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传》中的礼欲观,不同于后世儒家对欲望的扼制,而是对欲望引导与正视,可分为"礼起源于维护欲望""礼引导欲望""礼节制欲望"三种情况;史官通过礼欲书写,塑造理想的人格典范,即能够正视并礼化欲望、将欲望转化为改善国计民生的人生诉求、儒家道德伦理的践行者,同时还凸显了春秋时期史官对家族和谐与"家天下"社会结构的诉求与期待。  相似文献   

2.
1985年以后的文学中,一些女作家通过对母亲形象的"去神圣化"或"去慈化",塑造了一组丑陋、自私、心理兼生理畸形的母亲群像。而莫言则在母亲形象去神圣化的书写上,加入了肉身化的叙事元素,力图表达对女性的歌颂,将母亲、情人、美人的三合一式女性列为完美女性,在关于女性的写作范式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和创新,但无法摆脱男性视角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雷蒙德·卡佛是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以特有的"微型美国梦"为书写视角,关注琐碎、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用直白、简素的语言诉诸日常时刻,对主流化、纪律化的日常生活中的压抑、荒诞、无奈等实质进行揭示。《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以重要意象"星星"和"家具"捕捉主人公的偏离状态,并由此深化分析"酗酒"和"跳舞"的狂欢时刻,狂欢意味着失序,是对刻板日常的叛离,也为此提供了一种更立体的检视生活的视角,而狂欢后的沉默是对回归日常的体认与接纳,更是对狂欢瞬间不可诉说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异化与物化:近年女性叙事的两种伦理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几与全球化消费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发展同步.在消费意识形态的冲击下,欲望叙事成为描摹现代个体生存状态的"最佳"模版,而越来越多的女性叙事则呈现出异化与物化两种伦理倾向.  相似文献   

5.
在"精致生活"的社会潮流影响下,青年女性消费日趋感性,追求生活中的"仪式感""小确幸"。梳妆打扮是女性日常生活中最为频繁的活动之一,原有的梳妆台已不符合现代女性的生活形态。在了解女性生活形态的前提下,如何设计出满足她们需求的、又具有空间适应性的梳妆台,对提高现代女性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禁锢和解禁是诠释人性欲望和挣扎的永恒命题.张爱玲通过战争、爱情和童年三个方面"通道"意象的勾勒,诠释了人性追寻人性存在的价值和体认,又在一步步失望的过程中凸显人性所产生的冲突与压抑下的巨变.这种巨变来自于对和平、爱情、和美丽童年的理想世界和残酷现实世界的强烈反差和反差后的失落,从心理学角度对解析"通道"意象的更是揭开人性之本源的捷径.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列维纳斯哲学勾勒的是一出"主体性如何成其自身"的戏剧,那么,在这出戏剧中可以发现,欲望的多重样态与主体性的多重维度之间具有一种本质相关的平行关系。其中,"需要"相关于致力于自我保存与提高的自我中心式的权能主体,建立起的是自我与相对他者之间的占有与享受式的关联;"形而上学的欲望"相关于围绕他者进行离心式旋转的伦理主体,建立起的是自我与绝对他者之间的呼唤-回应式的伦理关联;"爱欲性的欲望"相关于与他者交互感通、亲密关联着的爱欲主体,建立起的是自我与爱欲对象之间的具身化的爱欲关联。对于主体性如何成其自身而言,这三种欲望样态皆有其独特地位,指涉着原初地引发与塑形着主体性的那些本质性的发生机制与关联结构。在这个意义上,列维纳斯的哲学可以被整体性地理解为一门欲望发生学。  相似文献   

8.
黄宾虹是中国现代卓越的艺术大师,是中国绘画史上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画家。他的山水画艺术浑厚华滋,笔墨高妙,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极具个人风格的"书写式"创作手法,对其以后的山水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当代"黄宾虹热"的背景、对黄宾虹艺术"书写意识"的界定、书写意识的主要来源、强化过程、在绘画中的体现、书写意识的扩展等方面,试对黄宾虹绘画艺术中的书写意识做一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尤金·奥尼尔(1888-1953)早、中、晚期作品中女性形象突出的特点是从"扁平形象"发展为"圆形形象".其代表作<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三位女主人公露西,爱碧与玛丽共同构成奥尼尔笔下普通女性悲剧命运的整体画面,她们形象的转变反映了奥尼尔女性主义意识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张曦 《世界哲学》2016,(4):136-144
欲望满足理论是解释"人类福祉"概念的主要理论策略。相对于替代理论方案来说,欲望满足理论具有优势。它既不像快乐主义理论那样承诺了一种纯粹的主观主义,又不像客观主义理论那样屈从于"家长制"的批评。通过"欲望"概念所兼有的命题性涵义和态度性涵义,欲望满足理论同时能够说明"生活之善"的"真实性"和"个体性"。但是,"欲望满足"受制于某种第一人称界定的"受益条件",从而存在自身的理论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一些学者试图发展出"信息充分条件下的欲望满足理论"。这个表面看起来是一种修正方案的论证策略,却将欲望满足理论带向了彻底失败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常常被认为必然会陷入唯我论,从而是一项失败的计划,其中的一个典型症候就是所谓的"躯体化疑难"。解决"躯体化疑难"的关键在于找到引发陌生经验的动机,在这一方向上的一项重要努力,是将胡塞尔仅限于触觉领域的"双重感觉"现象扩展至一切感知领域,然而,这一扩展的合法性建立在承认一个前主体的匿名维度的基础上,而这已经超出了现象学的领域。本文尝试对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第五沉思"做出一种新的解读,围绕"替代"概念,表明陌生经验的动机引发基础是完备的自然化的欲望。  相似文献   

