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各种学术思想研究著作层出不穷,但如何把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相结合、历史文献与学术思想分析相结合、社会史与学术史和思想史相结合,对中国新思想史进行重新疏理,则是一直以来未曾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正> 张恒寿(1902年3月24日—1991年3月7日)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生前曾担任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河北省历史学会会长。他一生从事中国古代史与中国思想史研究,著有《庄子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和《中国社会与思想文化》(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等书。我跟随张先生研讨中国思想史多年,先生的治学精神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揭示中国文化中宗教宽容精神可能性之条件:(1)作为创造性范畴的"道"之"含混性"(ambiguity)与"居间性"(inter-ness)特征;(2)与"道"密不可分的"心"之"无偏"、"无执"遍润万物的"大公"特征以及由此"道"与此"心"所衍生的阴阳互补、和而不同与忠恕之道这一三位一体的感通思维;(3)遍在四海的圣人观;(4)圣经系统之开放性,这四个结构性因素为三教乃至五教之间的宽容与会通精神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逻辑思想史研究是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侯外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观,运用文献学、社会史与中西比较的研究方法,在对中国逻辑思想史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逻辑思想的载体、主题与发展动力方面发掘了中国逻辑思想史的特点,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逻辑思想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与戴震的哲学终结了宋明理学,开辟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新方向。王夫之、戴震哲学的巨大价值在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发展中没有得到合理的绍述与发扬。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第一次从哲学的角度对戴震和乾嘉学术做总结研究,其价值有四:一是系统总结分析了20世纪以来明清学术与思想研究的大体上的四种范式或曰四种路径;二是肯定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时代的哲学是以"道论"为其形上学;三是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新视角重新认识、评价乾嘉时代历史考据学、语言哲学的思想史意义;四是阐明"实事求是"是乾嘉学术方法的"活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正>张荣明先生是宗教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专家,目前已有《殷周政治与宗教关系研究》、《权力的谎言——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中国思想与信仰讲演录》、《信仰的考古——中国宗教思想史纲要》、《中华国学》等专著问世,表现了作者对于宗教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其中《信仰的考古——中国宗教思想史纲要》系统梳理了中国宗教思想史的发展脉络,读后使人颇受启发。该著  相似文献   

7.
燕连福 《哲学动态》2007,(11):49-55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哲学身体观的研究,综述性文章主要有三篇:先有中国台湾学者黄俊杰所著《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后有中国大陆学者周与沉的《中国身体观研究述评》,再有中国大陆学者李清良的《中国身体观与中国问题——兼评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一文。观此三文,黄文展现了学者对中国传统哲学中“身体”的三种定位,即:作为思维方法的“身体”、作为精神修养之呈现的身体、作为政治权力展现场所的身体。[1]周文从比较文化、医学、道德、政治等四个角度对中国身体观研究进行了概括。[2]而李文则提到了中国身体观问…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思想史中,德育思想极为丰富,且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它一直从属于中国教育思想史或中国伦理思想史体系之中,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这种格局,限制了中国德育思想的发展。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总  相似文献   

9.
朱汉民先生的《宋明理学通论》 (以下简称《通论》)一书 ,鉴于中国思想史具有综合性特点 ,作者主张从文化或文化学的视界、框架去理解、解释思想史。在把文化分为经验性层面、理性知识层面、信仰层面之后 ,作者指出 ,与此相应 ,“道”、“学”、“术”这三个概念几乎可以涵盖中国思想史的所有内容 :“道”是表现为形上信仰方面的思想 ,“学”是表现为知识体系方面的思想 ,“术”则是表现为操作技能 (经验性 )方面的思想。 (该书第 1 0页 )由此展开的研究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从结构上共分四篇 :依次为总论、北宋理学、南宋元代的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宗教思想史研究是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依据唯物史观对中国宗教思想史作了独具特色的系统性诠释,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成分、宗教思想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互动关系、儒学的宗教性质等内容,指出在中国文化的建设里面不能无视宗教传统,其研究成果成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中国宗教思想史的研究范式,对20世纪的中国宗教思想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兴起,中国道教学研究日趋活跃,成果渐丰。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从道教史、道教哲学的角度介入道教思想史研究,使道教思想史的学科建设有所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中国道教思想史研究作为道教学研究的一个领域,在学术界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远与近:侈移中国精神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杰 《世界哲学》2007,(1):13-32
中国人内心的举止习惯,属于精神风俗,也是中国人的做事方式,是我们最重要的精神传统,表现在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本文仅从“巫”、“血亲”、“懒散”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人内心活动中“近”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类型,进而对学界长期以来固执地以西方知识论类型的哲学概念解释中国思想史,做一种纠偏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就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与文化传统的相互关系,眼前有三说流行.其一是“儒学复兴”说.此说谬误至少有四:(1)把多元的中国文化归结为儒家文化;(2)在东亚五地区经济起飞的复杂原因中过于强调了文化因素并把它等同于儒家伦理;(3)贬低  相似文献   

