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丰子恺与查尔斯·波顿·巴伯两位画家在作画内容上的关键区别在于表现了不同阶级的生活场景。在绘画技法上,丰子恺先生具有国画基础,作品简洁而凝炼,富有意境美,巴伯则以具有古典色彩的油画来进行绘画创作,讲究秩序与严谨。童年时期形成的性格是具有稳定性的,两位画家相对和谐、稳定的家庭成长环境,使得他们性格中童真的一面随着他们的成长依然得到了很好的保留。童真具有超越国界和阶级的性质,这和人道主义有共通之处,它们都源于人性中"善"的一面,丰子恺与查尔斯·波顿·巴伯绘画作品的最大共同点,就是对这种人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性骚扰、性虐待是近年来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许多调查发现在性骚扰、性虐待受害者中有很多都是在童年时期的受害者。并且大部分的性骚扰、性虐待施虐者在其童年时期也是性骚扰、性虐待的受害者。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性虐待问题。本文在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儿童性虐待的定义、儿童性虐待发生的家庭背景、性虐待对受性虐待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影响以及对儿童性虐待的处理和防范。为防止和科学的处理儿童性虐待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精神疾患病人呈增多趋势,也出现低龄现象,特别是抑郁症患病率增长很快。那么,哪些人易患抑郁症呢?有家庭问题的儿童童年时期,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可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如父母的教育态度不一致,父亲简单粗暴而母亲过于溺爱或父母关心少而管束多等,这种家庭的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情绪、过分依赖和不安全感,一旦遭到心理紧张刺激,就容易产生神经症性症状,重的出现抑郁症。遭遇不幸生活童年时代受到失去父母亲的打击,很可能产生自卑感、不安全感、沮丧、情绪不稳。童年时代长期的家庭冲突会给儿童带来不能摆脱的情感负担和心理矛盾,家庭暴…  相似文献   

4.
儿童主题类创作在艺术表现语言和丰富的题材上都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形式和风格,现当代绘画的儿童题材创作在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理念上都有空前的发展。涌现一批画家对儿童形象情有独钟,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现当代儿童形象的代表性画家,如唐志刚、陈可、刘野、曾健勇等,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解读艺术家以及当代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现象,问题的关心和思考;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童年类主题创作在水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印痕与心身病山西省太原市防疫站(030012)吴淑英山西省太原市卫生学校(030012)李殊响印痕即心身创伤,是指童年负性体验与成人心理应激。童年负性体验又是指儿童的种种身体痛苦、情感挫折、知觉丧失、心灵缺憾。英国心理学家约翰·洛克认为:新生儿是一块...  相似文献   

6.
童年在艺术家、作家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往往构成其"童年情结",影响其一生的成长和创作.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者弗洛伊德指出了儿童大约在3~5岁之间对父母会产生一种性的情结,叫做俄狄蒲斯情结,男孩会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会产生恋父情结),当他发觉自己不能占有、独享母亲的爱时,会产生焦虑感及对父亲的嫉妒感,可又当他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性冲动,而感到自己卑劣、无耻时,就慢慢地把这种情结压抑,沉到无意识当中。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亲能够理解孩子的心理冲突,给予及时指导,使他对母亲的爱正常化,与父亲的冲突缓合,那么孩子就能顺利地度过这个危险期,将来与父母亲保持一种良好的亲情关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儿童抑郁量表和问题行为量表对771名小学3、4年级儿童进行了2年追踪调查,考察了童年中晚期抑郁的发展轨迹及其性别差异,并探讨了童年期中晚期抑郁与问题行为的并发。结果表明:(1)童年中晚期抑郁的发展轨迹为非线性曲线,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下降,但在童年晚期阶段,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2)童年中晚期抑郁的发展轨迹,在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上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童年中晚期抑郁的发展,常伴随着问题行为的并发。  相似文献   

9.
竹久梦二是日本明治和大正时期的著名画家、装帧设计家、诗人和歌人,有"大正浪漫的代名词""漂泊的抒情画家"之称,曾深受鲁迅、周作人、丰子恺等人喜爱,时至今日仍然对日本美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围绕梦二作品的研究中,大多数都以他描绘成人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但梦二的创作其实是从描绘儿童开始的,并且在儿童童话、童谣、诗、儿童剧剧本等创作领域,有着开创性的地位。但在这一领域,对于梦二的评价不高,研究尚且很少。以梦二的儿童画为中心,分析其儿童画的特征,从作品及其自身的经历来看梦二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10.
沈春雷 《宗教学研究》2002,2(4):121-123
本文提取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中的山水情结 ,指出了由于玄学的影响使它在诸多方面都有表现 ,道教、佛教的山水情结亦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1.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一生传奇而短暂。童年生活是她一生中最温暖、美好的回忆。因而她多用童年的视角进行创作,她在童年记忆中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心灵的慰藉、精神的依托。用童年体验这一视角去审视她的爱情、人生与创作,能够深入理解萧红作品的艺术特征与主题。  相似文献   

