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乐死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200031)沈铭贤安乐死涉及死亡这一极为敏感的领域,因而也关系到文化的深层底蕴。生死观向来是文化的重要内涵和表现之一。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文关怀,留下了丰富和宝贵的生死文化遗产。儒道释三家的生死观,都有与安乐死相通...  相似文献   

2.
《父母恩重经》是唐朝初期出现的一部佛教伪经,在唐朝获得广泛的传播,产生过非常大的历史影响。《父母恩重经》宣扬的子女应该践行孝道、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特别是《孝经》所提倡的孝和孝道伦理是一致的。《父母恩重经》在唐朝的出现,既与唐朝统治者提倡《孝经》和孝道的文化政策有关,也是佛教自觉调和与儒学思想的矛盾、努力融入中国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发展业露华孝,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行为,它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孝也是中国佛教必然涉及的一个问题。前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师生前曾多次讲解《佛说父母恩重难报...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文化,以及在它影响下所形成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了中国传统设计观的形成。设计的传统化与时代感是血脉相承的,将现代融合于传统、传统体现出现代感,这呈现的是设计文化的一种流动,一种前进,一种生机勃勃。继承与发扬传统的设计观念,融合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传统更好地体现出它的时代感,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义务,也是我们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刘子潇  居飞 《哲学分析》2023,(1):124-133+198
精神分析学说自弗洛伊德创立以来,主要基于夫妻家庭的形态来分析子女与父母之间在无意识中的爱恨生死。中国古典家庭结构则呈现出与夫妻家庭相异的三代家庭形态,展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代际互动与代际冲突模式,并由此发展出解决这一冲突的独特文化方式。以精神分析视角观之,一方面,正如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代际之间除了爱与传承之外,还表现出明显的冲突与对抗;另一方面,中国家庭通过昭穆制度化解了三代之间的爱恨冲突、传递与接收的矛盾,并由此建立了一种独特的代际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死观——“死而复生”。中国的丧祭礼则可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独特的代际互动及生死观。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临终关怀是人们对死亡的一种文化体验仪式。放眼世界,每个民族和地区对于死亡都有自己的理解,长期积淀的结果会形成固化的观念和习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得更加充分。本文从临终关怀的一般意义出发,通过研究维吾尔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丧葬礼仪,探讨维吾尔族临终关怀的基本传统,以及这种传统与文化、宗教和生死观的关联性,最后结合现代医学救治,提出这些传统对于现代医学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陶渊明的人生观表现为任真自得,恬淡高洁;而其死亡观则主要显现为乐天委分,识运知命。对陶渊明生死观的探讨,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第一,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影响巨大,其生死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华民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从陶渊明的生死观思想来看,在人生观及死亡观上,各种观念杂陈,前后变化甚大,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景。第三、在陶渊明的生死观中,始终存在一种生命与生活的二难紧张,这是理解陶渊明生死观思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表达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中国山水画中,儒家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因此,从中庸、和谐和仁爱三个方面探讨儒家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以更好地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山水画创作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正春节民俗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各种民俗中的宗教元素,都体现了中国人驱邪祈福、新的一年获得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春节是我国传统中最隆重的节日,以其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式在中华民族中流传了上千年。春节的民俗中融合了儒释道的许多精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春节作为重要的中国文化符号,浸润在每个中国人心里,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传入中国后,就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种文化,发展出许多带有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特点的名词、语汇及用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五台山佛教文化、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佛教词汇及中外文化融合衍生出的文化常识等3个方面,论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流变的过程,揭示出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深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从而构成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当代画坛表达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观念的多样化,中外交流的频繁,绘画条件和环境也更加有利于中国画的发展,因此我们理应充满信心,走出一条现代意识与传统笔墨结合的道路,把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画家艺术风格完美融合。在传统笔墨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道路上体现出中国画的传统文脉,续写中国画特有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和智慧。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欢迎,设计师在当代服装的设计中,应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服饰纹样与当代服装相融合,取其精华,将传统服饰纹样中的精髓运用到当代服装设计中,在美化服饰的同时,以弘扬中国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齐、鲁文化及其交融与整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邱文山 《管子学刊》2002,(3):45-50,96
山东号称齐鲁,齐鲁之称是源于先秦时期在海贷之间曾经孕育出两支优秀地域文化,即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以其务实性、尚变性、开放性、兼容性等鲜明特征著称于世;鲁文化则以其勤俭质朴、注重传统、格守礼乐、重德尚恩的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对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形成及主要特征,齐文化和鲁文化通过交汇融合并最终走向整合进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贾汝臻 《法音》2010,(3):20-26
<正>《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说:"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大乘佛教的这种报恩思想,在中国得到特别的弘扬,许多寺院不仅以"报恩"命名,还形成了总报四恩的传统。宁波七塔报恩禅寺就是  相似文献   

15.
在油画创作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西方的绘画由相互怀疑、抗拒再到学习,进而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创新。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中会潜移默化地将中国传统绘画审美元素融合到创作中去,中国油画风景的表现在学习西方大师作品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掘本民族的文化艺术魅力。如何平衡中国画中的美术形态在油画风景创作中的关系,体现中国文化思维和精神,是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当代油画风景创作对中国画传统元素的借鉴为研究切入点,从对中国传统绘画美术元素特征分析的视角对风景油画创作进行大胆研究创新,通过探寻中国画与现代油画创作的可融合之处,进而在风景油画创作中能创作出时代气息与民族传统国画风格相融合的当代中国风景油画的力作,在世界画坛上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学派"的动画创作扎根于中国本土文化,曾获得世界级赞誉。"中国学派"题材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美术设计中体现出强烈的中国本土特色;音乐中糅合中国民乐和戏曲;结构形式借鉴中国戏曲的舞台表演形式;动画中蕴含中国式哲思;动画中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父母恩重经》中的儒教、佛教、道教[日]冈部和雄一《父母恩重经》无疑是中国编撰的经典。记叙佛典翻译情况的目录(经录)称中国所撰经典为“伪经”,为不致造成翻译史的混乱,故不予编入正规的大藏经(即入藏)。《父母恩重经》至今从未入过藏,是一部货真价实的伪经...  相似文献   

18.
正阿拉伯文书法传入中国后的演变,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融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流互鉴,成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在书法艺术领域的重要体现。一伊斯兰文明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交融,孕育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中国化的阿拉伯文书法,就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邹相 《中国宗教》2018,(5):40-41
少林文化具有四个显著特征:民族性、宗教性、原创性、共享性。少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宗教史上的一大奇特现象,它的产生、发展过程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世界大同""和为贵"的思想。经过近30年的努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包括少林文化,具备全球传播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清代苏州的天主教堂建筑设计将西式教堂建筑与江南园林融为一体,营造出淡雅朴素、清新洒脱的意境,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园林融合可观、可游、可居等多种功能的设计理念。它们的独特之美,表现出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特色,为天主教堂建筑艺术贡献了多样性的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