14.
<正>王新春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480千字,458页。刘大钧先生专门题写墨宝:"修德不堕虚拟,治经肯彰风要"。作者基于文化意识之自觉,从哲学的视域和研究方法出发,着眼于《周易》、易学的哲学史、思想史意义及其与中国哲学的关系,展开相关论述。本书的主体部分有四: 一、易学与中国哲学及其研究视阈与方法; 二、《周易》经传与易学哲学天人之学的  相似文献   

15.
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于1987年9月6日至13日在宁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儒学与传统文化”讲习班,学员200多人来自全国各地,国内外著名学者主讲。讲习内容主要包括:(1)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2)中国文化现代化前瞻;(3)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4)儒学与经学,(5)儒学研究在国外。兹就前二题纪诸家言。  相似文献   

16.
伦理精神是一种客观精神,它体现为社会结构规范和个人自主道德追求之间的二元性,是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积淀。应当说,这是一个涉及到文化演进、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伦理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复杂的研究题域。中西方伦理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对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样式进行梳理,穿过思想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层层迷雾,把握伦理精神的实质,从一种更高远的精神意趣和思想境界上透视人类道德实践和伦理思想理论在传统型态或当代型态的某个特殊表现上面临的那些基本问题。国内原有的西方伦理思想史著作通常注意到了对各个时期、各个…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企业成功的关键条件之一是企业组织的创新,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长期的努力,使企业成为具有创造与革新精神的组织。促进企业组织创新的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选拨与录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员;(2)采取有利于创新的领导方式;(3)建立与强化积极的企业组织文化。文章就此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惠能及其开创的禅宗的核心思想“明心见性”是明白“心量广大”。它包括如下几层含义:(1)“本心”中所包含的估量标准或尺度广大;(2)“心”度量、衡量、审度的对象众多,范围广大;(3)“心”的容量广大;(4)人心的耐受程度和转化能力强大;(5)人心的范围广大和创造力强大;(6)人的心态积极强大。“心量广大”具体体现在平常心、包容心或宽容心、认知力、精神力、心理能量等几个方面。“心量广大”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蕴含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文化精神,“道德自律和躬身自省”的中国文化伦理与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的中国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由此来看,惠能的“心量广大”思想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对当代文化建设,社会道德构建等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道教思想史研究是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侯外庐首次将道教思想史纳入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围,使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三教并立得以呈现;创建了社会史与道教思想史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避免了以思想解释思想的随意性;发掘在以往思想史脉络中不被重视的"异端"思想,拓展了道教思想史的研究对象;重视儒释道三教思想的交互影响,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思路,为道教思想史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老中青三代学者历时近三十载撰写的四卷本《希腊哲学史》于今年正式出齐。最新出版的第四卷是关于希腊化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专题研究。本卷撰写者认为,要在西方学者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有自己特色的晚期希腊哲学史,需要处理好六个问题:(1)晚期希腊哲学与地中海文化语境的关系;(2)学派形态哲学与学派外哲学的关系;(3)晚期希腊哲学与早期、中期哲学的关系;(4)折衷主义与罗马文化的特征问题;(5)东方文明对希腊罗马的反哺以及"雅典与耶路撒冷"问题;(6)以中国文化为背景解读晚期希腊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