12.
史前岩画艺术有"人类童年,罗缕纪存"之美誉。岩画作为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早期活动的遗迹,揭示了早期人类原始崇拜的奥秘,诠释原始巫术文化的形式。贺兰山岩画丰富的题材不但呈现出华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上古文明,还呈现出史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贺兰山岩画中,有着与西域、南西伯利亚地区文化诸多相似的造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童年晚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的自我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2147名五年级儿童为被试,考察了童年晚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对儿童自我概念(社交自我概念、身体自我概念和一般自我概念)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童年晚期身体和关系侵害均能负向预测儿童的社交和一般自我概念,关系侵害的影响比身体侵害更大。只有身体侵害可以负向预测身体自我概念。性别仅在身体侵害对身体自我概念的预测中表现出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告别了童年时代,青少年迎来了人生黎明风景般的青春期,这是一个“急风暴雨”的时期,也有人称之为“第二反抗期”、“最难接受教育的年龄期”、“最易见教育成效的年龄期”、“最危险的年龄期”。随着青春脚步的迈进,青少年在感觉到青春热血涌动的同时也体验到性意识的萌动。性意识是人对性的认识和态  相似文献   

15.
玩具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产业之一,其题材广泛,品种花色众多,行业发展迅猛,具有强大的加工能力,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玩具定位不明确,设计力量相对薄弱。儿童玩具的设计应该满足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的玩具消费心理,并且消费者消费的也不仅是实实在在的商品,而且是一种体验。学龄前儿童对玩具的依赖性高,对这一年龄段的玩具进行设计时应在注重安全性、趣味性、益智性、互动性,加强玩具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为体验和关联体验,对玩具的外观造型、材质选择和色彩搭配进行探究,充分利用感官特性设计产品,以使学龄前儿童玩具设计更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大好河山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舞文弄墨的重要背景和题材。中国的画家在作画时对山水画更是情有独钟。久而久之,中国的山水画也自成一派,山水画家的山水情结也更加浓重。从中国画的山水情结出发,分析了山水画空间观存在的价值,从处理山水画的空间观、充分体现山水画空间观和中国画空间观的布局和思考阐述了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观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在儿童世界的书写方面颠覆了传统文学的叙事方式,打碎了幸福的表象。在她的笔下,童年不再是甜美和温馨,而是变得尖锐而痛苦。儿童成长过程面临的冲突和危机带给他们的是重重磨难,又因他们尚不具备认识和表达的能力,有些对成人来说也许很微不足道的痛楚在儿童那里变得意义重大。童年作为个人经验的源头和基石,还强烈地影响着个体人格的形成。这些透彻人心的童年忧伤经过作者哲理化的提升,演绎成一种生为人类就无法逃避的“存在性伤痛”。  相似文献   

18.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本研究考察了4岁和6岁儿童在亲社会情境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在亲社会道德情境中,年幼儿童倾向于判断行为者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年长儿童则作出积极的情绪判断;(2)在归因定向中,4岁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6岁儿童出现了由结果定向到道德定向的过渡;(3)亲社会情境的类型不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4)在观点采择任务中,甚至4岁儿童也能对自己的情绪体验作出合乎道德准则的判断和归因。  相似文献   

19.
萧红在20世纪30年代文坛里红极一时,她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孤寂冷寞的童年经验、痛苦不幸的爱情遭遇给她造成了严重的缺失感。这种缺失体验对萧红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将自己的缺失经验艺术地转化在作品中,把心中的苦闷与孤寂宣泄出来,企图达到自我救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童年意识对画家绘画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童年记忆对每个人都非常珍贵,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深藏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部分。尤其是对艺术家而言,童年意识更是其创作的源泉。达芬奇的创作,以他笔记中描写自己童年记忆的一段文字为出发点;米罗无论是绘画表现手法还是创作题材均来自他的童年意识;达利儿时养成的特殊性格和心理影响着他整个的创作思维与生涯;蒙克的作品中充满了悲情色彩,与他不幸的童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