12.
"月份牌"是上海城市化、世界化进程的历史守望者,在那里,它或许是乱世浮生中的一道幻影,或许是十里洋场的一抹孤虹。它时而明丽地展现媚艳的气质,时而又高雅地演艺古典的风情。清新、高贵、娴静、时尚……无数美好的词汇都给了"月份牌"大师笔下的女性,使"月份牌"中女性的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在我看来,那些曾经美丽的女子就像是照相馆中拍下来的记忆,用一种刻意的姿态去证明上海滩女性的独立,去显示她们张扬的自信。  相似文献   

13.
冯唐的"北京三部曲"是其极具个人特色的三部成长小说的合称。三本小说作为三个不同的断面形成了一个松散的成长过程,作为自传体小说的三部曲,"北京三部曲"是完整的,这三部小说也使得冯唐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并进一步拥有了大批"粉丝"。"北京三部曲"有很多地方与以往的成长小说都是不同的,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对欲望的审美化书写。  相似文献   

14.
在《理想国》第一卷至第四卷中,苏格拉底及其对话者们先后提出了四个正义定义,而这些定义从欲望的角度分析又可以分为对立的两类。苏格拉底的对话者们预设了人的欲望是无限制的,从而假定正义必然屈从于欲望。这样的正义论强调正义是一种行为并以"人自愿为恶"的前提。苏格拉底则坚持人的欲望需要由理性来引导,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基于"无人自愿为恶"的观点,苏格拉底的正义观论证了"正义就是做适合本性的事情",在他的眼中正义是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15.
旅行文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文学题材。台湾女作家陈玉慧自20世纪80年代起书写了大量有关旅行的散文,成为台湾女性旅行文学中的重要一环。她在旅行书写中探讨了有关故乡与异乡之间的悖论,在人生行旅的途中经历着成长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的旅行文学作品透过她与他者、与自我的心灵对话,表达了她对生命历程的独特体悟。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纲常伦理的制约下,女性的活动空间被严重限制在家中甚至闺房中,当女性患病或生产必须要诊疗时,"不就男医"是尊礼守礼的必然结果。晚清中国被李鸿章誉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时期,西方的制度、器物和文化冲击极大地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在医疗方面,传统时代"不就男医,不就洋医"定例被打破,女性患者开始步入医院治疗,甚至生产。什么原因促使都市中的女性"去医院就洋医"呢?本文以清末杭州广济医院的女性患者及其医疗场景为例,讨论教会医院如何改变清末杭城女性的医疗选择问题。文章认为,杭城女患者群体大致可以划分为"年轻的母亲、女基督教患者、外科手术女患者、吞食鸦片或胭脂自杀的女性以及患恶疾的女性",她们之所以"跨出""去医院就洋医"这一步,是因为"宗教、女性、隐私、母性和手术"五大原因。由于她们处于"宛如己家"、"宛如闺房"和"宛如闺蜜"的医疗场景以及专业的护理和及时改进的医疗制度,令身处其间的女患者很难感受到其医疗选择中的"身体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7.
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欲望理论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拉康建构起全新的主体理论,他提出主体是无意识的主体,而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是他者的话语。拉康还指出,主体总是一个言说性的存在,要通过言说行为来实现自身,主体的"实现"就是主体的欲望的实现,他运用需要、要求及欲望这一三元组的概念阐述了欲望主体。无意识主体与欲望主体从不同的视角探索了主体的命运。拉康进一步深刻地揭示出,对象a是欲望的对象也是欲望的原因。"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欲望是在他者中被结构的,是由他者的逻辑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安国梁 《美与时代》2006,1(3):27-30
剧本用“思想感知化”技巧,挖掘麦克白潜意识中的权力欲望,从而赋予主人公的悲剧以真实的时代内容,剧作由此成为区别于古希腊悲剧的近代悲剧。麦克白夫人在权力角逐中被现实的鲜血所压倒,她女性的柔弱一面使她最终精神崩溃,含恨而死。  相似文献   

19.
人生哲思     
山上与山下 一个人爬到山顶,两手叉腰,极目远眺,目空一切;俯身鸟瞰,万物皆小。人在巅峰,最风光,所以最得意。最得意者,最易忘形、疯狂、傲视一切,不知天大还是他大。岂不知。到了山顶,也就意味着下山。人生整个似一步一步上山,然后一步一步下山。可以说上山路就是下山路,向山上走一步就意味着向下山的路逼近一步,缩短一步,人终归还要回到山下。因此,当人处于生命顶峰即在金钱和权力的欲望极度膨胀时,要高度小心。  相似文献   

20.
王向军 《美与时代》2004,16(1):78-80
丁玲早期欲情小说是指她1927年到1929间年创作的几篇著名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自杀日记>、<小火轮上>等.之所以将丁玲的这些以描写性心理的小说称为欲情而非爱情小说,是因为丁玲在作品中探讨的主题已超越了同时代新女性的"爱情自由"及"普罗文学"的"革命加恋爱"的旧套,试图在欲望与女性生命意义追寻这一更高层面上开展自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