帖和传统书画的鉴定有深入研究,曾在《书法丛刊》等艺术刊物发表数篇书画艺术  相似文献   

4.
竹刻艺术品是近几年拍卖市场上的热点。嘉定竹刻艺术将诗文、书画、与竹刻结合在一起,具有浓厚的文人韵味,颇受人们欢迎。清代竹刻艺术家吴之璠在继承早期嘉定三朱风格的基础上,首创薄地阳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拍卖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拍品的成交数量和价格虽有波动,但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书画市场在中国具有一定的发展历史,最早起源于汉代,那时的书画市场发展模式较为简单,只有两种存在形式,佣书和佣画,而且这两种形式的交易依赖于书画作品的实用性。南北朝时期,书画市场的交易标准开始发生改变,由注重书画的实用性转变为注重其艺术价值,逐步脱离了交易的原始观念,使书画作品真正成为商品。  相似文献   

6.
道教书画是道教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不仅展现了创作者的艺术情趣与审美情操,而且作品所蕴含"自然超脱、恬淡清静、返朴归真"的主题风格,又体现了书画者"以艺显道"、"由技入道"的理想追求。因此,历代的务道修真之人大多视潜心书画为修行修炼的重要途径;历代的文人书画名家也大多把道教思想和精神境界融入自己的艺术追求中。  相似文献   

7.
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旺盛的市场需求、众多文人书画家和鉴藏群体的集聚等因素促使苏州成为明中期——从成化(1465)到嘉靖(1566)——中国东南部最繁荣的区域书画市场。而随着苏州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书画流通方式的变化和"作伪"成为书画传播的途径之一,明中后期苏州地区的画家开始向职业化转变。由此不难发现,从艺术作品到商品流通过程中,创作者在社会学意义上扮演着社会生产者的角色,艺术受众则是艺术消费者,而有了"生产"与"消费"的概念,则促成了"艺术品商品化"与"书画家职业化"。  相似文献   

8.
文化产业是文化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构成的。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的载体。宋代是中国古代书画市场的形成期,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宋代书画作品作为商品开始出现在市场上。在宋代书画作品的生产、交易和消费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化产业的萌芽。书画市场中的专业的书画经纪人的出现和作伪现象影响着宋代书画市场的发展,也影响着后世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明代的画家和画派众多,在继承了宋元画风的基础上,开创新法,对清代的画风有重要的影响。明代绘画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以宋代院体画风格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为主流。中期,苏州成为江南一带的文化艺术中心,"吴门画派"占有重要地位。后期,花鸟、人物、山水画多方面发展,文人画盛行,松江山水画派影响到了清代。  相似文献   

10.
古人常说:"笔墨精良,人生一乐。"古人对笔墨纸砚等书画材料的艺术性追求,绝不仅是士大夫趣味的苛求,它是书画需求的实际体现。从古至今,中国书画可作在墙面、陶瓷、帛、绢、纸、扇等器物之上,但从书法发展的历史来看,自汉代发明了造纸术以来,纸就成为最主要的书画载体。随着经济发展,文化兴起,书画流派的出现,中国书画创作也是异彩纷呈,并逐步将书法、绘画、印章、诗文等这些独立的艺术形式融合到一起,充分体现了中国书画的多样性发展。这种发展与书画载体品种、制作、性能的演变息息相关。可以说,书画艺术促进书画载体的发展,而书画载体的演变又影响了书画艺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张茹瑜 《美与时代》2023,(4):138-140
朴学,以考据、训诂为中心内容,亦称考据学。清代中前期,朴学大为盛行。清代书法的发展趋势与朴学兴盛的学术风气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清代,金石文字资料的出土数量日趋繁多,而训诂恰是以切实可靠的实物为依据,朴学学者对于金石碑版的搜寻、学习、探究以及进行的艺术实践为金石碑学以及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朴学的兴盛继宋代之后又一次推动了金石学的发展,进而促进了碑学的发展。金石碑学理论以及碑学书法的兴起,打破了数千年来帖学一统江湖的大局。  相似文献   

12.
艾红云 《美与时代》2023,(8):123-125
清代中期为碑帖双峰并峙的阶段,金农则是碑派早期的践行者与开拓者,以其隶书成就最高。金农隶书的创新显著体现于他50岁之后书写的漆书,这种以侧锋横扫而出的厚重横画和瘦劲狭长的竖画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形成了他隶书书写中最具特色的书法特征。当然,他漆书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取法诸多金石碑帖,不断临摹,从而得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并将它书写于自己的创作中。这种师从于古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精神影响了后世的碑派书家,也为碑派书法拓宽了道路,对于我们当今的书坛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重庆北部的合川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合川的少儿美术活动也频繁开展,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生活最直观的感受,从而形成了合川儿童以乡村生活、浓墨重彩为主的绘画艺术语言。合川区的少儿书画活动,早在六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展起来,至七十年代中晚期,就开始举办各种少儿书画作品展览。1984年合川市举办了第一届少儿书画现场赛,此后每年“六一”节前就举办一次少儿书画现场赛,至1997年,合川区的少儿书画现场赛已举办了二十八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1984年廖文胜老师辅导的学生陈秩创作的儿童画《共伞》在比尔纳第三十届国际儿童画展览中获得金奖开始,至今合川少儿书画获得国际金、银、铜奖400余枚,获全国金、银、铜奖1860余枚,并有近60件作品选送到法国、日本、美国、韩国、捷克、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展出。  相似文献   

14.
纪往 《佛教文化》2011,(5):119-119
启老是当代国学大师、书画大师,通晓语言文字学,又是古书画鉴赏家,尤精碑帖学,他是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后来当了顾问,但他与朴老的交往并不都在宗教方面,而是反映了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清代画家恽南田的绘画思想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南田画学以阐发山水画理为主,其中蕴涵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关涉到山水画的创作主体、艺术本体、审美标准以及山水画的多重境界观,形成了以"逸"为主的绘画境界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笔墨纸砚雅称文房四宝,是华夏文明的象征、东方特色的文化艺术遗产。砚台是文房至宝、笔墨的挚友、文人墨客之伴侣。置几案一方砚台,援笔泼墨,书画生香,文房幽静,心旷神怡。继承与振兴砚石产业,是促进中华科技进步、繁荣祖国文化艺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和地区经济、促进新世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健康发展的又一举措。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朝鲜后期实景山水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形成过程,从其代表作品《金刚山系列》进行分析,同时与中国清初弘仁的《黄山系列》分别从艺术手法和风格以及艺术思想等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艺术市场中,艺术品消费可以直接呈现出艺术市场的发展面貌。艺术品的消费往往是对于艺术品实用价值的消费或者是文化意义上的消费,前者大多都是以中低消费为主,而后者所谓的文化消费,则表现为收藏或投资,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去消费艺术品,都会促进艺术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书法和绘画艺术在中国的演化、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两门艺术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它们之间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在探寻它们之间的关系。从书画的工具、布局、笔法、意境四个方面区论述书画之间如何相通,以期对当今书画、书画家们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深思。  相似文献   

20.
随着清代碑学的兴起,书家对书法与篆刻艺术又有新的追求,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又有了新的突破。吴让之是中国书法篆刻史上一位重要的大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书法和篆刻的精品,对清代晚期及近现代的书法篆刻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而,文章选取清代具有代表性的书家吴让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