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情性及其亦真亦幻境界,而这种情性与境界,乃是源于晚明哲学包括宗教哲学先验论、本体论与形而上学存在的,曹公不过是手代天工而已。《红楼梦》的诗性美是以此哲学玄冥独化、弥漫贯通其整个灵性生命的。《红楼梦》诗性美学属于纤、绮丽、含蓄、缜密、清奇一派,不属雄浑、劲健、豪放、旷达者,然其澄然湛然、自然灵性,却构成了《红楼梦》独特诗性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
晚明思想界正是在反道学的声浪中完成了哲学本体论的转换,即由程朱理学家形而上学的天道义理之心,转换成了以形气知觉为心性的存在,也就是以自然心性论看待人的本质,看待社会人生。它构成了一种思潮,一种新的哲学本体论思考与追求。《红楼梦》人物的塑造,其灵性,其鲜活,可以说正是受此新的哲学本体论思考与追求影响所致,或者说是晚明自然心性论哲学见诸文学创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三、晚明哲学的情理之争任何哲学本体论的建立,都必须在性命之理上讲得通,都不得在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上落入虚妄,都必须符合情与理的真实存在,唯此,其为艺术哲学的本体论,才能真正有益于社会人生,有益于艺术创作。晚明哲学自然情性论也是这样。它能不能于性命之理上讲得通,能不能在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上不落入虚妄,直接关系着后来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的发展,自然也关系着怎样理解《红楼梦》情感本体论问题。而晚明哲学自然心性本体论又是在情与理之争中发展的,因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博大深邃的思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家。阎真的最新作品《活着之上》就是对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自觉继承和弘扬,无论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诗性语言的运用,还是叙事结构的安排上,从中都可以看到《红楼梦》的影子,看到《红楼梦》对阎真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宗教语言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于文本形式,因而对宗教文本形式的关注和有效解读可构成一种宗教研究进路。阿尔道斯·赫胥黎《长青哲学》一书考察了禅宗、道家、印度教、基督教神秘主义和伊斯兰教苏菲派等各种信仰形式,撷取了各宗教中的灵性传统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解释了这些信仰是如何统一在人类渴望体验神圣性这一共同愿望之下的。其出入各家而神不散,其对宗教文本形式的撷取偏重于寓言、神话和诗歌等广义的诗性语言体裁,解读方法上则采用文明对比、对话会通的方式,体现了长青哲学传统尚直觉、体验、功夫论的特质。这对世界宗教的研究进路颇有启发,而中国厚土深植的诗性教化传统正可与之呼应。  相似文献   

6.
水浒世界     
吾尝云:红楼梦是小乘,金瓶梅是大乘,水浒传是禅宗.请言水浒传.水浒境界颇不好说.从其中的故事及人物而言之,较有凭藉.然亦正因此,较易限定.一有限定,则水浒境界便不是水浒境界.酸腐气,学究气,市侩流氓气,皆不足以言水浒.吾常以为只从文字观之,亦可以悟.读小说者,总是先急于了解其中之故事,道说其中之人物,然后再进而解析其所表示之思想或意识.吾言水浒世界,岂不类  相似文献   

7.
文学母题是能够辨识群体文化典型的标识,其承载着某一群体(如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思维和情感。《红楼梦》中所贯穿的、为中华民族所认同的价值特征,必然是承载了象征群体文化的文学母题内容,其包含的神话母题、哲学母题、幻梦母题等,也正是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且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象。因此,探究《红楼梦》对这些文学母题的继承与超越,对于追寻《红楼梦》之所以能引起中华民族最深刻的记忆共鸣并且其魅力始终不减的根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瑾 《中国道教》2003,(2):19-22
儒道之学重在人生,本无意论美,其美学思想皆出自审美化的人生哲学。故,论儒道美学即论其哲学也,亦即论其人生境界观也。一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两家本旨多有不同,前贤有治世治身之说,时彦有入世超世之判,皆以法度、自然明两家轸域。审美精神之歧异亦无外乎此,盖先有人生境界观而后有艺术审美论也。1.美善相乐与自然真美孔子论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缘《韶》主尧舜禅让以德,而《武》主武王征伐以力。此美善相乐…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很好的职场教科书。于是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细品了《红楼梦》,读完之后,发现它的确蕴含了丰富的职场哲学,特别值得我们这些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和那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哲学美学与艺术美学的角度分析阐述了王维审美思维的客观唯心主义特征 ,认为王维十分看重审美主体“天机清妙”的自身素质 ,但并不忽略美在山水本身的物的自然属性 ,尤其珍视客体的“机缘”触发。王维的山水诗是凭借主观思维把来自客观的映象作重新组合而形成“人造的幻影”的艺术范型 ;王维以宗教的体验方式为诗的体验方式 ,而又实现了宗教体验向审美体验的转化 ,并由此形成其过人的意会妙悟的灵性 ,借自然景色展示境界的形上超越 ,其诗神行无迹而恍惚有象 ,富有亦真亦幻、朦胧玄妙的艺术情趣和美感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在他一生的后期中,从事于历史、语言、文学的研究和创作,表示与哲学分手,但他一刻也没有与哲学分离,无时不受哲学支配。什么哲学支配他呢?叔本华哲学。当王国维宣称他与哲学分手时,他就着手于美学问题的研究。除《红楼梦研究》是美学的著作外,他还写了多篇的美学论文,处处都流露出他对叔本华美学理论的惓惓之情。王国维的《屈子文学之精神》(1906年)、《文学小言十七则》(1906年)、《古雅在美学上之地位》(1907年)、  相似文献   

12.
《易传》中的基本哲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言本文所谓的“基本哲学问题”是针对中国哲学的形上学研究中的基本哲学问题,《易传》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故而在中国哲学的语言脉络中,形上思维的研究即是论于道者及道与器的关系者,作者则认为,中国哲学的形上思想研究,应从“宇宙本体功夫境界”四方架构共构而成,此即作者所提“以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为中心的基本哲学问题研究法”[1]。本文对《易传》的研究将从儒家形上思想发展的“义理形态”分析着手,探究《论》《孟》《庸》《易》四部著作中所展现的儒家早期形上思想建构的“义理形态”,藉由基…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的《理想国》称得上是西方诗化哲学的范本。在这里 ,哲学的理念与诗意的流动 ,通过鲜活而古雅的对话形式 ,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结果 ,一方面拓展了哲学思辨的诗意空间 ,一方面提升了诗性智慧的理论维度 ,从而使《理想国》成为一部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其实 ,这其中所涉及的原因很多 ,但我总认为在西方哲学与诗歌之间的紧张关系及其对柏拉图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一《理想国》第十卷指出 ,“哲学与诗歌之争古来有之” (οτιπαλαιαμευτιζδιαφοραφιλοσοφιατεκαιποιητικη)。对于这场旷…  相似文献   

14.
《易》乃我国古代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晶。为我中华民族哲学、科学之祖,对各门科学的发展起指导作用。从《易》与《医》之关系来说,则医理本于易理。《易》对《医》能起指导作用,而《易》不可以代替《医》。然通达《易经》之理而从事于医,可以不固执,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将"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来阐释人与物、情与景的关系,从而揭示出诗人的创作心境的变化过程。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是以"境界说"这种哲学的视角切入来进行文艺分析的,其中探讨了人生的存在以及对美的思索与探究,对艺术的欣赏与评论,对生活本真的追问。  相似文献   

16.
樊丽霞 《管子学刊》2013,(2):98-100
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介绍与传播至今已进行了160多年。但是,蒲松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身份在世界上并未得到公认,《聊斋志异》也并未真正达到与《红楼梦》齐名的境界。究其原因,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且唯一的手段难逃其责。本文以文化传播的目的为出发点,对《聊斋志异》原著的文本特征尤其是各种英译本的文本特征做一梳理,指出作品“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奥义书》所确立的梵我同一观念是印度文化,尤其是在其中的各正统学派那里,关于自我观念的经典性表述。这一观念之基本的理论结构及其表述方法都与中国古代儒道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很大的平行性与相似性,但它们所蕴含的哲学一文化意义却各有不同。解脱、逍遥与道德完善,分别代表了《奥义书》哲学、道家哲学以及儒家哲学关于人的本质之实现的最高境界。梵我同一的意义界域是超现实的彼岸世界,其极致是摩耶的消除转进与生死之轮回的解脱而获得永恒的极乐;天人合一的意义则属于现实的人生境域,在道家那里,其极致是生命之本质自由…  相似文献   

18.
对《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的系统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富,然目前之研究仍多只重于从"藏"而非"如来"的视角来解读。新近的研究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一定程度上开始转换视角。本文延续这一思路,从"如来"的角度解读《楞伽经》的如来藏思想,认为其与"自觉圣智境界"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楞伽经》构造了"自觉圣智境界"和"凡夫境界"的双重模式,并以修行解脱将二者贯穿会通,这既是经中如来藏与识藏交涉的表征,体现如来藏与真常唯识融合的特点,也是如来藏为垢所覆的另一种表达,进而体现"空如来藏"的特性。另一方面,"自觉圣智境界"与"不空如来藏"又有内在一致的联系,其归结点便在于殊胜功德的具备。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与人生,始终是哲学永恒的范畴。《周易·乾卦》中不无对个体与群体,亦即人生与社会关系的探索。个体在群体中存在的理想状态究竟如何?“群龙无首”是对此理想状态的阐释──个体之间的矛盾与磨擦达到最小,在群体中互相谐调,从而使二者均达到最大、最优程度上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意识后来在《老子》诸多章节中同样存在,成为《老子》中关于“道”的探讨的一部分。失意文人也在痛苦地思索着这个问题,并在作品中描绘出类似于“群龙无首”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高雨 《周易研究》2007,(6):22-28
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是现存最早的两汉象数易学文献,具有独一无二的文献价值。然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作为经学的解释文本是其所处时代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以两汉以来的象数易学及唐代易学中的"新义"反对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反映了唐代易学发展的新动向;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强烈地批判了王弼等玄学派易学"以无为本"的哲学观念,在整个易学哲学发展史中,成为沟通汉代易学与宋代易学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